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名人】“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 黄华殿后村人

旅行   2024-05-21 14:00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注:下面文章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人物简介

南延宗(1907—1951),字怀楚,温州市乐清黄华镇南宅殿后村人。他出身于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其祖上累世耕读。南延宗是南氏家族第26代传人。


1977年1月,我有幸与温州五百多名青年一起参军到福建,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找铀矿。我们深入崇山峻岭普查、勘探、钻探、槽探、打坑道,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条件下,从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与诺言。


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在武夷山地区终于找到了中型铀矿,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退伍后,在读一些乐清文史资料中,我发现了乐清西乡曾经走出被称为“中国铀矿之父”的南延宗先生,自然便对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产生兴趣,遂去南延宗先生的故居探访了解他的生平。


  (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南延宗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为要研制原子弹,就有一样必不可缺的东西:铀。而铀只能在特定地质区域存在,它比沙里淘金难多了。造一颗原子弹,还要有巨大的铀矿,许多国家都因“铀”畏葸不前。


青年时代的南延宗。


南延宗故居在柳市殿后村。殿后村是乐清南氏文化起源地,人文底蕴深厚,除南延宗家族外,还有明朝进士南昱、中西医结合先驱者南宗景、民间泥塑艺人南式仁和著名企业家南存辉等8座深宅大院,如今还保留4座大院、3处池井、1处石刻照屏。


  南延宗的故居是两间较宽的二层楼,砖瓦木头结构。屋檐两头是卷纹状龙头,如今只剩下东边的。仔细一看龙是螭龙,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也称蚩尾。螭龙寓意美好、吉祥、招财,也寓意男女的感情。房顶脊背上有石灰雕成的牡丹花,这些雕刻原本寓意富贵吉祥安康,可惜现在只剩下几个图案。中间砖柱上有乐清市文化与广电旅游体育局制的牌子写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南延宗故居。虽说是二层楼,但一楼的窗户很大,显得非常大气。定神间,从窗户里,我仿佛听到南延宗出生时的啼哭声。


  (二)


  1907年2月5日,南延宗出生于柳市镇南宅殿后村,原名南蒋康,字怀楚。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是乐清望族的南氏家族,累世耕读,兼从事盐业、渔业等。乐清盐业资源丰富,自唐以来,盐业生产规模、产量一直居浙南之首。南宋时“乐清场”(乐清盐场)迁往离南宅殿后村很近的长林村,并改名“长林场”。南家曾是大盐商,殷实人家。其父亲南常圣,是清太学生。但到了南延宗家境开始渐渐衰落,南延宗自幼父母双亡,兄长又生病,家境贫寒。但少年南延宗人穷志高、聪颖过人、酷爱读书,据说即使下滩涂劳作,他也不忘带本书。在读书期间,他选择半工半读,赚钱读书,还资助长兄。


  尽管如此艰苦条件,南延宗从小学到大学,曾上演了“双级跳,三易名”的惊人好戏。南延宗先生天生就聪慧,善于学习,小学时成绩就很优秀,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借用同学蒋土淦的文凭去考试,居然还真考上了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之后“蒋土淦”继续读了三年,就去考南京中央大学的地质系。因为没有文凭,他只好借着已故同学何延宗的毕业文凭参加考试,被南京中央大学录取,于是他就以何延宗的身份去读了大学。


国立北平研究所成立五周年纪念照

右四为南延宗。张尔平 提供


  南延宗之所以毫不犹豫地便选择了地质专业,是由于小时候喜欢读《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及中国古典诗词,梦想着“千古风流蕴忌中,追随霞客欲成双”(南延宗《澜沧江》诗句),像郦道元、李白、杜甫、徐霞客他们一样,仗剑远游,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地质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大学毕业后,南延宗进入了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工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游侠梦”。后来在所写的诗《人海苍茫一叶微》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人海苍茫一叶微,空从利禄斗芳菲。我行别有凌云趣,半为名山到处飞。”


  找矿要进入深山老林,而且有时还是独自一人进行的,既危险又孤独,南延宗为什么对矿产会有这么大的兴趣,而且又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其实,南延宗把找矿、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以及祖国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他对找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他在散文《调查者的旨趣和心情》写道: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穿着都市的服装,到乡下山头调查地质矿产,神秘地敲打岩石,士兵以为你是土匪,土匪以为你是士兵,连当地的老百姓,也以为你是来探采宝物,破坏风水,结果三面交恶,生命是相当危险的,而本人还要担心着遗漏新的材料,神经老是紧张,身体吃亏太大了。所以在野外调查,要随时怀着一种好奇、欣赏、领略和排遣的心情,总设法能够适应环境,结果便在任何陌生地方,都会处之泰然,不但觉得没有什么可怕,而且觉得自然界的优美和伟大,一草一石,都值得留恋了。


南延宗与夫人伍莲芸、儿子君平、君亚。南君亚 提供


  南延宗非常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先去看书,到处打听那里的著名的风景点。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作实地的对照,又到丰乐亭看苏东坡手书的碑文;到山东登泰山、游孔墓、孔庙、蒲松龄故居;到安徽,找清代名儒戴东原(震);在福建,游了宋儒郑樵的夹澄草堂、宋贤蔡襄所书的《洛阳桥碑》在云南喜州发现了明朝邹应龙的题碑;在江西,游览了是黄山谷所建筑的奎光阁、王阳明所治的南康县、文天祥的故里在泰和北面的吉水县……1938年,由昆明出发迤西调查,在大雪山里一个月的攀登,往来于丽江、中甸、永胜一带,曾七次横渡金沙江。在云龙西部一个叫“受会果”的地方调查铜矿时,看到了澜沧江,奔流着翠绿色波涛,以雄壮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令他赏心悦目,诗意顿时在他心头涌现:“腊冬乍瞰澜沧江,今日复登杨子艘,千古风流蕴藉事,追随霞客欲成双。”


  南延宗的文学作品是诗词与散文,但写得似乎不多,能看见的有四千多字的散文《调查者的旨趣和心情》,这显然与他工作太忙有关。他对自己非常严格,将艰苦而孤独的工作与游览相结合,他解释说:“以上说了一大篇的笑话,好像我是拿了公家的钱,去作私人的游历,对于调查的工作,是一点也未曾尽过责任的样子,其实也不尽然,我在野外凡是可注意的地方,我是不会放松了它的,反而因为抱着游览的心情,兴趣特别浓厚,精神不觉疲劳,对于不注意的地方,也会注意了。”


  (三)


  在校时和毕业后的多年工作期间,他一直使用“何延宗”这个名字,直至1930年,时任乐清县县长沈金相(民国19年4月至7月)时,才以“归宗”的名义,批准恢复南姓。1931年,南延宗在北平地质调查所,拜所长、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为师,与谢家荣等国内一流地质学家工作在一起。初进单位,南延宗的工作偏重于室内,诸如整理标本、显微镜下鉴定矿石等。五彩缤纷的矿石,与他的初心相遇,迸发出神秘之光,促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的矿产事业,为此后在野外工作中取得辉煌成绩,奠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铀矿的“开业之石”。来自网络


  青少年凄苦的成长环境,磨炼了南延宗自强不息的工作作风。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肩背行囊,手拄树梗,犹如一个山间采药人,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往来于野兽毒蛇出没的山林。1936年秋,南延宗转至福建调查矿产。在两年多时间里,足迹遍及宁德、南平等十县,相继发现了永泰明矾矿和莆田钼矿。发现永泰明矾矿时,他正在福建永泰双溪口,无意抬头看见深溪对面山顶草木丛生,山脚下荆棘遍野,而山腰间大面积不见寸草,尽是洁净的石层,他下意识确定那里有矿。第二天特意绕近勘查,果然那个山头是个明矾石矿,2公里的山坡,估计储量有2000万吨。

  抗战期间,为了探明金沙江两岸的金、银、铜、钨等矿,南延宗冒险常常单独深入日军占领区,曾独立寻找出一座钨矿。抗战爆发后,在云南安宁县境找到了一座铝矿,这是西南地区初次发现,为抗战时期滇黔两省大批铝、矾土矿的陆续发现创造了条件。1940年,在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中研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勘探赣南钨、锡、铜等矿,均获得丰硕成果。1942年,由于他对中国地质矿藏贡献巨大,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赵亚曾纪念奖”。1943年,赴广西调查锡矿,发现了铀矿,是国内首次发现铀矿,论文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抗战胜利后,随测勘处迁还南京供职,并先后兼任重庆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在浙南地区调查地质矿藏资源中,发现青田、永嘉铝矿和义乌、诸暨钇矿、铈矿等有色金属矿。

  对于找矿,几乎成了南延宗生命中的全部的热爱,热爱能激发动力、热爱能唤醒潜能,热爱能创造奇迹。1943年5月,铀矿的发现,把南廷宗人生推向顶点。在广西钟山黄羌坪,一个已被开采的锡钨矿的废旧窿口上,南廷宗看见很多鲜艳的黄色粉末状东西,便用刀刮了一些带回去,交给地质力学专家吴磊伯化验,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

·

恰好当时地质学家孟宪民刚讲过显微化学的原理方法,还做了一系列示范实验。在显微镜下,两人惊喜地看到:黄色粉末呈现出四面体结晶,而这正是铀元素的特征!他们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又做了照相感光实验,结果无误。为了明确当地铀矿物的产量,同年8月,他们随时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去广西途中,再次便道去复查,看见当地铀矿物是沿着一条钨锡伟晶花岗岩脉中的断层面上生长,虽然产量不多,但千真万确是铀矿。

·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铀矿,南延宗先通过深入调查,率先指出中国富有铀矿床,证明中国是铀矿富藏国,他的关于铀矿分布规律的卓著研究,当时在国内外地质界引起轰动。铀是制造原子弹的主要材料,二战期间各国都在竞相研制原子弹,各国领导都知道,这种东西可以造出最先进的武器,国民党当局也对此十分关注。据说,得知南廷宗发现铀矿的喜讯,时任赣州行署专员的蒋经国大为高兴,特地为他举办了庆功宴。


  (四)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朝鲜战场上,杜鲁门曾公开叫嚣“不排除在朝鲜战场投下原子弹的可能”,美国企图用“核讹诈”恐吓中国。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意识到:发展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已迫在眉睫。


  然而,铀是制造原子弹最关键的一种材料,国内是否有足量的铀矿石,决定着核武器工业能否顺利发展。因此,如何找到成矿的铀,成了原子弹早期研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延宗那次发现,给新中国原子弹制造带来巨大的意义。南延宗作为铀矿的开拓者,根据铀矿与钨、锡共生在花岗伟晶岩脉中的规律,预测广西、江西、湖南都有发现具有经济价值铀矿的可能,这为中国铀矿资源的进一步寻找指明了方向。他使我国领导人意识到,中国制造原子弹非常有希望,中国有铀矿,南延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宝贵寻找铀矿的经验。


  1954年2月,党中央给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和副部长刘杰下达了一个“绝密任务”:尽快寻找到铀矿石。


  1954年冬,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为开发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做筹备工作,成立了一个临时工作机构,即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协助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进行铀矿地质勘探工作。普查办公室查阅国内所有资料,从旧档案中找到了两份有价值的线索:一份是伪满州国时期,日本人富田达记载发现的在辽宁海城县矿区发现有铀矿。海城县距离北京较近,普委二办立即派出技术小组,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前往海城勘查多个地区,实际勘查下来,发现这里确实有铀矿,但数量估计只有400千克左右,数量太少、开采的成本高,因此只能放弃了。


  另一份是民国时期地质学家南延宗、吴磊伯记载,广西钟山县一带的黄羌坪发现有放射性铀矿。1954年底,技术小组成员来到了报告中提到的广西钟山县。技术小组成员开山筑路,克服艰难险阻,找到了南延宗调查报告中所预测出的铀矿富集地带。经过多次勘测,终于找到储量完全满足制造原子弹条件的铀矿。之后,苏联专家建议将一块铀矿石标本带回北京,作为中国富存铀矿的见证。


  1955年1月25日下午4时,这块铀矿石标本被带进中南海红墙之内,当天在菊香斋书屋会议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听取了刘杰、李四光、钱三强等人关于我国铀矿储量及分布情况的汇报。李四光提着装着铀矿石的袋子,从核辐射探测仪盖革一弥勒计数管旁边走过,顿时,发出“嘎、嘎”的尖叫声,引起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有了铀矿石,才能制作出合格的原子弹,中国才能自力更生发展核工业,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从此,这块铀矿石则被命名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中国核工业从此起步。南延宗等人发现的“开业之石”催生了新中国原子能的研发,使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五)


  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南延宗和伍莲芸感情十分深厚,他们是自由恋爱。伍莲芸出身于瑞安的一户大户人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她不嫌弃南延宗贫寒的家境,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和才华。在读书期间,伍莲芸对南先生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援助,从而保证了他能继续学业。后来他们分别在南京和上海读大学就读,两人相恋5年之久依然相恋。1932年毕业后不久,南延宗突患严重的伤寒病,在高烧已使他神志不清、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伍莲芸毅然将他接回自己家里,进行精心医治和调养,使他终于脱离了危险。尽管此后,南先生的左耳从此失聪,但俩人私订了终身。婚后南延宗赴北平地质调查所上任,而伍莲芸留在温州幼儿师范教学,从此他们开始了两地分居生活。南延宗迷恋于我国的矿山事业,找矿是他人生第一理想,足迹几乎遍布祖国南方各地。他的事业、他的爱好,决定他是一个四海为家的人,因而,他只能把自己真正的家,放到次要的位置。据他妻子好朋友的儿子王希仁回忆:伍莲芸在她好友陈华鬟面前,经常把丈夫南延宗写给她的信丢在地上说:“这些信一点内容都没有,只有石头八百块,坚决不看了”。陈华鬟把信捡起来,笑称这些书信是“石头情书”。南延宗入职后,收入不菲,但仍然率全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还助人为乐,接济贫困人家,对此,妻子伍莲芸都毫无怨言。尽管在后来20年的共同生活中,而他的家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仍然相亲相爱。


  南延宗先生在找矿事业奋斗了十多年,可能由于长期超负荷地寻矿、写论文,还得到处奔波,使他的身体常常出现问题。给他造成最严重伤害的是1945年8月,受资源委员会选派,南延宗与王植、郭文魁、赵家骧等人一起赴美国考察深造。在印度加尔各答即将启航的轮船上,南先生不慎失足,从轮船甲板约5层楼楼梯口约九米高的地方跌至底舱,肠子当场跌断,故无法去美国,后在印度医治半年才痊愈。回国后他先后兼任重庆大学及前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8年,由于多年积劳,体力不支,南延宗卸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携家眷回乡休养,被温州中学聘为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南延宗重操旧业,1950年5月,他只身到浙江地质调查所赴任。在青田、永嘉等处开始调查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浙江沿海银铅锌矿的试探问题”等6个地质调查报告,还在“青田钼矿及义乌氟石矿中之稀有元素”的发现中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果。


  南延宗的去世与他为人低调有关。1951年初,先生将家眷接至杭州。平时他上班均乘浙大校车。那年2月23日,校车新换了司机不认识先生,坚决不让南先生上车,于是他只好步行到单位上班。二月的杭州,天气依然严寒,到单位后,觉得口渴,南延宗喝了一杯冷牛奶。不久肠胃剧痛,接着就呕吐不止,同事们把他送医院抢救。此时,南先生也没有介绍自己的身份,医生更不知道他的重要性,因而,对他的治疗不是特别用心,后来,还出现误断病情,胡乱用药。本来只是急性肠炎的小病,却因种种原因,耽误了治疗良机。据说当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南先生乐清老乡)闻讯赶来探望时,发现他的病情恶化,已无法挽救。1951年3月7日,南延宗先生因突患急性肠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44岁。南延宗先生葬杭州灵隐石人山南麓。

  (六)


  南延宗生平著述颇多创见,刊载于地质学界各刊物上有60余篇,且影响深远。如《几种新矿产的探寻》《中国伟晶花岗岩内金属矿类之研究》等文,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启迪良多。1936年,南延宗撰写了《地质图上火成岩花纹用法之商讨》,拟定深成岩类、半深成岩类、喷出岩类的花纹共32种,为我国第一个拟定火成岩统一花纹的地质学家,他的学说至今仍被全国地质图引为准绳。


  南先生找矿时,都有一套严格的自有要求方案:在精细上下功夫,不放过一个可能性。


  有人曾问南延宗先生:“同样一条路线,别人也许以前调查过,但并无任何发现。如铀矿的发现,地质、矿冶学者到过那里的人很多,可都没注意到,因此,外间常常有人说你在找矿方面独具慧眼?”南延宗笑着说:“哪有什么慧眼!我只不过在调查一个区域之前,往往先在家里仔细研究一下那个地方的地质环境,看看是不是会有什么矿产发现的可能。做到心中有底,庶不致浪费时间,错过机会而已。”


  璀璨矿产是大自然美丽结晶,为中国第一次找到铀矿,是南延宗毕生事业的结晶,南延宗因此足以被誉为“中国铀矿之父”。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称,南廷宗教授“为中国核工程的发展做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李四光有一次曾谦虚地说:“如果南廷宗还活着,我这个地质部长该他当。”


  南延宗为新中国地质事业所作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培养了许多地质科学人才。著名地质学家殷维翰在《南延宗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祭》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以前,温州地区有名望、有贡献的地质学家仅有两个半人:南延宗、张更、夏鼐三人,而夏鼐后来搞考古。后来的温州地质院校的学生就多了,仅1952年,经南延宗启蒙教导的就有十多人,他们都成为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的中坚力量,成绩昭著,享誉一方。


  从南延宗先生一生的奋斗事迹发现,他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之一。南延宗先生早逝是不幸,但祖国有幸,因他发现铀矿,助力祖国原子弹的成功,使祖国能够骄傲地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孙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今日柳市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END




停水了,我却因此和童年握手言和

一场始于美食,而终于回忆的饕餮

在黄华你闻得见的“人味”

特殊的纽带

风暴中心的体面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公众号

xuro2017



感谢您每天都“在看” 


蝠城阿瓯
红尘浪漫已化羽,天涯漂泊释此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