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柳市镇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旅行   2024-07-26 15:21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注:下面文章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柳市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2009年5月5日浙江日报第九版登载了一篇文章,叫《阅读柳市》,里面说:“市,是工商精神落定之后所呈现的葱茏,像原上的草、腊月的梅、河边的柳……柳市,柳树下的集市。她形成村落于诞生了《史记》的西汉,她壮大成镇于《清明上河图》里的北宋。”最后一句的前半句是大错特错,柳市根本不可能形成于西汉,因为在南朝时期,乐清西乡接近山麓的地带才逐渐形成柳市平原。迄今为止,柳市所有的家谱等文献资料,最早明确记载入迁的是翁氏家族,其始祖翁邾,莆田人,唐天佑间(904——907)乐成县令,任满见中原扰乱,不愿复仕,隐居长安乡(今柳市镇)山麓排岩头。


  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松弟的研究:“今瓯江北岸的柳市平原远古时为潟湖所在,有峡门山耸起在平原之上,表明今乐清市城区至柳市镇公路所经地带于2000年前仍是一个海峡。到了南朝时期,柳市平原接近山麓的地带已经形成,古潟湖演变为面积较大的湖泊白石湖。湖北岸有白石岩,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记其所见,有‘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句,‘千顷’、‘万里’均用来极言水面之广。但到了中唐,张又新游白石岩赋《行田诗》,却只有‘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清尘’。可见,至唐后期湖的范围已局限在白石岩前。唐末五代时原来湖泊所在的湖心(今湖头)、柳市等地都已建立寺院,表明湖的主体部分已经成陆并得到开发。”今柳市镇湖头的智广寺即于唐朝文德年间的公元888年,建在湖心。


  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智广有堤塘(见下图),今智广寺南、智广村后的104国道就建在智广塘的上面。智广村绝大部分的村民皆姓陈,也是最早的居民,根据其族谱记载:其始祖陈系贯,原籍闽省福州府德清县,徙居浙江钱塘。有子陈启,字忠暘,从武林钱塘迁乐清玉环。第3世 陈鼎,字异懽(音同欢),明洪武年间自玉环迁居乐邑西乡赵家硐村。至第6世陈珏,由赵家硐转住河嶴(荷岙),生三子 : 陈中山(鯉岙祖,另譜) 、陈中川(迁智广) 、陈谨忠(仍居荷岙)。第7世智广祖陈中川,名泉,生六子:长房陈盛仁、二房陈盛义字侍、三房陈盛礼字承川、四房陈盛智、五房陈盛信号隐川、六房陈盛孝号宁川。可见智广村是先有堤塘、寺院,后有村,至于堤塘与寺院谁先谁后,由于智广塘没有记载建于何朝,就难以确定,也许是同时,都建于唐文德年间(公元888年二月至十二月)。


  在乐清建县之前,西乡白石镇的历史更为悠久,有白石遗址佐证。在白石镇的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1982年农民取砂石时发现,1986年经省、市文物部门现场调查核实。出土各式磨制石器、陶器、铜器和古动物齿骨等。石器中,年代较早者有舌形石斧,圆端形、弧背形、斜脊形石锛;稍晚有阶梯形石锛,穿孔石斧,二孔,三孔石刀。三角形石犁以及耘田器等。出土的陶器,有泥质硬陶网坠、纺轮等。出土的铜器有铲、斧、镢、锛、镞、贝及礼器等。



  清·戴咸弼撰、孙诒让校补的《东瓯金石录》,上面记载了乐清郑梦白将在柳市狮子山井虹寺附近捡得的一块晋砖,赠给了瑞安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砖上有“大安二年八月十九”8个字,孙诒让考证是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郑梦白,柳市镇荷盛村人,谱名景庚,字斗西,号星波,清诸生,有诗名。井虹寺旧名政洪院,位于柳市镇四板桥村狮子岭门前山斗岭山坪处。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建,名安禅寺 ;隋大业十三年(617)废,后晋天福八年(943)重建。后梁贞明五年(919)赐额“保安禅院”,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赐今额“井虹禅寺”,后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并七宝院。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办玉溪书院。民国三十二年(1932)15岁的南怀瑾修于玉溪书院并留诗:“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永康乡旧名永昌。”说明北宋时,四板桥属于永昌乡管辖。

  这种晋砖大量出自湖州,一般被后人制成砚台。有人发博文说未见完整的,如上图。郑梦白捡到的这块也是残的,何况做了砚台,就更难有完整的了。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却看到了完整的,如下图:太安二年歲在癸亥八月一日句章夏造【晋砖拓片】


  即使郑梦白捡到的晋砖就是出自井虹寺山上,也只是一个孤证,实锤不了柳市的历史。但从《瓯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图》上,可以看到政洪(井虹)山隆起的时间不会比峡门山迟,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已经建有寺院,山上有西晋墓葬是极有可能的。2010年7月29日,在乐清市柳市镇峡门村山头外荒山南麓,就发现了四座东晋券顶砖室墓。根据出土的纪年砖判断,墓葬群建于东晋永和八年(352)至太和四年(369)间,坐北朝南,墓向15—30°不等,相互之间距离较近。由于年代久远,四座墓葬均曾被盗掘,受破坏严重,仅清理出土8件残损瓷器,可分辨的器形以钵、水盂为主;残破铁器1件。可惜没有墓志铭,我也没看到这个墓群的砖是否和郑梦白的那块一个样,可这至少说明东晋时期柳市地区的村落已存在很久了。


  柳市在南朝刘宋时(420——479)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到唐后期才渐成陆地。作为集市,柳市在晚唐末开始形成,《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柳市镇是温州六务之一,要向朝廷交纳税赋:“温州旧在城及瑞安、永安、平阳县、前仓(今钱仓)、柳市镇六务,岁两万两千一百四贯。熙宁十年(1077),在城:两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六文;瑞安场:六千两百八十七贯;永安场:四千七百三贯九百九十九文;平阳场:两千四十一贯两百三十四文;前仓场:一千五百十二贯一百三十文;乐清场: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9)依照前后行文来看,后文的乐清场即指前文的柳市镇。因为作为国家征收税赋的机构“务”设在柳市,而不在乐清。由此可知,北宋时的柳市已是个农业大镇,且酿造业发达。同时有北宋左丞相王存(1023——1101)撰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乐清,州东北一百里,六乡,柳市、封市(今虹桥镇)二镇,天富一盐监,有雁荡山、芙蓉山、大江。”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从公元1078年到1085年。以上这些可能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柳市镇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了。


  宋代的一贯铜钱等于一千文铜钱,到底有多少购买力?有人说,当时的一文铜钱可以买一个包子馒头。现在一个包子馒头大约1.5元人民币,所以一贯铜钱合约人民币1500元。柳市镇(乐清场)的两千四十九贯七百九十四文,相当于现在大约就是307万4691元人民币。


但是,据历史记载开封这个城市在北宋曾多次拆迁,元丰六年(1083年)又搞了一次。这一次是开封的外城向外拓展,要占用120户民房。为此,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并获得了宋神宗的签字批准。根据条例规定,政府对拆迁户进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一份祖无颇写给宋神宗的报告显示,经过与拆迁户的协商,后者大部分同意货币补偿的方式。于是这年六月,开封府拆迁户120家,获得补偿“二万六百贯”,平均每户能领171贯。171贯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可以在开封购买11间房子。以此计算,熙宁十年(1077)柳市镇务的税赋就可以在开封城购买132间房子了。


柳市夹在温州和乐清之间,俨然像大小镬中的汤罐,千余年来一直是乐清取之不竭的粮仓、财仓,从此可见一斑。最近忽闻有个规划,柳市有变小镬的可能,成为温州的一个区,祝愿尽快成为现实。下图为北宋元丰通宝一文铜线。


  袁采(?1138年—1195年),字君载,衢州信安(今浙江省常山县)梧坡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五年(1178年)任乐清县令,纂修《乐清县志》十卷,是乐清最早的县志,可惜经元兵洗劫之后已失传。此志不失,柳市的历史就一目了然了。其后裔定居柳市镇黄华,有原乐清文化馆馆长袁良安、黄华公社书记袁季芳、水利局钟前水库设计工程师袁仲叨等名人。


  周行己(1067—1125),宋代学者,“元丰太学四先生”之一,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祖籍瑞安县芳山乡文周湾(今属瑞安市湖岭镇)。政和七年(1117)被权知乐清县令,未几寓居柳市。住所在今柳市镇后街村横街,村委会驻地附近。后被柳市人民立为殿,俗称“周老爷殿”,约八十年代移址龙岗山至今。


  南北宋之交,靖康(1126年1月25日~1127年3月20日)之难后宋宗室南渡,1128年在临安(今杭州)中进士的赵伯药随高宗赵构逃到温州。约1160年前赵伯药家族一直居柳市赵庄(今后街村五房底),因近瓯江口其地常遭海水入侵,最厉害的一次是1166年的海溢,海溢前几年赵氏举族迁往乐成、湖横等地。赵庄桥就是赵伯药家族兴建的,故名。由于这里是大海海水和榉川河水的交汇之处,俗称“咸沾淡”的地方,桥以北的水特别清洌,当地人都在这里挑水,因此将桥唤做“担水桥”。赵庄桥南面正对偏西的地方,是解放后柳市派出所最早的驻地,明清时期还是水渚。清嘉庆辛未(1811)年在水渚上建瀛洲塾,到光绪五年(1879)重修,称文昌阁。下图为《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的赵庄桥。


  据《浙江通志》第38卷记载,南平公赵伯药墓在湖横山头。至今在柳市镇峡门村有其神道门,为两柱单间式,面阔3.48米,高4米,造形古朴,额枋阴刻“宋赵氏南平公神道”八字,见下图。


  到了南宋,明《永乐乐清县志·翁敏之传》记载:“所居旧有乡校,乾道丙戌(1166)海溢废,敏之与族人旁址辟新学,匾曰:‘图南书院’。”图南书院是当时永嘉学派的一个平台,故址在今柳市镇后街村横街的东昌屋和周老爷殿附近。其旁边的乡校是乐清历史上第一名进士郑邦彦(?—1141)主持的,在1166年遭海溢,说明当时横街东南方就是凃滩和大海。公元1238年后,翁氏造文桥(今西头桥)、武桥(今后街大桥),柳市才开始向南发展。正如民谣所谓:“沉落七洲洋,涨起万全乡。”只不过它说的是平阳县,其实我们这里也一样。平阳县万全乡三国时是海湾,东吴孙权在此造船,鼎盛时逾万只,故称“万船乡”,因方言船、全同音,就简写成全字。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也在一首诗中提到柳市,见下图。


  到明朝时,有太师解缙为乐清尚德坊郑氏作《白云庵记》,文中说:“乐清(郑)敏政氏,自其先有讳绍吉者,自古栝(今丽水)徙居乐清,……其高祖……与支属从葬者十有余墓,皆在盖竹山。距所居五里而近,有庵负山面海,其匾曰:‘白云’,宋太史黄文节公庭坚书也。”此支郑氏,后裔现聚居柳市横带桥和乐清马车河。解缙生于1369年,卒于1415年,一句“负山面海”,可见十四世纪时盖竹山以南还是大海。


1990至1992我曾在原柳市区湖头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尝闻当地老人言,公社化时期镇政府所在地打地基曾经挖出弹涂鱼,而且还是活的。此地现在是柳市镇沙湖办事处,属里岙村。乐清历史上地名称奥(岙)者,现在的柳市镇有:麻园上岙、下岙,湖横西岙、吕岙,湖头荷岙、里岙、南沙岙、沙岙,象阳长山东岙、汤岙,黄华西岙、南陈岙,七里港金光岙、排岩头上岙,还有白石街道的凰岙、坭岙、大岙等等,皆为古时海边奥(岙)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华西岙(即今柳市镇华西村)村前东南的河浃里,还有古沉船露出地面的桅杆。若把这些称奥(岙)的地方联成一线,则晋、南北朝时的乐清地图可见也。过去称“洋”之地名,由于泥土上涨,改为垟,如前西垟、后西垟、上金垟、仙垟、万家垟、翁垟等等,实先为海洋,后经历代在海边打堤坝土涨而成为“垟”。如翁垟在南宋之前为海洋,因流水如云涌,发出“滃滃”声响,而叫“滃洋”。后海相沉积的软粘泥涂上涨为大片田地,遂简化雅称为“翁垟”。柳市镇的湖横峡门,五代前是小海峡,船只从中穿行。柳市镇的凰屿,北宋初年就是个小岛,到明初始成岙,《永乐乐清县志》称“蝗奥”,还记载在它的南面还有蟾屿、察屿等等,“若培篓状”。


综上所述,柳市的历史目前至多只能上推到东晋,期待有新的出土文物佐证。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今日头条 禧相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END




停水了,我却因此和童年握手言和

一场始于美食,而终于回忆的饕餮

在黄华你闻得见的“人味”

特殊的纽带

风暴中心的体面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公众号

xuro2017



感谢您每天都“在看” 


蝠城阿瓯
红尘浪漫已化羽,天涯漂泊释此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