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作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缩影,一直以来都是华人移民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在这片土地上,闽南籍华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印记,深深影响了槟城的城市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乔治市沿海的姓氏桥(Clan Jetties)。
姓氏桥(赵凯 摄)
周姓桥入口处安装的介绍铭牌(赵凯 摄)
在姓氏桥社区,居民们主要使用闽南语进行日常交流。这种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他们文化认同的核心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槟城的闽南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庇能福建话。在演变过程中,语言吸收了大量的马来语和英语借词,充分反映了槟城多元文化的融合。例如,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巴刹”(Pasar,意为市场)和“冷气”(Air-con,意为空调)等词语,便是庇能福建话与当地语言融合的生动体现。
这种语言的演变不仅体现在词语层面,也影响了庇能福建话的发音和句调。由于长期与马来语环境接触,庇能福建话受到马来语重音模式的影响,部分词语的发音带有马来语的韵律。而英语的音节结构和语调特征则进一步塑造了庇能福建话,使其在保留闽南话韵味的同时,呈现出独特的多元音调。
海上木屋——周姓桥(图源:新福建)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语言变化上,更渗透在社区的信仰与传统习俗中。在姓氏桥社区,许多闽南传统习俗至今依然鲜活,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为游客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文化画卷。周姓桥入口的清岩宫是这一文化传承的核心。这座庙宇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福德正神等神明,承载着社区居民对神明的虔诚信仰。这里供奉着槟城最大的齐天大圣像,象征着华人社区对这一传奇神祇的深厚崇敬和文化传承。农历八月十六日,清岩宫举办盛大的齐天大圣庆典。这一天,庙宇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人们身穿传统服饰,手捧香烛,虔诚参拜,参与祭拜仪式、舞狮表演和戏曲演出。
清岩宫是槟城最大的齐天大圣供奉地(图源:新福建)
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清岩宫会举行玄母殿南海观音菩萨圣诞徒步绕境赐福活动;农历正月初八的“拜天公”仪式,更是姓氏桥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拜天公即祭拜玉皇大帝,是闽南地区传承已久的习俗,被槟城华人视为新年最重要的祈福仪式之一。
仪式当天,桥上张灯结彩,供桌上摆满了水果、烧猪、发糕等象征吉祥的供品。居民们齐聚一堂,焚香祷告,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夜幕降临时,烛光和灯火映照在海面上,伴随着阵阵祈福声,整个社区笼罩在祥和与庄严的氛围中。这种壮观的场面,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踊跃参与,也成为游客和学者探索华人传统文化的独特体验。
一些社区联欢会和赛龙舟等传统节庆活动,不仅是对祖辈信仰和习俗的传承,更是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闽南文化在槟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对于当地华人来说,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纽带,将社区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外界展示了槟城华人社区的独特魅力。
2008年,乔治市历史城区包括姓氏桥在内,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这一决定标志着对槟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可,也为姓氏桥的长期保护奠定了基础。
槟城姓氏桥(图源:闽南日报)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丨皮 博
审校丨姜文浩
编委丨曹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