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大西门。
如果在十年前,在这样的冬天,围在大西门转盘任何一个路口打个盹,睁开眼睛准能看到几个穿军装的身影。
那时候,长城路还是江津最热闹的一条街。十年过去,街道更加明亮,柏油路重新铺好了,周老六刨猪汤依旧还开着。
景象依旧,可干净的街道却找不到半点当年的影子。
媳妇从小在长城路长大,有关这条街和周围的故事,多少听说过。她说,当年她和小伙伴放学后,一般都不会回家,而是先去马路边的挑挑上吃一晚麻辣烫。一毛钱一串,一块两块钱就能吃饱。
现在,再怎么吃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既是味道变了,也是自己变了,人在回忆里找故事的影子,很难翻到当年的剧本,剧本里也不会再有当年的主人翁。
如今的长城路上,看不到一片落叶,也没有纵横乱摆的商户,秩序比以前井然多了。可在这样一份井然的秩序里,却带着一丝丝深冬的阴冷。
阳光从房檐上飘落下来,轻飘飘地打在师部的大门上,打在门诊大楼的白墙上,打在操场的草坪上。师部门口的红绿灯早就停止了闪烁,小贩们推着卖水果的板车从这经过,偶尔向里张望。
空空荡荡,没有回响。
曾几何时,长城路上是流光溢彩的,是青春盎然的,是活力四射的,是跳跃的有生机的,是忙碌的四下穿梭的。
师部门口的烤鱼,一到傍晚,就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围绕整个师部大院,大大小小的商家们,卖手机和手机卡的,理发按摩的,做小面米线的,还有网吧游戏厅。在长城路上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商业生态。
江津人用自己的勤劳厚道,和红军师的官兵们谱写了一曲鱼水之歌。
不仅仅是在这里当过兵的人,对长城路有深厚的感情。怀念这里的一切,怀念曾经在这里的生活,怀念属于自己的也属于我们大家的过往。
就连很多江津本地人,只要说起红军师,说起长城路上的师部,说起小官山,琅山部队和临峰山,一样充满了不舍和深深的情感。在这种情感里,充盈着他们对红军师官兵的感谢。
一个出租车师傅说,当年37师在江津,不仅仅是长城路热闹,整个江津的经济都被拉动了不少。年轻人有活力,有有消费能力,这么大的部队,这么多人包括家属,扎根在江津,正儿八经说对江津的贡献是很大的。
出租车师傅的话,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但在这种实在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对当年的驻扎在这里那只英雄部队的感谢。
阳光温温柔柔,在这个冬日里慵懒地映照着。长城路上再也没有听到军号声,长城路上也再也没有看到穿着军装的身影。
我矗立在师部门口,看着庄严深深的大院,沿着记忆的路径,一点点向里漫游。看到了师领导的小院,看到了师史馆,看到了操场和国旗台,看到了办公大楼,也看到了那鲜红的八个大字:铁血雄师,山地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