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综艺节目而言,“双创”不仅是方向,也是路径本身。
作者:吕帆(北京大学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综艺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沉潜历史、创新表达、立足原创、强化传播的文化综艺节目,让更多中国文化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文化综艺节目而言,“双创”不仅是方向,也是路径本身。如果说文化综艺节目的上一阶段创作聚焦于“+文化”,将文化作为提升节目品质和内涵的元素加入其中;当下的文化综艺节目则更多呈现出“文化+”的特征与趋势,尤其在创作端体现出“文化为体”与“文化为用”两大模式。
“文化为体”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综艺表达形态更丰富
2024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运用多层次引导和调控机制,促进大屏小屏深度融合传播,建构丰富电视大屏内容的政策空间和制度安排。其中,文化综艺节目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视听内容载体。
文化综艺节目的要义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融合,使观众在审美愉悦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故事演绎中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文明,在现代视听中领略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文化节目切忌将内容表达和文化要素变为“两张皮”,借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而须以久久之功,建构“文化为体”的主体框架。
2024年,一批文化综艺节目更注重从文化内涵提炼视听内容,持续推进以“文化为体”的创新表达,主题从诗词、文物、节气到典籍、非遗、中医药,使曾经“日用而不知”的小众知识化为主流认知。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文化类节目的收视数据位居各省收视榜前列,不仅将传统文化化为传播热潮,更拉动了电视大屏观众的回流,而以“国潮”“国风”“文化”“文明”等关键词入题的综艺节目在数量、质量、传播效果上均有巨大提升。尤其是近年涌现出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不仅在主题上整合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也在传播效能上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现代主流文化的契合点,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新样本。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2024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三餐四季》收视排名靠前,《山水间的家·第三季》《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城市风华录》《国风超有戏》等节目也不断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赓续文明,为文化综艺节目发掘出更多题材内容。
而从总台、地方广电、视频平台组成的整体市场看,今年文化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还体现出五种特征:
一是文化类“综N代”热度不减,“系列化”趋势明显。如《国学小名士》行至第七季,新品牌《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通过八位诗人的人生,结合起中华诗词和家庭情志教育;《斯文江南3》以沉浸式演读的形式,走入江苏扬州、上海、古徽州;《我在岛屿读书3》《跳进地理书的旅行3》以书为媒,畅谈人生。
二是主题立意更深邃、更聚焦,如浙江卫视《遥远的相似》以丝绸之路古文明为入口;江苏卫视《启航!大运河》与优酷《闪耀吧!大运河》均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总台《中国中医药大会2》、东方卫视、芒果TV《国医少年志》和山东电视台、腾讯视频的《少年中医说》共同讲述中医药的故事。
三是文化选题视野更广,纵横历史、勾连当下。如《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延续“唐宋八大家”的风格,穿越历史,探访名家;现象级音综《声生不息》继续以歌会友、以声凝心,既是艺术的呈现,也是历史的梳理,抒发同根同源的家国情和时代奋进新乐章,取得相当高的话题热度。
四是表达形态更丰富多元,科技手段常用常新。“新瓶装老酒”历来是文化节目的创作思路,为了与观众再近一点,各节目以“八仙过海”的表达策略,构建辐射面更广的跨年龄、跨文化圈层。时空穿越、角色扮演、国潮新编;实地探访、戏剧演绎、文化访谈;AI、XR等技术的活化应用,均表明文化综艺节目并非仅仅是从“故纸堆”中找故事,更要把老故事变为“新视听”,从而实现从“新主流文化”“新主流艺术”到“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五是传播方式更融合立体,新质传播、打破圈层成为文化综艺节目的共同目标,倒逼内容升级。如《上新了·故宫》《最美中国戏》《京城十二时辰》等节目将文化内容与长短视频深度融合,《最美中轴线》连续推出《本色》《当钟声响起》《丰登》《寒窗》等音乐作品,在不同年龄圈层中反响热烈。
“文化为用”强化文化效能
文化综艺传播方式更灵动
如果“文化为体”是文化节目的基因使然,“文化为用”则是融媒时代的发展必然,体现为文化综艺创作越来越广泛的“文化+”特征。这是因为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效应,一旦本身具有足够辨识度、传播力,便很容易在媒体融合、文旅联动等背景下,与百业千行形成合力,在跨界联通中迈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2024年,“文化+旅游”是综艺赛道中的一大主题。文化综艺节目天然地将“文”与“旅”结合,节目便可走出单纯的旅游形态和对当地的简单介绍,赋予文旅更多“文”的价值——不仅是山河入题,更是“题是山河”。
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调研结果,2024年文化文旅类题材的综艺节目占据市场的C位,前三季度文化文旅题材的综艺节目观众规模达到了62.8亿户次,是上新量最大的部分,占比达4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浙江卫视《遥远的相似》、江苏卫视《非来不可2》、东方卫视《国医少年志》、芒果TV《花儿与少年·丝路季》、爱奇艺《盲盒旅行局》等“文化+旅行”的综艺节目在形式内容、播出渠道、商业业态等方面持续创新,《上新了·故宫》带动故宫文创市场,以“福贺(蝠鹤)佳音”为主题的睡衣众筹突破800万元;《博物馆之城·中华文明探源季》全网热搜153个,全网话题阅读总量近18.6亿。
在“文化+旅游”的深度链接之外,综艺节目在“文化+剧集” “文化+娱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教育”“文化+微短剧”等领域的创新尝试也步履稳健,连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艺、线下与线上,开辟出系列化、IP化、产业化的道路。文化综艺节目在塑造优质文化内容生态新布局的同时,也内含对“文化+”战略持久发展的三重思考:
第一,文化节目要实现从“+文化”向“文化+”的转变。前者是节目的“硬件”,考验“说什么”;后者则是节目的“软件”,聚焦“怎么说”。平台主创应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持续增强文化认知,以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艺术化思维、重用户思维深化文化内涵、承担文化担当。
第二,文化节目要深耕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的升级。作为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综艺节目应从娱乐游戏、影视制作、文旅宣传的“小文化”迈向国民经济的“大文化”,更多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强化文化创意的先导作用,从而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
第三,文化节目要完成从“浅融合”向“深融合”的挺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产业之间的单向融合、以不同产业链的价值节点和相关要素为对象的双向融入、产业无边界的一体化状态。目前,文化综艺节目已走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对平台和主创在各种业态之间架起桥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化理解、资源挖掘、要素整合、行业耦合力度,加快文化综艺节目向高阶段深层融合的步伐。
文化综艺节目处于竞争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其背后,是一些节目依赖既有思维路径,对综艺节目“寓教于乐”的理解不够深入,使文化内核的表达流于肤浅或过度娱乐,自然难以让观众拥有深入浅出的获得感。而在本就竞争白热化的综艺赛道上,文化综艺节目既承担着寻觅民族精神风骨的时代使命,也要从受众思维出发,让中华文明的脉动可触、可感、可爱,但做难事必有所成,期待未来的文化综艺节目恰如中国文化般,为观众带去更多沁润心脾、余味悠长的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