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序交替,文脉赓续。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张家港这座城市以其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积淀了厚重而深邃的历史底蕴,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我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年度文史书籍——《非遗张家港》,通过深入非遗发源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并以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这些即将消逝的技艺和故事,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参与保护传承。值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精选部分文稿在本公众号上发布,期待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属抬凿錾刻技艺
文·刘舜
小锤凿凿,錾刻声声,在历史的天空回响了数千年,而这金属抬凿錾刻的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也惊艳了岁月。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各国政要齐聚一堂,而由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利用金属抬凿錾刻技艺设计、生产的“幸运(LUCKY)”品牌的餐具出现在主宴会上。事实上,这种情况对于幸运金属而言已是屡见不鲜。在2009年奥巴马访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G20峰会的宴席上,在迪拜皇室、沙特皇室的国宴上……都能看见幸运金属的“小身影”。幸运金属的产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金属工艺的骄傲。央视新闻、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金属抬凿錾刻技艺。
2013年11月16日,阿联酋皇室成员在巨型食盒发布会现场发言
1986年,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为苏州金属抬凿錾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0年,该公司“金属抬凿錾刻技艺”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董事长黄建良成为第五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2023年9月,幸运金属工艺品非遗工坊首批入选苏州市市级非遗工坊,12月首批荣登江苏省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抬凿錾刻之所谓
何谓金属抬凿錾刻?先得说文解字。“抬凿錾刻”这四个字,实际上包含了“抬”“凿”“錾”“刻”四个主要工艺步骤。所谓“抬凿”,即在金属薄皮的反面敲击,抬使正面凸起来,然后在正面凿,正反两面反复作业,使金属表面图案越来越清晰,浮出美丽的画面。“錾刻”又分为“錾凿”和“雕刻”两种金属工艺:一是“錾凿”,用小锤垂直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上移动,出现凹线条组成图案,且金属表面没有金属屑掉下来,不产生浪费;二是“雕刻”,如同刻印章一样,刻刀在金属表面上刻画出凹线条,形成图案,且会产生金属屑。在实际操作中,錾和刻经常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除此之外,还有锤操、镂刻等技法。抬凿錾刻技艺主要运用于首饰、香炉器皿、“浮雕”挂屏、锤操铜钵等物品的加工制作,使用的工具有上百样之多。
苏州金属抬凿錾刻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姚桂福,最先在苏州制作金银首饰和金属抬凿錾刻工艺品。此后,代代传承。第三代传承人以姚士荣先生为主要代表。目前,已传承至第五代,传承人有赵抗美等。姚士荣等独创的“錾无锋”而“刻有锋”,代表了中国金属抬凿錾刻技艺的最高水准,至今未被超越。
追根溯源数千年
说起金属抬凿錾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从出土的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中,可以看到这种技艺最初的印迹。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中铁工不绝”之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虎丘春秋墓出土的吴王阖闾剑、吴王夫差剑等器物,其上有许多同心圆凸纹,凸纹的间隔部分还有极其细密的绳纹,是錾刻的最好证明。
唐宋时期,苏州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金器极重视纹饰的繁缛绚丽,并日趋图案化。器物有杯、觞、壶、碟、炉等,其上的浮雕图案就是用抬凿技法完成的。在苏州做过刺史的白居易曾有诗云“珠箔银屏迤逦开”,赞叹的就是金属制造技艺。
港城绝技大赛上的金属抬凿錾刻展示
到了元代,苏州金银器皿表面大多数采用錾刻技艺。当时的铸银工艺名匠朱碧山,综合运用錾刻和雕镂技艺,完成了一件金属艺术品——银槎杯,极负盛名。
明清时期,苏州金银饰品的制作技艺在国内已经是首屈一指。如,始创于嘉庆年间的恒孚银楼所制作的鼎、杯、盘等各种工艺品上面都有錾花。清末刻铜大师陈寅生的刻铜风格纤细秀丽,其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具有王羲之、欧阳询笔意,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慕和喜爱。
1958年,苏州创办龙门金银制品厂,该厂继承锤操、抬凿、錾刻、镂刻等传统金属工艺,为城乡居民加工各种金银饰品,生意非常红火,曾为南京博物院仿制一具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银质鎏金楠木经箱,形制花纹一如原件,几乎乱真。
时代在发展,技艺代代传。当代金属抬凿錾刻大师姚士荣将这项十分小众的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他从小生活在银匠世家,被称为苏州金属技艺的“活化石”。他化錾为笔,巧妙构思,精心勾勒,如枝叶纹理、动物羽甲,乃至人物发丝,皆能栩栩如生,不逊宣纸绘制。他的每一件作品,是一代代中国手工艺人极致艺术理想的精彩呈现。
与时俱进新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金属工艺制品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想把这一古老的抬凿錾刻工艺发扬光大,必须与时俱进,否则迟早会被历史尘封。黄建良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深感肩头责任重大。
首先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些年来,餐饮器具行业的市场开始发生变化:那些高端的酒店、宾馆不再像从前那样青睐奢华的金银餐具,金银餐具的市场占有率急剧收缩。公司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不锈钢金属餐具,参与万豪、洲际集团等酒店行业龙头企业的公开招标,并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市场浪潮的冲击面前,幸运金属求新求变,顺利度过了危机。
其次就是引进高新技术,扩大产能。2023年,公司从广东引进了一种智能化抛光设备,对产品进行表面的抛光打磨处理,随后又从苏州引进一种AI智能机器人,可以对上万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表面打磨和集成处理,打造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这一操作把人力解放出来,转而投入到对抬凿錾刻工艺的学习和研究上。2023年,公司派了两批次学员,由苏州姚士荣进行集中培训,开发新产品,为各企业单位研发文创产品。
在不到30年的时间,张家港幸运金属在运用老手艺的同时开创了新思路,既传承了老手艺,也开拓了新未来。这些年来,幸运金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目前已经与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贸易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建良说:“利用‘一带一路’,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与迪拜皇室合作的成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东文化最好的融合范例。让我们的非遗产品漂洋过海,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工匠精神薪火传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份不忘初心的坚守,一种勇于进取的开拓。随着时代的发展,幸运金属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那份老手艺的矜贵仍在,无法被机器取代。2年前,为了做好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订制的180套龙虾餐盘,黄建良与师父姚士荣最终决定,参照一只活的澳龙,加工出700多片配件,再焊接成一个完整的龙虾造型餐盘,可谓是呕心沥血。3个月后,他们将这批龙虾餐盘交付给酒店,收获一致好评。
可以说,手艺人是公司的核心财富。20世纪90年代初,黄建良接手了上海的一家金属工艺制品厂,成立了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从老厂跟来的近50名员工中,有20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了让这些手艺能够传承下去,黄建良当年还招收了一批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做学徒。这么多年过去了,最早的那一批老师傅都退休了,而当时的那批青年学徒现在也已过不惑之年,成为金属抬凿錾刻技艺的中坚力量。其中,公司的车间主任、49岁的蔡玉娟就是一位佼佼者。她能用一把锤子、一把凿子,在冷硬的金属板上錾刻出各种花样。蔡玉娟之后仍有来者,如今,她也带了十几个徒弟。
目前,传承基地培养了16名金属抬凿錾刻师,近两年,参与各级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100余人次。每年举办金属抬凿錾刻技艺培训50余场,培训5000余人次。同时,姚士荣受聘于苏州工艺美院、张家港江帆小学,黄建良受聘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他们走进大学、中学和小学以及幼儿园的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抬凿錾刻技艺的种子,为技艺的传承储备人才。
一把锤子、一把凿子,便能在冷硬的金属板上錾刻出各种花样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批批来自巴基斯坦、印度、蒙古、阿尔及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们走进张家港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在黄建良和师父姚士荣指导下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抬凿錾刻技艺。从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完成作品后的喜悦中,我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朋友们对这项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的迷恋。临行前,他们总是依依不舍,隔着车窗高高竖起大拇指。
小锤凿凿,錾刻声声。金属抬凿錾刻这一传承数千年的老手艺,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开创出新思路,惊艳了岁月,也惊艳了世界,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芬芳和魅力!
延伸阅读
--------------- END ----------------
▍编辑:五彩沙洲
来源丨张家港政协
供稿丨文化遗产和艺术科
编辑丨陈乾
审核丨赵宇、黄丹、苏以恒
本文系五彩沙洲整理编辑,其他媒体和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文相关转载内容仅作公益分享之合理使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您认为本文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存在可能侵犯您相关合法权益的情形,请携相关证明材料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