每个人的社交都有特定的范围,而朋友圈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际关系的总和。
过去由于通讯的落后,人们的朋友圈基本都在自己身边,而如今则多了许多的陌生面孔。
即便足不出户,我们也能通过微信看到别人的所见所闻,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与生活。
心理学家司鲁恩曾说:“分享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学会分享,就学会了快乐。”
但在朋友圈展示自我时,也会遇到冷场的情况,既没有评论也鲜有人点赞,让人倍感失落。
你要明白,朋友圈里从不给你点赞的人,其实是在给你传递这3种信息。
并不关注朋友圈的事情
就像不同的人喜欢的口味大相径庭,对于朋友圈这件事,有人趋之若鹜,就有人漠不关心。
他们或是因为平时忙碌于工作,鲜少有空闲的时间刷手机,更无限顾及朋友圈发生的事情。
他们也可能兴趣并不在于此,就算有时间也不会用在这里,而是有着其他的兴趣与关注点。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有人恨不能每天发无数条的内容,几乎是“住”在朋友圈里。
也有很多人的朋友圈空空如也,不仅动态没有一条,连头像和名字都是随便弄的。
他们不习惯在朋友圈里的热闹,就算是关系很好的人,也不会特意的关注或者互动。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没有谁的选择就比别人的高人一等,无论关不关注朋友圈的事情,大家都是在努力生活。
有人能在通过经营虚拟的朋友圈,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快乐,也有人更愿意把人生的重心,放在现实生活之中。
在不关注朋友圈的人眼里,网上的一切都不能落在实处,没有太过关注的必要。
而在扎根于朋友圈的人眼中,没有网络带给自己的欢乐与成就感,生活也会少了很多乐趣。
对你发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同样是喜欢刷朋友圈人,也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偏好,产生较大的分歧与差异。
因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就算对方也频繁地在朋友圈里发表,自己看到也会习惯性无视。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兴趣,才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最好老师。”
有着共同兴趣的人,才能为同一件事情产生共鸣,才会有共同语言去交流,才会互相吸引。
就像喜欢美食的人,如果看到有人发表了美食的图片,他自然而然就想询问“味道如何”。
喜欢体育运动的人,若看到有人发表了跑步的视频,也会勾起他的分享欲,想去交流心得。
反之,如果对方发的内容自己既不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就算图片再精美,文字再优美,也没有互动的冲动。
而且,现在很多人都把朋友圈当成了赚得商机的领域,平日里没有别的内容,广告却发得满天飞。
如果这些广告对别人有用,可能还会主动联系一番,但若是与自己无关,反而会对此心生反感,甚至恨屋及乌。
既然大家并不是一条路的同行者,也没有必要强行融入到一体,过好各自的生活就够了。
和你不熟,或是并不喜欢你
虽说“朋友圈”里主要体现的是“朋友”二字,但在现实之中,朋友圈里可未必都是朋友。
其中有很多人,或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添加,或是仅有一面之缘而进入列表,实际上并不算很熟。
可能有不少人,自己平时都没有多少接触,既不了解也未曾谋面,也便更谈不上亲密了。
而自己在别人眼中亦是如此,最多也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朋友”,不关注对方也很正常。
所以,即便他们很热衷于上网,也喜欢时不时翻看一下朋友,对你所发表的内容,也不会太有兴趣。
而且,人与人之间,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与认同,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反而有不少人,会对别人发表的一些言论强烈反对,或是因为不喜欢对方,也讨厌他的一切。
虽然说彼此互为“好友”,其实也不过是迫于一定的外界压力,没有将对方删除或者拉黑处理。
更何况,现在朋友圈有屏蔽分组等功能,那些并不喜欢自己的人,也不会看到自己的朋友圈。
这样说来,也不能说全然算是一件坏事,彼此既然都互相看不上,也便没必要有太多交集。
《增广贤文》中有言:“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世间最难懂的是人心,最复杂的也是人心。
人心隔肚皮,真真假假难看穿,人心太善变,时冷时热难把握。
朋友圈也是一个小的社会,与真实世界一样,总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喜欢你。
真的朋友,即便平时不关注你的朋友圈,在危难之际也会挺身而出。
假的知己,就算每天给你点赞留言转发,也未必是其真心愿意付出。
看到有人给别人点赞却忽略了你的,不必耿耿于怀,个中缘由不外乎那3点。
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性地对待朋友圈里的各种行为,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