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色列袭击伊朗
【新京报】当地时间10月26日凌晨获悉,以色列官方消息显示,以色列已启动对伊朗的袭击,伊朗的发电厂是袭击目标之一。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连续传出多次爆炸声。
【荣茂观察】
为稳固周边局势,伊朗于近期积极开展多方位外交行动。伊朗总统与外长接连出访沙特、阿联酋、阿曼、伊拉克、约旦等众多阿拉伯国家。通过这些外交努力,伊朗成功获得一项重要保证:上述国家不会为攻击伊朗的行为提供领空。伊朗的这一系列举措,目标直指以色列,同时也是做给美国看的一种表态。与此同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下令伊朗革命卫队全面做好战斗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然而,以色列不顾这些警告,仍然采取了行动。以色列袭击伊朗的行为,已然碰触到了伊朗划定的红线。伊朗明确表示,如果以色列打击其能源基础设施、核设施或暗杀伊朗高级官员,将会遭到加倍报复,包括向以色列发射 1000 枚弹道导弹、封锁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扰乱全球能源供应以及升级周边 “代理人” 战争。
面对伊朗的警告,以色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种行为无疑是在玩火自焚。
就在前一天,10月25日,以军在黎巴嫩南部遭火箭弹袭击,造成5名军人丧生,19人受伤,这是对其军事行动的一种反噬。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强调这是艰难的时刻,但他们似乎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一味地想要摧毁黎巴嫩真主党的指挥系统。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让仇恨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让和平的曙光更加遥不可及。
以色列对伊朗动手后,美国白宫匆忙站出来表态,将以色列对伊朗的攻击定义为“自卫”。福克斯新闻网透露,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报复性袭击的前夕,白宫便已得到消息。同时,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向路透社表示,美国虽提前知晓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但并未参与其中。
实际上,在以色列动手之前,美国就给它划下了两道明确的界限。其一,美国向以色列施压,严禁其攻击伊朗的石油资源,毕竟这极有可能引发油价飙升。其二,美国也勒令以色列不得触碰伊朗的核设施。
显然,以色列的所作所为让美国深感棘手。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大打出手,导致全球油价上涨,这不但会给美国控制通胀带来巨大压力,还会对美国大选的局势产生不利影响,更会让俄罗斯从中渔利。而攻击核设施更是危险重重,不但可能引发核泄漏的灾难,还会激起伊朗的强烈反击,进而加速伊朗核武器的研发进程。美国这种不温不火的表态,充分显示出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掌控力正逐步减弱。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折射出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困境。美国既期望以色列能在地区事务中充当自己的马前卒,维护美国的利益,又担心以色列的行动过于冒进,引发难以收拾的后果。然而,如今的美国似乎越来越难以驾驭以色列的行动,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渐式微。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美国实际上并不希望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但以色列却试图拉美国下场,想趁着美国还有一点实力,先把家门口最大的对手击垮。然而,以色列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如今的美国已不像过去那般强大,一旦美国下场,只会陷入中东泥潭,加快自身的衰落,而伊朗也并非那么容易被击垮。
中东地区是世界的地理中心,任何大国都不能轻易入场,否则必将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当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便在暗中对阿富汗予以支援;而当美国介入阿富汗之后,俄罗斯也在暗中助力阿富汗。不仅如此,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局势中,同样呈现出类似的态势。当一方大国深度参与其中时,另一方大国往往会在暗中伺机而动,以维持地区的战略平衡。这种大国的博弈,使得这些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多变,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与和平。因此中东地区也被称为“大国坟场”。
曾经,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占得上风,或许这让其有了一种过度的自信。然而,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永恒的保障,如今的中东局势早已今非昔比,各国都有了自己的盘算与考量。以色列似乎未能认清这一点,依然坚持在武力征服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我们反复强调,以色列惹来众怒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打击哈马斯或者黎巴嫩,而是在于对平民的大肆杀戮,这是不可饶恕的暴行。而更为严重的是其对领土的无尽贪婪。这种贪婪和对平民的伤害,不仅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失去了道义的支持。以色列应该明白,武力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仇恨与反抗。中东的和平之路虽然漫长而艰难,但只有通过对话协商,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
二、美国打压中国,尽显霸权逻辑!
【美国驻华使领馆】10月2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沙利文表示,中国生产的产品远超过国内的需求,以“人为低价”向全球倾销过剩产能,迫使世界制造商倒闭,并对供应链进行“卡脖子”。沙利文声称,为了防止中国的“第二次冲击”,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荣茂观察】
近年来,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打压,从贸易争端到科技封锁,手段层出不穷。如今,美国又将矛头对准中国,指责中国产品“人为低价”倾销、“卡脖子”供应链等,然而,这些指责背后,美国的霸权逻辑显露无遗。
实际上,美国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生产的产品满足了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难道美国生产的产品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吗?美国生产的美元、玉米、小麦、武器等,难道就不存在“过剩”的情况吗?而且,中国企业出口海外的产品价格并非人为压低,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非倾销。中国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不是美国所指责的倾销行为。
美国拿“卡脖子”说事,更是荒谬至极。事实上,“卡脖子”是美国的独家发明。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卡脖子”。以“卡脖子”指责中国,美国应该先拿镜子好好照照自己。美国的意图昭然若揭:在其制造业有优势的领域,鼓励自由贸易;而在中国有优势的领域,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归根结底的目的就是在经济上遏制中国的发展。
市场经济本应鼓励自由竞争,企业的发展、壮大、破产是市场的常态。美国指责中国迫使世界制造商倒闭,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有企业倒闭,那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无法在竞争中胜出?而不是把问题推给中国。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多边贸易体制,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开放的、共赢的,而不是美国所担心的“威胁”。
回顾历史,美国的霸权行径由来已久。从二战后对苏联的冷战,到如今对中国的打压,美国始终以维护自身霸权为目的,不择手段地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霸权主义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主旋律。各国应该摒弃零和思维,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不会因美国的打压而退缩。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实力应对各种挑战。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呼吁美国放弃霸权思维,以平等、合作、共赢的态度与其他国家交往,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中印关系破冰:地缘政治中的战略新契机
【综合消息】10月25日,德媒刊文表示,中印最近的和解是中国“西松东紧”外交一盘棋重要的一招。中印的紧张关系一下子缓和下来,这是中国外交精心设计的结果。德媒认为,“西松东紧”的战略考量是,暂时不去触动印度洋和南亚的敏感点,而把精力集中在台湾海峡和南海。
【荣茂观察】
德国媒体近期纷纷聚焦中国外交战略的新动向,特别是中印关系的显著改善,被解读为中国“西松东紧”外交策略的关键布局。这一观点虽部分捕捉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却未能全面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长远考量。中国外交并非简单的“西松东紧”转换,而是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实际上,中国一贯秉持着睦邻友好的外交原则,与周边国家维持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国家长期的战略选择,更是维护区域稳定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印关系的回暖,并非偶然,而是双方基于各自利益考量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成功试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印度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摇摆,使其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事件,不仅暴露了中东局势的紧张,也让印度意识到,美国可能无法如预期般将战略重心完全转移到印太地区。因此,与中国的关系缓和,不仅有助于印度在地缘政治上的灵活布局,还能为其带来技术和资本的投资,加速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试图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之间寻求平衡,但现实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无论是与欧洲的自由贸易谈判陷入僵局,还是与加拿大的外交争端,都凸显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感。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是在与美国的合作中,印度也感受到了来自盟友的压力与限制。美国要求印度远离俄罗斯,以及在技术转让、市场开放等方面的承诺缺乏实际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印度对美国的不信任。在此背景下,与中国改善关系成为了印度打破外交僵局的关键一步。
对于中国而言,中印关系的缓和无疑是一招高明的外交棋局。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周边的安全压力,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印关系的改善,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与智慧,同时也为两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唯有合作与共赢才是实现长远目标的最佳路径。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