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有二十多年了,这些乌鸦总在下午四五点傍晚时分飞到这里,在屋顶、电线杆和电线上落脚,然后凌晨再飞走,每当乌鸦在天空盘旋的时候,那场面才叫壮观呢!”“我觉得乌鸦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没有啥不吉祥的,就是它们在空中排泄的时候,排泄物经常会落在行人的身上或者车上……”11月15日,沈报全媒体记者在沈阳站、太原街附近采访乌鸦群景时,几位附近店铺的业主告诉记者。
据沈阳市自然资源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乌鸦们喜欢聚集在这里,跟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
沈阳市自然资源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沈阳市常见的乌鸦有三种,分别为小嘴乌鸦、大嘴乌鸦和秃鼻乌鸦,均属于雀形目鸦科鸟类。该科鸟类体壮,喙短粗,体长23-71厘米,羽衣可为单色的,或有对比明显的花纹,通常有光泽。它们体型大小适中,有足够强壮的脚爪和鸟喙,发亮的羽毛,食性杂。
据了解,鸦科是鸟类中智力水平最高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幼鸟、小的哺乳动物、浆果、水果、种子和尸体。但是许多鸦科鸟类,尤其是乌鸦,适应了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开始依靠人类社会的产物为食。冬季鸦科鸟类往往成群觅食,国内很多城市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北京、西宁等北方大城市。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野生动物在一个区域大量集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第一是庇护场所,安全的栖息环境使其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是水源,饮水对于维持野生动物体液平衡、消化食物和保持体温有重要作用;第三是食物,食物资源是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形成与维持的能量基础,影响群落的集团结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
另外,城市夜晚高大的建筑物及路灯产生的光线,为乌鸦的自我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避免了夜间野外丛林内天敌(猛禽或者兽类)对自身的攻击。乌鸦是一种生活上非常有规律的群居类伴生物种,是依靠和伴随人类生活的鸟类。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食物,乌鸦可以更容易更轻松地找到食物维持繁衍生息。
热岛效应也是吸引乌鸦的元素之一。
一是人类生活的城市环境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和黑色柏油马路,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白天吸收储存了大量的热能,夜间释放的热量使周边变得温暖;
二是城市的汽车、冬季供暖和燃料使用等排放了大量的热量;
三是地形、建筑物走势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使空气流动小的区域热量流失较慢温度较高;基于以上三点,城市内某一特定区域的温度要比郊区高出3℃左右。
冬季,沈阳站东西两侧的太原街和铁西均符合上述条件,并且乌鸦感知温度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由于地形、建筑物走势以及热源的影响,使该处的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同时,因为沈阳站地区距离浑河很近,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样,乌鸦白天外出觅食,傍晚飞抵沈阳站附近的庇护场所进行栖息,距离最近。
生物学家表示,乌鸦选择电线杆作为聚集地,可能与它们的交流方式有关。乌鸦以群居生活为主,常常在空中盘旋、鸣叫,用特殊的叫声来沟通和协调群体行动。而电线杆上的铁丝和线缆恰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方便乌鸦在空中盘旋和观察周围环境,且无需担心地面的干扰。另外,电线杆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阻挡其他动物的攻击。在这里,乌鸦可以随时发出信号,进行交流和合作,也能更方便地捕捉食物。因此,乌鸦选择电线杆作为聚集地,是出于其生活习性和本能需求。
在远古神话中,人们认为太阳中有一只黑色三足乌鸦,称为神鸟金乌,因此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乌鸦作为“孝鸟”的形象也是自古有之的,乌鸦反哺的故事流传至今。据说,乌鸦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地喂养孩子。在老乌鸦年迈无法出去觅食时,子女便会出去寻找食物照顾老乌鸦,直至它自然死亡。其实,乌鸦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鸟类,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当中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它喜食害虫和腐肉,毫无疑问属于益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