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中有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前,与亲友的联系全靠书信,如今,就算要与素未谋面的人交流,也只需打开微信。
尽管彼此相隔于屏幕,但是在你来我往的字里行间中,亦能察觉出对方的修养与品行。
在微信里,我们认识的人可能很多,但真正能去交心的人却很少,也并非所有人都值得自己费心耗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若是有人在微信上这样回复你的消息,请一定要与之深交,并好好珍惜这份真情。
01
及时回复,是尊重
在知乎上,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微信聊天时,你最讨厌对方回复什么?
底下的众多回答中,获得最高赞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已读不回。
的确如此,相比较那些能够预料到的糟糕答案,什么话都不回复,要让人恼火得多。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有急事寻找对方,又是打字又是语音,结果对方却毫无动静,如失踪一般不言不语。
你着急地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对方却不紧不慢,明明看到了消息却一声不吭,懒得搭理。
如此敷衍地对待,其实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更是没礼貌和不靠谱的表现。
《礼记》中有言:“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尊重他人,不一定非要将自己置于人后,而是对别人的及时回复与认真对待。
真正有修养且靠谱的人,即便因为繁忙没能第一时间回复,也会在过后和对方解释清楚。
而不是故意晾着他人,让别人白白浪费时间焦急等待,徒增彼此的失望与误会。
前段时间,新闻曾报道一个员工被公司开除,就是因为这个员工从不回复别人的消息。
无论是甲方提的诉求,还是领导给的要求,即使@到他本人,也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人与人都是相互的,在任何社交关系中,没人愿意唱独角戏。
样样有交代,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这样的人才值得信任。
把握分寸,是成熟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爱成熟的标志,它让人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或是不为人知的隐私,或是不愿提及的过往。
即便是与自己再亲密无间的人,一旦触及到这些个人的秘密,也会让人感觉到不适与排斥。
可有些人就是喜欢刨根问底,对别人的私事穷追不舍,非要问个清楚明白,毫无应有的分寸。
明知道对方有对象,还要在聊天时语言暧昧,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让别人麻烦缠身。
喜欢把毒舌和刻薄,当成所谓朋友间的幽默,说一些言辞过分的话语,让别人尴尬难堪。
别人的底线,被他们随意的践踏,别人的痛处,被他们胡乱的评论。
非常认同网上的一句话:
“一个聊天没有分寸感的人,要么是情商不够,要么就是是人品有问题。”
真正成熟有分寸的人,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内心有尺,说话有度,更不会危难他人。
这种界限和分寸感,是对人与人距离的把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保护。
就像心理学中提到的“刺猬效应”:
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若是靠得太远,就会各自冻死,靠得太近,则会刺伤对方。
只有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既不伤害彼此,还能获得对方身上的温度。
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人,每个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为彼此的交往适度留白。
03
满怀善意,是修养
善良,虽然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中的天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始终坚守善良的人却并不多。
许多人历经了人海浮沉,看遍了世态炎凉,对于人与事都愈发的麻木与冷漠。
甚至有些人习惯了消极面对生活,在与别人交流沟通时,也常常充满了“丧气”的味道。
几个月前,震惊全国的“张家界4人跳崖事件”,就是源自于负能量满满的“约死群”。
在那里,群里的人对生活都报以绝望的心态,有人想要自寻短见,其他人便恶意地怂恿。
也正是因为这群人极力撺掇,才导致了无数的人弃生赴死,也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没有善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美。”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越来越近,但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就连一份最微不足道的善良,在这个戾气横飞的网络上,仿佛也显得弥足珍贵了。
隔着冰冷的屏幕交流,很多人只想发泄情绪,并不在乎对错,很多话张口就来,丝毫不管后果。
偏偏忘了,可能自己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一个真正品性善良,而且有修养的人,总能将自己善意寄予言语之中,保留应有的体谅。
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对自己多一份忍耐和克制,才能让彼此的交往更加舒服。
特别喜欢伏尔泰的一句名言: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微信回复,虽然只是一件微小之事,却藏着一个人的品行,和彼此关系的真正面貌。
一言一行,可辨人品;一朝一夕,可见人心。
想要看清一个人的本性,恰恰要从这样的细节入手。
及时回复的人,稳重靠谱;把握分寸的人,恰如其分;满怀善意的人,温柔敦厚。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真诚,重在舒服,张弛有度,方能长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