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掉色一定是染色吗?

教育   2025-02-07 10:01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欣说言语~




Hi,伙伴们!

欢迎进入周二、周三、周五

「寻根溯“源”」系列






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题目先导。选自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


第二部分:题源阅读。为题目所属的题源文章,出题段落字体加粗并标注了特殊颜色。


1.本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充阅读材料~不拘于何时看,何地看,有时间没事的时候,就可看~


2.阅读过程中,据个人需要、文章特点,获取信息即可。


举例来说:


张三:当阅读素材使用。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锻炼阅读速度和信息获取能力,跟看报纸类似,但是更侧重于速度,和对信息的反馈;


李四:每看完一个文段,会尝试概括文段大概内容,看看行文逻辑;


王二麻子:看到有用的申论、面试能用上的素材,就叨叨几句思考用在哪;


赵五:碰到特殊搭配和成语会注意。


等等……


第三部分:答案解析。为第一部分中题目的答案及解析。





题目先导




题源阅读


工人日报:《食物掉色一定是染色吗?》

(全文共2091字)


出门买盒咸鸭蛋,结果听说可能会有“苏丹红”;买盒茶叶吧,听说可能会有“美术绿”……最近几年,媒体曝光的多起有关食物的工业染色剂事件,让人们不知所措。


虽说工业染色剂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但我们却对染色食品无计可施,防不胜防。究竟有没有什么简便的办法辨别染色食物呢?有人说,用水泡一下如果掉色,肯定是染色的,天然食物是不会掉色的。天然食物真的不会掉色吗?掉色的食物一定是染色的吗?


为什么要给食物染色?


染色食品曝光后,许多人表示无法理解,认为食品色素仅仅是改变颜色,只有“悦目”的作用,干嘛一定要这样做呢?而事实并非如此,食物的颜色会改变人们对食物的味觉体验,进而影响对食物的选择。


现代食品技术中,有一个领域是研究食物的各种性质如何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感受。成分和加工过程完全相同的食物,仅仅是所采用的颜色不同,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评价显著不同,还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其实,这个和咱们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古人都说美食应该是“色香味”俱全,这个“色”其实就是指食物的颜色。


用色素来给食物染色,并不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制造,也不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有的。在中国,早就有用蔬菜汁来染色做豆腐的做法。不过,合成色素的使用的确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种合成色素在被允许使用到食品中之前,要经过复杂的评估实验。在安全性方面会有大量的毒理实验进行考核,确认对人体无害才允许使用。除了毒理实验之外,还有一些基础的适用性实验,也就是考察这种色素是否能够适用于常见食品的染色。


什么叫适合呢?我们知道,食品从生产到最后进入到我们的嘴里要经过很长的旅途,比如储存过程中,它要经历温度、光照、氧气等多种严酷环境的考验,食物中的色素自然也难逃这些考验。一种合成色素适用于一种食品中,就必须能够经过这些考验且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就要求它们稳定性好,不易变色不易分解,不能因为温度变化、氧化、光照就变色了,或者产生其他的有害物质。


考虑到安全性,食用合成色素也要求用量少就会有非常鲜艳的颜色。所以,能够用于食品中的合成色素都要求着色能力强、不易褪色、稳定性好。这也是大部分天然色素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天然色素大多非常不稳定,极易褪色、掉色。


一些天然食物也会掉色


洗草莓时发现水变红了,洗桑葚时候发现水变黑了,洗紫米时候发现水变黑了……它们是被染色了吗?一看到食物掉色,一些人难免会紧张。


还是来说说为什么有些食物会掉色吧。自然界中有很多种色素,它们的结构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不同的颜色。由于结构不同,有些色素可以溶解到水里,有的就不能。用水洗或者泡时有颜色掉出来,让水变了颜色,是因为有色素溶解到水里了。反之,如果发生掉色现象,说明这个食物中肯定有某种色素可以溶解到水里。


食品色素按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天然色素根据来源又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和微生物色素。由于动物色素一般比较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色素都是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是非常庞杂的一类化学物质,自然界中的五颜六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拜植物色素所赐,比如我们看到的玫瑰花、蓝莓等等,都是植物中的天然色素。


草莓、桑葚、紫米虽然在颜色、形状、所属植物器官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所含的色素都是同一类,即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类多酚色素,它们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部位,刚刚冒出的香椿芽、鲜红的玫瑰花瓣、飘落的火红枫叶,还有相思的红豆里,都有花青素的身影。


花青素也是目前食品工业中主要的一类天然着色剂,如萝卜红、红米红、黑豆红、玫瑰茄红和桑葚红等。花青素就可以溶解到水里,它们通常也会被储存在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当细胞破损时就会溶解到水中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掉色。


有些食物还会变色魔术


除了掉色,天然食物还有很多有趣的变色现象,其实都与天然色素的性质有关系,不一定就是人工添加了色素。


比如做紫薯蛋糕时,加了泡打粉之后,紫色的蛋糕胚就会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花青素在酸性时成红色,pH>4(约为4左右)时颜色较稳定,但是当环境pH值升高呈碱性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蓝色。紫薯的紫色其实就是花青素,而泡打粉是碱性的,做蛋糕加泡打粉是为了让面发得更好,但是花青素就受不了,于是变了颜色。


再比如,切开的苹果放一会儿果肉表面就有一层黑褐色的物质,切土豆和梨子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也是被染了色?其实,这也是天然色素的一种变色反应。天然色素化学结构中大多含有不饱和双键及其他可氧化基团,在空气氧化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种酶促反应而生成褐色物质。煮绿豆汤时煮着煮着经常变成红色,也是因为绿豆汤中的天然色素氧化了。


还有,一些金属离子也会对天然色素产生影响。一般少量Na+、Ca2+影响不大,但Cu2+、Zn2+等离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Fe3+的影响最大。比如,在家里用铁锅煮桃子果肉会变成灰黑色,就是因为多酚类色素在遇到一些金属离子比如铁离子后,会形成深色的复合物,变成酱红色、深褐色甚至黑色。这个反应虽然不会导致中毒,但说实话非常影响食欲。


虽然最近几年食品染色事件挺多,但大家还是不能把掉色的食物都认为是被染了色的。掌握了一些科学常识后,就不会草木皆兵,感到害怕了。



答案解析



【答案】B项
【考点】设问句引出话题
【解析】文段先提出人们的困惑,即“食品色素仅有‘悦目’的作用,为何一定要染色”?接着通过“事实并非如此”,指出食品色素的作用,即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感受和选择。后文对此进行展开说明。由此可知,文段重点介绍的是“食品色素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感受和选择”。对比选项,B项正确。

 

A、C、D三项,无中生有,排除。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如果有收获,记得点“我”呀~

欣说言语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有关言语的全方位的备考建议,对言语各个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答疑解惑,同时提供言语相关素材的视频讲解,言语真题的语音讲解等。公务员,公考,言语,葛欣,张赛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