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推荐
【维也纳岁月】(1792-1802)
01.
“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
自由的艺术家生活
1792年,将近22岁的贝多芬,带着对自己天赋的无比信念,再次来到维也纳,只为寻求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贝多芬自身是非常勤奋且努力的。他不仅在海顿这里上作曲课,还跟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阿尔布来希贝尔格研习对位,还向萨里耶利求教。
当时,贝多芬已经是出色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了,且有着高超的即兴演奏技巧。维也纳的贵族们都被贝多芬迷住了。1793年,贝多芬便成为了维也纳众多演奏大师中新的一员,他在维也纳声誉日隆。
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演奏本领以及当时音乐出版业的发展,贝多芬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他过着一种自由、自尊的艺术家的生活。他并不依附于某个宫廷或贵族,他的创作完全凭借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贝多芬这里,音乐家的地位得到了改变,不再是受束缚的仆人,而是可以有自己思想的主宰者。虽然贝多芬与贵族交往,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独立的。也正因音乐市场化的走向,使贝多芬逐渐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和平民的傲骨。
1795年3月29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城堡剧院开了第一场个人演奏会,他以钢琴家与作曲家的身份登台,演奏他的原版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次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观众们对其赞不绝口,据说当时演出完有不少人潸然泪下,甚至还有人放声痛哭。
但是,贝多芬的怪脾气逐渐显露,在面对观众的无限崇拜和阵阵掌声时,他大声嘲弄观众:你们这些白痴!
这或许就是贝多芬独特个性的地方,他不认为观众真正理解了他的音乐。
但无论怎样,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是名利双收的。音乐演出改善了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加强了他对自己“钢琴家-作曲家”的身份认同。看来,他来维也纳真是来对了,这里给他提供了自由而宽广的发展空间。
维也纳的早期岁月,也是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时光。但是,就在贝多芬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命运正悄无声息地给他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02.
命运的玩笑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问题,他的听力在逐渐衰退。
起初他不并是完全听不见,而是耳鸣,就是说耳朵里总是能听到各种声音,比如呼呼的风声,嗡嗡的声音,哼声的合奏,从早到晚日夜作响,令他发狂。直到1816年,他的听力才完全丧失。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格外需要听力的音乐家来说,耳朵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音乐家失去听觉,犹如歌唱家失去了嗓子,运动员失去了双腿。
贝多芬想尽办法四处求医问药,但都无济于事。耳聋的恐惧让贝多芬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他必须掩盖听力丧失的事实,依然向世界展现他的自信与强健的一面。在好几年里,他瞒着家人,瞒着最心爱的朋友,他避免与人见面,他一个人默默独守着这个秘密。
在1796到1800年难熬的日子里,贝多芬用残缺的听觉坚持演出,必定这是他的事业支柱。同时他还坚持作曲,写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其中著名的一首就是《悲怆奏鸣曲》,以表达对命运的愁苦之情。同时他还创作了《第一交响曲》,但这时的交响曲还是中规中矩的,带有明显的海顿与莫扎特古典风格。
到1801年,贝多芬实在忍受不了,他写信第一次将秘密告诉了他在波恩的老朋友韦格勒医生。他说: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我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假如我的座位稍远的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竞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只能“隐忍”。
这是多么具有悲剧性,又有力量感的一个词。如果听不到声音,还怎么演奏?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可能当演奏家的日子真的屈指可数了。
03.
感情的挫败
除了听觉折磨,贝多芬在感情上也遭遇了重大打击。
在爱情上,贝多芬一直都在不断追求女子。他渴望爱情,渴望那浓烈的情欲。他如痴如狂,但很快就幻灭,立刻失望,然后就是陷入苦涩的烦闷。他总是处于时而热爱,时而骄傲的反抗轮回中。
1801年,已经深陷痛苦的贝多芬希望在爱情上获得一次解救。他爱上了他的学生朱丽埃塔·圭恰迪尼,这位17岁的女孩美丽动人,让贝多芬如痴如醉。贝多芬为她献上了一首《月光奏鸣曲》,以表达深深的爱意。他写信给韦格勒说:
“我觉得青春才刚刚开始!这段时间以来,我的体力在逐渐恢复,我的精力也日渐充沛!”
是的,是爱情的力量让贝多芬振作,他沉浸在自己对爱的幻想里。很快,幸福的感觉转瞬即逝,朱丽埃塔非常风骚且自私,这让贝多芬痛苦,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叫伦贝格的伯爵。
贝多芬再次遭受到打击,爱情的挫败对于贝多芬来说是摧毁性的。本来他已经深受耳疾的折磨,他的心灵已经十分脆弱不堪了,他又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一个世俗的伯爵。他心中的沮丧与痛苦,终于达到了承受的极限。他的脾气更加暴躁、多疑、孤僻,他走向了崩溃的边缘,甚至想到了自杀。
1802年,他给弟弟们留下了一封近似遗嘱的信件,被称之为“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他说:“我本该结束我的生命,只是我的艺术挽留了我。”
04.
复活与反抗
是的,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除了才华,他还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和刚毅。越是艰难困苦,他越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经历了生死边缘徘徊的考验,他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他决定要重新完成他的艺术使命,他要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当时大革命已经蔓延到维也纳,浓烈的革命气息也将贝多芬点燃。
在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遇的双重影响下,终于在1803年,贝多芬创作出了跨时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交响曲——《第三英雄交响曲》。这是贝多芬向病魔吹响的冲锋号,向时代奏响的光荣的叙事歌。同时,这首交响曲的诞生也是对传统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全面突破,是音乐史的标志性事件。
从此,贝多芬也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时期,一个英雄主义的时期,一个抗击命运的时期——
他要复活,他要反抗 !
上图扫码 - 解锁贝多芬
从死亡边缘走出的贝多芬,获得了重生的力量,他迎来了一次精神与人格上的宏伟蜕变。
是音乐让贝多芬复活,是艺术让贝多芬反抗。
【创作成熟时期】(1803 - 1814)
01.
英雄主义的时期
从1803年开始到1814年,他之前32年所有积蓄的潜能被全部激活,他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成熟时期。
贝多芬逐渐摆脱古典主义的均衡典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富有英雄主义气息与反抗特性的杰作在这一期时期接连诞生。
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从第三到第五协奏曲,还有钢琴奏鸣曲《热情》《黎明》以及歌剧《费德里奥》,《艾格蒙特》序曲等,都在这一时期完整。
特别1803年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可谓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无论在构思的大胆、手法幅度的宽广以及结构的缜密上,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标志着贝多芬自己风格的突破,也是音乐史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如此史诗般气贯长虹的交响巨著,改变了日后整个交响曲的发展走向。
《英雄》交响曲激活了贝多芬昂扬的斗志。在随后的1808年,贝多芬再次发力,创作出具有革命性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段旋律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
贝多芬以强有力的动机,叩响命运的大门。或许是因为听觉的失灵,情感的接连失败,也或许是因为革命浪潮的洗礼……在艰难与绝望的境遇里,贝多芬没有妥协,而是向命运发起挑战,向时代奏响了最强音。
他用音乐来表达一个全新的自我——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新的音乐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形成。
在他看来,创作与抗争是同义词:他的创作就是对命运的抗争,他对命运的抗争就以创作为载体呈现。
【晚年的创作岁月】(1814-1827)
01.
第九交响曲:欢乐之颂
从1814年到1827年,是贝多芬的晚期创作时期,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岁月。
他的听力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全聋,他一点也听不见了,即便日常的沟通都显得吃力。他不再公开演奏,几乎完全从社会中隐退,离群索居让他更加阴郁,暴躁,病态地怀疑别人。他的精神更加孤独,他的朋友和保护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
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他进入到了一个低谷期,创作灵感也几乎干涸,作品数量锐减。他听天由命地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音符只存在于他的心中。或许此时的贝多芬在酝酿,他沉浸于自己的遐想与思考中,只为下一次的爆发。
直到1817年到1819年创作的大型钢琴奏鸣曲《锤子键》的诞生,才使贝多芬再次迎来创作高峰。随后他又接连写了几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宗教音乐《庄严弥撒》。而到了1824年,贝多芬创作出了生命中最后的巨著——《第九交响曲》。
这部作品可谓是贝多芬交响曲的顶峰之作,而它正是贝多芬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音乐史上的奇迹。
《第九交响曲》仿佛就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他将童年的悲痛、青年的辉煌耀眼、丧失听力的痛苦、爱情的挫败以及随之而来的苦楚与孤独,还有晚年对生命的豁然与淡定,都融进了这部伟大的交响诗里。
贝多芬也将席勒对人性的伟大的爱都表现在了音乐上。他开创性地将人声演唱引入了交响乐,当大合唱《欢乐颂》响起时,将全曲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全人类都拥抱在一起了,尽情唱颂欢乐!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这是一首艺术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它宏大而神圣,闪耀着自由、平等与博爱之光,体现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境界。
这是一首献给全人类的音乐!贝多芬的伟大就在这里: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里,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人类的最高理想,他激活了全人类心中神圣的崇高感,带给人们生命的强大张力与激情!
这是交响曲发展中前所未有的,也是整部音乐史前所未有的!
02.
贝多芬的音乐本身就是哲学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但在我看来,贝多芬的音乐不仅仅指旋律,他的音乐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哲学。
他将一生领悟到的真谛都以音乐展现:在磨难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他承受极大的痛苦与孤独,却从未一蹶不振。他用一生的痛苦换来了终极的欢乐,他经历着重重磨难却时刻创造着光明。
他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他的旋律不再是宫廷娱乐的应景之作,也未被市场束缚完全取悦受众。贝多芬只是很纯粹、很自由地表达内心的声音,而这内心的音符通向的是人们共有的情感世界,表达的是人们共有的精神理想,它超越地域、种族与国家。
他的音乐,指向的是全人类 !
1826年12月,在他去世前的四个月,他给老朋友写信说:我还希望向世界贡献一些大型作品,像一个老小孩,在善良人们之中结束我现实世界的生涯。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一位古典音乐的巨匠,就此落幕。如罗曼·罗兰所说:
“世界音乐史记下了他的名字。他把戏剧性的、民族性的、炽热的激情种植在了音符的土壤里,开出了一朵卓越不凡的花。”
好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呈现了贝多芬的一生,相信大家对贝多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进入到贝多芬具体的作品赏析中。
如前面所说,贝多芬在音乐史上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既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路先锋。就像音乐家保罗·亨利·郎的评价:“贝多芬有两张面孔,一张面向过去,向古典主义做最后的致敬,一张面向前方,向未来召唤,成为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和导师。”
贝多芬到底是又如何承上启下的呢?他的风格创新之处到底在哪里?更多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欢迎收听《古典音乐100问》。
蒙特威尔第丨帕赫贝尔丨维瓦尔第丨巴赫丨亨德尔丨格鲁克丨海顿丨莫扎特丨贝多芬丨舒伯特丨舒曼丨门德尔松丨肖邦丨李斯特丨帕格尼尼丨柏辽兹丨勃拉姆斯丨小约翰·施特劳斯丨圣·桑丨布鲁克纳丨马勒丨理查德·施特劳斯丨格林卡丨强力集团丨柴可夫斯基丨斯美塔那丨德沃夏克丨格里格丨西贝柳斯丨韦伯丨瓦格纳丨古诺丨比才丨罗西尼丨贝里尼丨多尼采蒂丨威尔第丨普契尼丨德彪西丨拉威尔丨勋伯格丨贝尔格丨韦伯恩丨斯特拉文斯基丨欣德米特丨萨蒂丨巴托克丨亚纳切克丨格什温丨科普兰丨拉赫玛尼诺夫丨普罗科菲耶夫丨肖斯塔科维奇丨梅西安丨约翰·凯奇丨亚当斯
① 扫码在线收听
②下载“小鹅通”APP 收听(可下载后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