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午7时
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内
一束束鲜花
写满哀思和悲痛
依依不舍
送别黄旭华院士
宁夏、重庆、江苏、东北……鲜花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署名撒贝宁及家人的鲜花。
在吊唁现场,一名快递小哥送花之后,并没有着急离去,而是向黄旭华的遗像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怀念。
在花的海洋中
一艘用积木拼成的
潜水艇模型
格外引人注目
组图/视觉中国
今天
让我们再读一次
黄老的故事
因为他的努力
中国有了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组建团队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只有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这对于经验全无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黄旭华。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隐姓埋名
居于荒岛30年
你可能体会背后的寂寞?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黄旭华甚至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成立了代号为“19”的研究所,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因为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从此,黄旭华与父母联系的方法就只有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他们常年生活在荒岛上
“条件非常艰苦
整年都是风沙弥漫”
而比环境更艰难的是
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
从无到有
你可知背后的艰辛?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大家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黄老笑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那把算盘。”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制造出来。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令人骄傲的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
远离家人骨肉
你可能感受
背后的痛苦
对于父母,黄旭华一辈子都满怀内疚。
1957年,他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他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
△黄旭华和母亲
对于妻子孩子,黄旭华充满了感激与亏欠。他和妻子李世英1956年结婚,先后有了3个女儿。
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默默支撑起整个家。老伴儿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老从单位回家小住,李世英就打趣他说:“又回家做客了?”
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深潜300米
你可能想象
向死而生的勇气?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试验之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
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以50米、10米的速度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
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试潜成功!不会作诗的黄旭华,激动地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
组图/视觉中国
--------------------
●责任编辑:陈小小
●一级审核:姚佳
●二级审核:董磊
●三级审核:龚程
◆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
◆联系我们:neirong5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