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随着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的需求和关注度也逐渐提升。而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海南积极探索新能源汽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探索出“培训+劳务品牌+就业”的新型职业培训模式。
“现在店里的师傅平均月薪在6000元~7000元,旺季的时候月薪可过万元。而以前汽修师傅想要月薪过万元,那可太难了。”海口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卢章山说。来自海南文昌的卢章山从事汽车维修已有10余年,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如今,他已从传统的燃油车维修师傅转型为新能源汽修技术总监。
擦亮品牌,形成规模效应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总量为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海南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目前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卢章山对此感受颇深:“到了汽车维修的旺季,店里的专业师傅根本不够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行业内的人想出去,年轻人也不愿意进来。”在他看来,一方面要保证薪资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从业者技能水平。
2023年,海南正式将新能源汽修师纳入“琼字号”劳务品牌,并打造师徒制的培养模式和搭建劳务用工和新能源汽车厂家等多元化人才扶持渠道,成功培养出一批新能源汽修师。目前,该品牌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数超4万人。
“现在店里很多燃油车维修师傅都获得了培训机会,公司还鼓励他们考电工证,帮助他们转型。”卢章山说。
海南省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俊杰表示,海南的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目前占全省汽车总保有量的17%,位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以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可超过60%,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的市场前景是很宽广的,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
以赛促训,搭建成长阶梯
“我们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大赛,没想到就能获得学生组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非常惊喜。”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海职院)工业与信息学院专业指导老师林亮亮激动地说,在技能人才短缺的当下,这份成绩无疑为海南新能源汽修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经过全国大赛的淬炼,我感觉自己在技术、心态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海职院工业与信息学院选手、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全国二等奖获奖者陈发伟希望能在新能源汽修行业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023年9月,当时还是新能源汽修专业一名普通学生的陈发伟接到了参加全国竞赛的通知。“我还只是个学生,就要自己上手排查汽车故障并进行维修,能行吗?”面对挑战,陈发伟的心中冒出了许多疑问。
想要破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拆装电机控制器、苦背各类图纸、学习使用诊断台……一个多月来,陈发伟边干边学,不断重复着枯燥的练习。他还和队友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各个充换电站和新能源汽车维修点观察学习。
“竞赛的举办,不仅让学生有机会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还能了解到新能源汽修领域的最新技术。”林亮亮表示,大赛着重考核参赛选手的故障诊断能力,不仅能有效提高职业技能,也为他们未来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打造育才平台
“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不仅要有汽车维修工证、电工证,还要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原理和知识。”林亮亮向记者介绍,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个性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增高,对汽车维修师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海南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院校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探索“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本身就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还建有企业的培训中心,不仅能了解到新能源汽修行业最前沿的新知识,还有很多动手实操的机会。”海职院24级汽修班熊能说,电子控制系统、故障排查维修和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训中心都能学到。
海职院汽车专业负责人葛红剑表示,学校安排有关教师跟班指导,辅导学生学习技术。企业安排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掌握一线维修岗位所需技能。
目前,海职院新能源汽车专业拥有一名海南省技能大师,三名海南省南海工匠,同时参与了两个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以及教育部现场工程师和新型企业学徒制的培养。此外,该院还与海南省龙头汽车企业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围绕一线实际生产岗位技能需求来培养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人力资源部门也通过精心组织招聘会、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等举措,促进新能源汽修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在提升就业率和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认同度。“现在新能源汽修师需求大,收入也不错,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海职院2024级新能源汽修班学生邢益丙坚定地说道。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