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情·青春志”主题融媒体宣传活动丨最美“天路”的守护者
政务
2024-09-30 14:07
西藏
——武警拉萨支队执勤八大队官兵守护青藏铁路建设美丽新西藏记事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恶劣等多项“世界第一”,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千年祈盼。截至2024年6月30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3688.5万人次、运送进出藏货物8775.1万吨,成为西藏连接内地最为重要的“生命线”,拉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增进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这条“天路”的武警西藏总队拉萨支队执勤八大队官兵,在一列列火车鸣响的汽笛声中,对这条幸福路、发展路、团结路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罗祥远坐在山坡上,望着面前光秃秃的弱东群山和鲜有车辆通过的109国道,不禁陷入了沉思,从草木丰饶的贵州六盘水到荒凉偏远的高原峡谷,哨位和营区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越来越迷茫,每当他面向疾驰而过的列车敬礼时,他都会问自己:这样“循规蹈矩”的工作,怎能干出事业、让家人为自己自豪?罗祥远所在的执勤八大队执勤二十六中队主要担负青藏铁路羊八井二号隧道的守护任务,青藏铁路羊八井隧道群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一长隧”,全长近5000米,自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官兵们就扎根在这海拔4200米的高原,守望着来来往往的火车。站在罗祥远所在的哨位上,除了铁轨、列车,便是铁路沿线各个维修、养护的工作人员。彼此互不相识,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向疾驰而过的列车敬礼。那时的他时常在想,列车上的旅客,能否看见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暴雨如注,电闪雷鸣,雨水的冲刷夹杂着泥土石块不断涌向铁路两边。“我从来没在西藏见过那么大的暴雨。”罗祥远说,那天凌晨时分,紧急集合的哨音响起,他和战友们迅速跑到操场上,才发现泥浆已经没过了脚踝。大家立即撤到高处,紧张地等待着上级命令。暴雨不知下了多久,山坡上的石块随时可能滑落,铁路面临被淹没的危险。雨势渐小,判明情况安全后,他们立即扛起铁铲、铁锹、水管等工具,和铁路工作人员一同赶到铁路边,冒着山体滑坡的风险,清理泥浆与碎石。“没有时间顾及个人安危,大家只想着要尽快抢通这条‘生命线’。”天亮后,罗祥远和战友们看到远处山坡上摇摇欲坠的巨石块,不由得一阵后怕:跌落砸中铁轨,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罗祥远和战友们第一次与护路工人一起抢修,也是在那一次,他再次听到了那个故事:1954年,在“一定要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的号召下,数万铁路建设者集结高原,以高昂的斗志迎难而上。饿了,铁道兵挖野菜充饥;冷了,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没有像样的施工设备,就靠人拉肩抬……他们以血肉之躯,在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冻土试验工程。自2006年开通以来,青藏铁路为高原人民带来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业、丰富的商品、先进的观念、可观的收入,西藏的GDP由2006年的34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与罗祥远一样的守卫、护路者们,守护的不仅仅只是铁路,而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护路,就守护万家幸福!”罗祥远说,第二天,当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声音再次响起,罗祥远感到仿佛与老友阔别重逢般喜悦。“旅客不会知道前一晚我们做了什么,虽然只是一次雨夜抢修,但却让这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稳定持续的输送着幸福,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守卫的意义。已经守护这条铁路13年的秦邦林说:“我们每次向往来的火车敬礼,其实就是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在雪域高原,有一群身着橄榄绿的年轻人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畅通。火车司机的鸣笛,则是在向坚守的人们致敬。”在拉萨市西郊,有一座纯白涂装的铁路特大桥横跨于拉萨河上,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给进出藏的旅客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这座桥名为“拉萨河特大桥”,作为青藏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执勤八大队执勤二十五中队的官兵就担负着守护这座桥梁的任务。中队营房在桥的一头,观测哨位在另一头。为了跨过河流前往哨位执勤,中队官兵们从营房到哨位要开车跑上半个多小时。拉萨河上常常寒风呼啸,要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爬上122级台阶,哪怕长期锻炼的人都会气喘吁吁。已服役13年的老兵杜斌斌常跟战友们说,这些年在哨位上看到的不光是“三区一线”,还有拉萨城市快速发展的延伸线。如今的拉萨,大道通衢,金桥飞架,城市的快速发展让“3小时综合交通圈”“2小时经济圈”成为可能,也为官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在这里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变化,这条铁路犹如经济带,将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入城市发展。”杜斌斌说,“尤其是看着城市建设者们无惧高寒缺氧、风吹日晒,为高原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也在激励着我们坚守战位、不负使命,为西藏的发展保驾护航。”中队一名藏族战士白玛旦增,对这些年来铁路发展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幸福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2014年,青藏铁路的第一条延伸线——拉萨到日喀则铁路开通,8岁的白玛旦增第一次坐上火车去拉萨。前行的列车,承载着他对拉萨的无限想象。2021年6月,“复兴号”驰骋拉日铁路,15岁的白玛旦增和家人们享受到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幸福在这一刻,有了最直接的载体。”白玛旦增说,高铁的开通,直接助力了家乡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老家人到拉萨可以当天往返,把土特产运到拉萨售卖也更加便捷,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让自己担负守卫任务更有价值感、幸福感。这条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铁路”,沿途串联起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景点,是一条世界级旅游黄金线路,行驶在拉日铁路,就像穿行在高原油画之中,令人心驰神往。据统计,2023年日喀则市接待游客100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人民币。这些年,高原武警官兵们不仅见证了新时代“天路”的发展,助力高原人民的幸福路越走越宽。这条铁路在推动驻地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部队全面建设向上向好,不仅为官兵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更坚定了官兵扎根高原、卫国戍边的信念和决心。84岁的老党员嘎松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拉多村的第一任村支书,作为新旧西藏社会伟大变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之一,几十年来他亲眼见证着武警官兵、藏族同胞在西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拉多村正中心,武警官兵们帮扶的一所现代化幼儿园内欢声笑语,可爱的藏族孩子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官兵们一有空余时间,就会来这里和孩子们做游戏、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拉多村党群服务中心,武警官兵正和村民们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每当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时,官兵们都会来到这里开展宣讲活动,和村民们共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拉多村草场,武警官兵化身“护牧人”,帮助村民们忙活一年里的“头等大事”——牛羊上山转场,看着成群结队的牛羊顺利转场,拉多村村民扎西顿玉心里乐开了花。“几年前,村里的草场面积还不到4000亩,如今已经接近8000亩了。”扎西顿玉介绍,当年官兵们了解到村里草场不够用,研究后发现是缺水导致一些区域的草无法生长,于是官兵们协助村里挖开了一个通往整个草场的水渠,顺利解决了问题,如今的草场已经足够整个村的牧民们使用了。“在党的恩惠下,我们村现在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会忘记入党誓言,我还要继续发挥余热。”嘎松说。“可以说没有青藏铁路,就没有拉多村村民和武警官兵的一幕幕和谐的场景。”现任拉多村村书记旦达表示,作为定点帮扶单位,武警官兵一直在拉多村党建共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双拥工作指导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构建了鱼水情深、牢不可破的军民情谊。这些年,村民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官兵们的帮助,几年前,拉多村村民次成旺姆乘坐列车出藏,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如今,她又乘坐青藏铁路回到家乡,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这几天,次成旺姆正和牧民还有官兵们一起研究优化农村产业、进一步为村民们增收的举措。“他们的帮助让我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这份帮助的意义就是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颗报效祖国的种子,”次成旺姆说,“我相信随着这个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十几年来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有时老爷爷也会在隧道周围转转,就像一位‘编外巡逻员’。”执勤二十七中队中队长李伟说。不远处,青藏铁路上列车鸣笛声悠悠传来,与高原的阳光、飘扬的国旗相映成辉。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悬挂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条“金色”哈达,始终团结着军地各方,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新西藏而不懈奋斗,载着雪域高原各族儿女驶向更加发展和幸福的未来。作者:邵博康 韩瑞 贾科林 刘职锋 蒋国语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