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张家港丨唱春的艺术传承与文化价值

旅行   2025-02-05 22:07   江苏  



编者按

时序交替,文脉赓续。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张家港这座城市以其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积淀了厚重而深邃的历史底蕴,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我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年度文史书籍——《非遗张家港》,通过深入非遗发源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并以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这些即将消逝的技艺和故事,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参与保护传承。值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精选部分文稿在本公众号上发布,期待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唱春的艺术传承与文化价值


文·王兴亮

江南水乡张家港,以江村风光和港口岸线闻名,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艺术在江南独树一帜。其中,唱春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江南地区的文化瑰宝。

唱春,又称“春调”或“颂春”,是江南广泛流传的民间娱乐活动。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战国春申君时期,春申君关心民生,民工唱山歌颂扬他,形成“唱春”。另一种说法则与古代迎春礼仪相关,皇帝和官员在立春举行典礼,民间也举行颂春活动。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唱春可能源自先秦的“籍田礼”,皇帝劝农耕桑,逐渐演变成唱春。明代正德皇帝封冯阁老为“唱春官”,推动了唱春的发展,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张家港唱春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演唱形式和唱词内容两个方面。调子有“杨柳春调”“滩簧调”“四季调”等,一般以七言四句为一叠,曲调轻快喜庆,旋律委婉细腻,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唱春艺人走村串巷,左手提锣,右手握板,身背裕涟,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唱词内容吉利,直到户主满意地给付钱币或粮米糕点。

旧时唱春艺人大多为贫苦农民,他们平时务农,闲时以唱春为生,有祖传的、师承的,也有自学的。演唱形式有“双档”和“单档”两种。“双档”的一人持小铜锣演唱、另一人持扁鼓伴奏,后逐步变成“单档”,一人持春锣演唱。唱春曲调有《春调》《孟姜女》《十二样花名》等,尤其以《孟姜女》调流传最广。

唱春艺人被权贵称为“体面叫花子”,虽然是讨要财物,却也不失“唱春官”身份。其不同于普通乞丐之处,在于主人给钱时,艺人用“春锣”接,以显示特殊身份。唱春艺人挨户演唱“送春”,遇到主人避而不见或不理睬时,甚至可以边唱边进,登堂入室,唱到主人无可奈何,掏出赏钱为止。

陆永良、张永清、徐雪英组合(从左至右)


江南的“唱春”与“滩簧”同出一脉,起初的区别仅在于“滩簧”是“坐唱”,“唱春”是“行唱”。演唱的曲目与宝卷、唱春、道情与滩簧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唱春的元素,被锡剧、沪剧、黄梅戏等全国十多种地方戏所吸收。

张家港唱春艺人的唱词内容丰富,既有吉利和祝福的好话吉语,也有即兴编唱的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往往能就眼前事物随机应变,出口成章,锣鼓伴唱,给观众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张家港唱春有东莱唱春、塘桥唱春等,存世有许多唱本,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典故、地方民风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塘桥唱春流传于塘桥、妙桥、鹿苑一带,已有600余年历史。塘桥唱春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敲板”和“春锣”。春锣重约1千克,敲板形似朝笏,长约43厘米。少数唱春者也用二胡伴奏。器具为裕涟,后盛物,前放钱。唱春完毕,主人家必有钱或物相赏。

塘桥唱春的基本步骤分为三步:上场、演唱和谢春。唱春艺人收受赏钱、赏物之后,理应谢春,这是行规之一。谢春词不固定,以当时场景而定,视主人的身份而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塘桥唱春也在发展变化。现如今,唱春所使用的道具除了原有的小铜锣、敲板、裕链外,一些更有才艺的艺人还增加了二胡、笛子,将随手的裕涟换成了新式挎包等。在演出时间上,原来都在立春或春节前后约一个月时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演出,只要哪家有喜事,就有唱春艺人的身影。尤其是在唱春歌词上,其内容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一扫过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话传说、陈旧风俗等暮气沉沉的老传统,出现了符合现代气息的新内容,赞颂新中国、新气象、新面貌、新风尚的多了,宣传邻里和谐、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改邪归正的多了。

张家港唱春作为一种地方非遗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唱春是江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唱春艺人通过即兴编唱的方式将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典故、地方民风习俗等融入唱词,使观众在欣赏表演、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同时,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唱春非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凝聚了民心,也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唱春道具:敲板、春锣

塘桥文史爱好者张维民收藏的唱春手抄本


张家港的唱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的方言、民俗和群体心理的影响下,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即便是在同一方言区域,每个地方的唱春艺术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张家港的唱春艺术,通过使用方言,保留了其原始的乡土气息。例如,塘桥地区的唱春使用虞西话,而沙上地区的唱春则采用老沙话,这些都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唱春的曲本中,不仅保留了许多生动、传神的方言词汇,而且其中一些词汇虽然已不常见于现代日常用语,但它们却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风味,记录了历史的演变,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张家港唱春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些唱春词中反映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流传在张家港一带的《长毛花名》就记录了咸丰十年(1860)前后,太平军与清军及地方团练在常熟、江阴及沙上地区进行“争夺战”的情况,对研究地方社会历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这些唱春词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心理,也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唱春词中还有许多时事政治类、社会新闻类、劝善戒恶类等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促进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

张家港唱春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作为非遗的唱春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在近年加大了财政投入和支持,鼓励唱春非遗传承人,致力于守护非遗,培养新的一代传承人。非遗管理部门在老年大学开设了唱春班,聘请有文化有经验的唱春艺人执教;每年还会排练唱春舞、唱春小品,到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单位演出。唱春还走向大舞台,作为重要的展演节目,参加市里的文艺活动,在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节”中亮相,供全国人民欣赏。在内容创作方面,唱春艺人坚持传承创新,坚守民间曲艺阵地,不断翻新唱词内容,与时俱进,尽可能地紧跟新形势,增加富有时代亮点的新内容。唱春活动中融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描述身边好人好事,传递“张家港精神”,提升了唱春活动的思想性,也为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使唱春非遗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家港唱春这朵“非遗”奇葩,定能越开越艳,传承不息。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52周计划 游不一样的港城

跟着赛事来张家港旅行

遇见张家港非遗

品味张家港

--------------- END ----------------

▍编辑:五彩沙洲

来源丨张家港政协

供稿丨文化遗产和艺术科

编辑丨陈乾

审核丨赵宇、黄丹、苏以恒

本文系五彩沙洲整理编辑,其他媒体和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文相关转载内容仅作公益分享之合理使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您认为本文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存在可能侵犯您相关合法权益的情形,请携相关证明材料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五彩沙洲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资讯平台。向您展示张家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方面的工作、活动和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