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张家港丨味觉与文化的糕点盛宴(文末领取红包封面)

旅行   2025-02-01 10:01   江苏  


编者按

时序交替,文脉赓续。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张家港这座城市以其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积淀了厚重而深邃的历史底蕴,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我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年度文史书籍——《非遗张家港》,通过深入非遗发源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并以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这些即将消逝的技艺和故事,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参与保护传承。值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精选部分文稿在本公众号上发布,期待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味觉与文化的糕点盛宴


文·许国华 顾丽红 卢嘉辉 陈建红

糕团之于江南人,好比饺子之于北方人,尤其是各色米糕,年节日常、婚庆乔迁、祝寿贺喜、走亲访友,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糕的身影。糕团是江南人童年记忆中的软糯甜香、是江南人对家乡味道的记忆、是历经悠长岁月的智慧与坚守。

江南的风味美食,哪怕是一糕一点一小吃,无不用料精细,制作精致。如同尽善尽美的苏式制作工艺品,苏式糕点在我国糕点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制作方法、选料配比、品种口味、色彩造型,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岁月沉香中雕刻得楚楚动人,在烟雨朦胧中浸润得清雅闲致。不只色香味形俱佳,更兼有或清新或闲雅的品名。“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著名诗人苏东坡对苏式糕点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借得梅花入口香

一方小小的梅花糕,便是江南风味美食的一个缩影,一份坚守,一种传承。梅花糕,源于明,盛于清。相传其得名,为清帝乾隆所赐。据说乾隆帝下江南,一路游山逛水,一路品尝美食,有次无意间品尝到了一方糕点,外皮口感酥脆,内里甘甜绵软,馅料饱满醇厚,浓浓的豆沙香萦绕齿间。他龙颜大悦,连吃两个还不过瘾,称赞此糕胜过宫廷御点。他见糕形酷似梅花,便赐名为“梅花糕”,从此,梅花糕声名远播,响彻江南。

乾隆赐名梅花糕,也许是攀附名人的美丽传说,后人无从考证;而王仁宝爱糕、痴糕、学糕、制糕的经历,传为商界美谈,其轶事旧闻,真实可信,历来被老后塍人津津乐道。

名震江南的梅花糕


王仁宝(1916—1974),祖籍浙江嘉兴,以制帽为业,在后塍中街开设“仁宝帽行”。一日,他在江阴城内与众商友聚餐,席间上了一道点心,形状奇特,色泽金黄,香气四溢。王仁宝大奇,忙问糕名。当得知此乃名点梅花糕后,竟萌生拜师学做梅花糕之心。众商友劝他“做熟不做生”,千万别放弃现已做熟练的制帽行当,但又劝不住。

制糕师傅见王仁宝矢志不渝,痴迷此道,便破例将他收为徒弟,倾囊相授。王仁宝生性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制糕要诀。返回后塍后,便让他人打理仁宝帽行,他自己一门心思经营梅花糕。

他经营有道,制作出的梅花糕色香味形俱佳,买糕者络绎不绝,一时名气大振。从此,“王记梅花糕”打响了品牌,成为地方上家喻户晓的名点美食。冥冥中,王仁宝结了一个善缘,为自己及后人传承了一门手艺,多了一条谋生立身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仁宝帽行和后塍街上的其他帽行、帽坊,合并为后塍帽厂。王仁宝参加了饮食业合作商店,专门制作梅花糕。

王仁宝逝世后,单位学徒继续做梅花糕,但味道终不及先前。到改革开放前夕,梅花糕渐渐淡出人们视线。1981年,王仁宝长女王秀英(1937—2008)因后塍无线电厂解散而被迫失业。40多岁的王秀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何不继承你父亲的老手艺做梅花糕?”一言点醒梦中人,有道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王秀英便以家传技艺谋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她制作出的梅花糕香甜可口,延续王家特色。

梅花糕,既是细致的技术活,也是繁重的体力活。光一副用紫铜打造的梅花糕模具就重达近20千克,王秀英每天要“举铜”上百次。至2003年初,66岁的王秀英终因年事渐高,力不从心,只得歇手停业。

过去的手艺人,大多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手艺世家的子女考大学、进工厂,导致很多祖传手艺后继无人。“王记梅花糕”亦是如此,一波三折,颇具戏剧性。

本以为王记梅花糕的看家手艺,会在王秀英手里断了根,岂料命运捉弄,她儿子倪明所在的国营机械厂,先后经过企业改制、外资合资后,终因经济效益不好而被迫关门。丢了昔日香饽饽的“金饭碗”,倪明拾起祖传的“铜饭碗”,重操祖业,于2008年在后塍康新路重开“王记梅花糕”,专门制作梅花糕。倪明制作的梅花糕口感纯正,色香味形俱全,不失为王家祖传。这门手艺为后塍古镇增添了一份香醇的味道与甜蜜的底蕴。后塍梅花糕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倪明也成了后塍梅花糕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手艺人代表的是“慢”,慢工出细活的慢,但也代表了“气”,一个时代的气质,一个地方的精气神,让当地的文化得以延续光大。正鉴于此,倪明的身份已从一个手艺人转变为一个“守艺人”,从一个单纯的经营者嬗变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守护人”。一家传承了三代人的梅花糕制作工艺,这样的“家世”让它有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也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得到传承。

对江南人而言,小小的一方梅花糕,既是一道可口的糕点,也是一份久远的回忆和念想,更是一种坚守的文化和根脉。

闻着豆沙、芝麻、核桃仁飘来的香气,穿过小巷,我随《非遗张家港》拍摄组来到了后塍康新路上的王记梅花糕店。我们到达店铺时,刚巧卖完一波,店主倪明正在做新一炉的梅花糕。梅花糕与普通糕点的制作截然不同,不上蒸笼蒸制,而是用特制模具烘制。现今店家都喜欢标榜“纯手工”,那梅花糕的制作绝对是货真价实的“纯手工”,店主凭借祖传的手艺,将制作繁琐的梅花糕做得精致美味。

需用特制模具烘制的梅花糕


现场看梅花糕的制作过程,算得上是一种视觉享受。只见倪明先将一块盖板置于炉上,糕模放在盖板上加热,再用排笔蘸上菜油在糕孔内润孔,“哧哧”作响后,便将尖嘴壶中调和黏稠的面糊,倒入朵朵梅花状的模具里,随后右手发力,举起糕模,腾挪旋转,面糊随之均匀地贴到模壁上,一勺勺舀入馅料填馅,随之注入面糊封口,再次举起糕模腾挪旋转,摇晃均匀后,撒上红绿丝、瓜子仁、芝麻,浇上桂花、蜂蜜、红糖。最后,他从铁炉上抽出一块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烘烤,炉子里“哧哧作响,喷着香气。

预热、刷油、灌糊、填馅、封口、撒料、上烤……梅花糕虽小,讲究却不少,每道工序里都是匠心的呈现。倪明做糕用的都是传统工艺的“老法头”,老面自然发酵,老法熬制豆沙,就连调味增香的桂花蜂蜜红糖,也是他在八月桂花香的季节,自己采摘桂花,加入蜂蜜、陈皮封存秘制的红糖水,甜甜的味道中夹带着桂花的幽香和陈皮的清香。

“哧哧作响的糕模中弥散出的香气,勾人馋虫。不消一刻钟,冒着热气的一朵朵“梅花”出炉了!周围等候的食客,早已直咽口水,一拥而上地抢购。

刚出炉的梅花糕,糕身如花托,盖头如花蕊,红绿丝相间,香气扑鼻,色泽诱人,宛如一朵凌寒怒放的梅花。我接过倪老板递上来的梅花糕,顾不上烫嘴,咬上一口,甜甜的豆沙翻涌而出,直沁心脾,有一种爆浆的感觉。酥脆的表皮,香滑的内馅,外脆里香的面皮裹着香甜的豆沙,豆沙的香甜中还裹挟着芝麻的幽香,每一口都让人惊喜不已。

“借得梅花入口香”,品尝梅花糕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梅林之中,静享暗香浮动的美好时光。梅花糕香甜的滋味演绎在口中,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梅林中慢慢荡漾开来。


寓意美好的西施糕

江南自古盛产优质稻米。收获了糯稻,就会轧米磨粉,糯米粉晒干后收藏起来,就可随着节令做糕团点心。二月二撑腰糕、九月九重阳糕、春节红豆糕,而嫁女娶媳妇等需要办喜酒时,就会有一道特别的点心:西施糕。

西施糕


小时候,办喜酒的人家都会在家门口院子里搭一个棚子,垒起灶台,摆上一张张四方的木桌,请附近有名的乡厨操持,村邻们齐聚在本家,帮忙打下手。时间到了,亲朋好友坐满四方桌,一盆盆准备好的美食就端了上来。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那盘西施糕了。糕看上去油亮嫩滑,切成菱形,摆在青花瓷盘里,就像一朵盛开的春花,而且糕上还点缀着红红绿绿的果脯丝和黄澄澄的桂花蜜,中间还夹着一层红褐色的豆沙,热乎乎地夹一块塞进嘴里,糯米、豆沙、果脯的香醇、酥软、甜蜜在舌尖上层层递进,让品食了大鱼大肉后的味蕾在这款点心中充分得到转换和调整。而孩子们,对色彩鲜艳和味道甜蜜的美食尤为钟爱,所以,西施糕,是凤凰地区人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

凤凰原隶属于常熟,为常熟北门外商贾重镇。在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对常熟糍糕的记载,可见常熟糕点在宋代时就已闻名遐迩。现在,常熟老字号松盛糕团店前仍每天排着长队。而西施糕的制作,自然也随着一代代凤凰前辈传承了下来。西施糕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为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陈正明。

制作西施糕的原料有米粉、白糖、豆沙、红绿果脯丝、桂花蜜。米粉是选用凤凰地区出产的优质糯米磨成的。这样的米粉制成西施糕,爽滑、绵糯、柔软,非常可口。

西施糕制作时,先把糯米磨成粉(或使用现成已晒干收藏好的糯米粉),放入糖,再加入冷水,拿筷子搅拌。这搅拌看似简单,其实要求极高,水与米粉的配比完全凭着多年的经验。“搅拌有讲究,要向同一个方向搅,慢慢把粉搅成糊状。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怎么看干稀程度?用筷子挑起粉糊来,那粉糊可以在筷子上如布一样挂下来,并且顺滑如丝绸,不能毛毛糙糙,这就是合适的干稀程度。”周师傅边搅粉边讲述这关键的一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在干净的盆中铺上保鲜膜,保鲜膜上刷上一层油,防止糕蒸好后粘在盆上。然后把米糊倒进盆内。先倒一层米糊,米糊要铺得厚薄均匀,再把买来的豆沙馅剪开一个小口,把豆沙竖直挤在米糊上,挤成一条条直线,如考究一点,还可以挤成一个喜字或其他喜庆的字样或图案,最后铺上一层剩下的米糊,覆盖豆沙馅料。如果豆沙自制,不买现成的,那口感会更好。记得小时候制作豆沙馅料,先要把红豆洗干净、浸泡,然后再放入锅内小火烧煮,煮至软烂后,再盛起放进石臼中捣烂,再挖出来放到锅里小火炒制,慢慢逼出其中的水分,炒制时要放点猪油和糖,这样既甜又香,还有豆沙的颗粒感。现在有了高压锅,还有破壁机和不粘锅,制作豆沙馅料也十分方便。

西施糕制作中


一切准备就绪,下一步就是放进蒸箱去蒸了,要蒸大约四十分钟。蒸完,撒上红绿果脯丝。此时,袅袅热气中,一股香甜的味道已扑鼻而来,令人馋涎欲滴。然后等待冷却。要等完全冷却后,才能进行切块,一般都是切成菱形,然后铺在盘子里,再浇上桂花蜜。一眼望上去,这道西施糕已是赏心悦目。红色果脯丝代表喜庆,绿色果脯丝代表生儿育女、家族兴旺,甜豆沙代表生活美好、甜蜜。因着这美好的寓意,西施糕长期以来成了凤凰山一带农家喜宴的专用糕点。

西施糕之所以以西施命名,是因为一个优美的传说。传说西施从小爱吃糯米糕。不但爱吃,还精通一套做糕的手艺。春秋时期,吴越之间常起争端。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越国大夫范蠡把自己的爱人西施献给吴王,最后越王经过多年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但越国灭吴后,范蠡意识到越王是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劝文种与他和西施一起离开越王,文种不信,于是范蠡与西施就来到河阳地区隐居。隐居期间,西施常与河阳百姓一起放牧和耕种,还把从小就娴熟的做糕手艺与周围百姓制糕方法结合起来,这样蒸出的糕不仅口感更加细腻糯香,而且色彩也丰富异常,人们都把这种糕叫做西施糕。后来,范蠡和西施听说文种被越王赐死,就离开了河阳,但糕点制作方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多年后,民间纷纷责骂西施为红颜祸水,把吴国灭亡归罪于西施。所以西施糕一度失名,直到唐末诗人罗隐和崔道融等作诗为西施洗脱罪名。罗隐诗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崔道融诗为:“宰豁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在元、明时期,河阳地区又恢复了西施糕的名称。

西施糕,因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给本来就寓意美好的糕点更增添了一分幸福、甜蜜的味道。


是定升糕还是定胜糕

在张家港市的东南一隅,有一个千年古村——欧桥村,境内仍保留着前宅小河、后宅修竹的江南水乡风光。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治穷致富先进单位,曾被誉为“苏南模式”的典型。这里还隐藏着一种美味的糕点——定胜糕。

据《塘桥镇志》记载,清咸丰年间,驻扎在塘桥镇的太平军吃了糕团店老板庞老大送的定升糕后,一举攻下了常熟城,于是人们把“定升糕”改名为“定胜糕”。一字之差,两种意境。前者为“升官发财”之意,后者为“取得胜利”之意。之后,虞西地区的“定升糕”都被叫做了“定胜糕”。

虞西地区的“定胜糕”有着希望“定能取得胜利”之意


定胜糕,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传承着家族的情感。欧桥高氏家族定胜糕的制作手艺传承至今已有四代,年过六旬的高建芬是市非遗项目“塘桥定胜糕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父亲高二郎师从清末金村糕点大师钱大成,高建芬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向父亲学习制作糕点,久而久之,熟练掌握了以定胜糕为主的各类苏式糕点的制作技艺,她又手把手传承给儿子瞿仲飞、媳妇刘静。

带着对这门技艺的好奇与敬仰,我踏上了探访欧桥高氏定胜糕制作技艺的旅程。走进欧桥村,鸡鸣犬吠,眼前展现出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稍稍询问便打听到了高氏人家。还未进门,一股糕点的香甜味便扑鼻而来。

制作定胜糕的过程需要耐心与精湛的手艺。只见高大娘利索地将一袋米粉拎起,倒入筛子,双手熟练地筛起了粉。这粉是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约1小时,沥干研磨,再加入绵白糖或红糖,加冷水拌匀而成。高大娘说:“过筛后的米粉更加颗粒蓬松、细小均匀。”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多年的经验与技巧。高大娘一边筛粉一边吩咐丈夫去土灶前生火煮水,她在定胜糕模具内撒上一层米粉,放入干豆沙,稍按压一下,用一个自制的竹片刮平后,一个个轻轻地翻扣在蒸笼里覆有纱布的竹篾垫上。高大娘说:“除了干豆沙,还可以放芝麻碎、核桃碎等其他喜欢吃的辅料,如果不放辅料的话,模具内则全装上米粉,蒸熟后也是很好吃的。”

即将出笼的定胜糕


高大娘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和口味,还创新推出了草莓口味和紫薯口味的定胜糕。半个小时左右,一笼20余个定胜糕蒸好了。高大娘笑呵呵地对我说:“定胜糕啊,我们都是按对卖的。”她将出炉的糕对叠在一起,用一种天然药用植物——苘麻的果实蘸上染料,在定胜糕的顶部点上一抹红,一对定胜糕就完成了。从外形来看,定胜糕同其他糕点的最大区别便是这一抹红,过去人们在物质贫乏的日子里也要想方设法添抹红色,日子才会越来越有奔头。一对对带着一抹红的定胜糕,似朵朵梅花盛开,糅合本土风情,融入日常生活,蕴含着几代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耗费一份慢功夫,不负匠心,只为一对定胜糕。捏一对定胜糕在手,米粉的质感依稀可辨,轻咬一口,香甜软糯,松软可口,一股浓厚的乡愁涌上心头。凭借着祖上传下来的糕点制作技艺,高建芬多次在非遗技艺传承大赛中获奖。2013年,在苏州市观前街举办的苏州市传统特色食品演示活动中,高大娘的定胜糕生意红火,得到苏州市民的好评。2014年,在张家港市第二届非遗技艺传承大赛中,高大娘获得一等奖。2015年,欧桥定胜糕被列入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农历二月二,高建芬受邀在张家港博物馆举行的文化市集上做定胜糕非遗展示。

离开高大娘家时,我手捧一对刚刚制作好的定胜糕,心中充满了对非遗手艺传承人的敬意。定胜糕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条传承智慧与情感的纽带。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现在,欧桥周边的镇村乃至常熟、江阴等地的人们会时常过来买些定胜糕,不仅是解馋,更是喜欢其蕴含的勇敢、胜利的寓意。尝一口倾注心力、手工制作的定胜糕,不觉尘世喧哗,却感百年流芳。


酥到心田的“沙上沙酥”

20世纪初,沙洲积涨成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到张家港安居,沙学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带着全家,从南通平潮来到沙上,开办糕点作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此地盛产优质红豆,而用红豆制成的甜点尤其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他对传统苏式糕点进行传承和改良,利用水油“不和”分层的特点,来“酥”化硬的面团,从而制得酥皮。再把红豆和酥皮结合制成豆沙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份舌尖上的酥松细软,甜而不腻,带着思念的味道,慢慢传遍了乡里。取个什么名字呢?沙学志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番斟酌后,沙学志将其定名为“沙上沙酥”,一来是为了感谢沙上地区对他们一家的眷顾,二来是期待沙氏的后代能够继承祖业,将沙酥的技艺发扬光大。

沙国德是“沙上沙酥”的第二代传承人,早些年在兆丰供销社从事食品加工,制作月饼、脆饼、桃酥等各种糕点,都是他的拿手本领,但他最爱的还是父亲创立的“沙上沙酥”,他将红豆蒸煮、磨浆、浸泡、滤水、炒制等工艺进行改良,让沙酥的口感更符合当地百姓的口味。“酒香不怕巷子深”,“沙上沙酥”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技艺和沙氏家族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换来了当地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好评。

沙建华是沙国德的小儿子,他从小对食品加工情有独钟。儿时,他经常趴在沙国德制作糕点的桌面上观察,长大后,他想通过自己的经营传承好“沙上沙酥”,因此早在30年前,他就在兆丰双丰路振兴桥边开办华美食品厂。那时候,“沙上沙酥”等产品主要销往华联超市、丁丁批发部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沙上沙酥”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更成了走亲访友的礼品。每逢过年过节,更是供不应求。于是,沙建华决定扩大生产规模,2015年,他在乐余乐丰路购买厂房,成立“苏州沙上人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为进一步推进“沙上沙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沙建华不断钻研“沙上沙酥”的制作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对传统的糕点工艺再次进行改良,让口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要求。2021年6月,沙建华成为市非遗项目“沙上沙酥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沙文龙是“沙上沙酥”的接班人,他经常深入实地,学习别的企业生产糕点的技艺,并从中萃取精华,化为己用。他还和老字号“沙裕昌”合作,共同提高食品的加工工艺。

“时光在变,技术在变,但‘沙上沙酥’品牌创立之初的理念不会变。”沙文龙说,他们会牢记工匠精神,坚持纯手工制作,保持食材的新鲜和营养。“沙上沙酥”选料讲究,工艺精致。其所用馅料都是优质的绿豆、坚果、抹茶、蔓越莓、红豆等,经过十八道工艺纯手工制作而成。工序包含筛料、配料、和皮、起酥、醒发、煮豆、去皮、洗沙、炒沙、包酥、擀酥、压平、切叠、擀皮、裹馅、成型、盖印、见火。从原辅料加工到成品,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沙上沙酥是由面粉、沙酥、馅料共同构成的,为保证酥皮烘烤后又酥又香,从外观上看起来定型更好,制作时要按照1:1的比例先把黄油和面粉和好,调制成油酥,再制作成酥皮。这不是简单的手上功夫,既需要眼疾手快,更需要滚动擀锤的力度均匀,让饼皮更完整、更薄、更有层次感。把做好的“沙上沙酥”用胭脂虫红盖上产品标记后,要用180度高温炙烤,使得沙酥表面产生美拉德反应,让饼皮彻底起酥,让馅料散发香味。

让人们爱上“沙上沙酥”,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共同的心声。2023年,“沙上沙酥”作为张家港的地域特色美食、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央视的舞台。这个100多年的品牌,不光在张家港,更在全国打响了自己的名号,慕名前来或网上预订的客户与日俱增。

时光知味,匠心传承,上述这些留住记忆、难忘乡愁的特色糕点小吃,不仅能让人从细节处感受江南水乡如画的韵味,更能品尝出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延伸阅读



↓点击领取红包封面





往期回顾





52周计划 游不一样的港城

跟着赛事来张家港旅行

遇见张家港非遗

品味张家港


--------------- END ----------------

▍编辑:五彩沙洲

来源丨张家港政协

供稿丨文化遗产和艺术科

编辑丨苏以恒

审核丨赵宇、黄丹、陈乾

本文系五彩沙洲整理编辑,其他媒体和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文相关转载内容仅作公益分享之合理使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您认为本文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存在可能侵犯您相关合法权益的情形,请携相关证明材料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五彩沙洲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资讯平台。向您展示张家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方面的工作、活动和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