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云南省2024年入选“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三)——“龙狮、射弩”进校园实践案例

政务   2024-11-21 17:00   云南  






“龙狮、射弩”进校园实践案例




龙狮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更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云南,龙狮运动尤为盛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云南体职院)通过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入了解龙狮运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表演技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射弩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射弩起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竞技和娱乐活动。云南体职院通过引进射弩传承人,开设射弩技艺和制作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掌握这一传统技艺,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射弩在不同民族和地区中的文化差异和特色,以促进射弩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近年来,云南体职院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积极为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教学、社会服务为驱动,点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新引擎,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教为本,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云南体职院在重视挖掘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实施。针对项目开展,学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场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与传承上注重与学校项目相结合,将武术、舞龙舞狮、射弩、陀螺、高脚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植入教学内容,开设专业课程,同时也面向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以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抓手,通过推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根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以青年学生的力量激活和带动优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热起来”“火起来”。

舞龙舞狮教学活动(2022年7月)


校企合作,名师引领筑牢教学之基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传承的守护者和保护者,他们对非遗的文化内涵及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云南体职院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企合作项目、柔性引进非遗传承人等形式,壮大名师专家团队,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先后邀请云南省优秀射弩传承人李晓黎、昆明市龙狮彩扎非遗传承人毕付华到校任教,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的精髓和技巧,通过“手把手”亲自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各项目的核心技艺,确保技艺的完整传承。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昆明龙狮协会、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共同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舞龙舞狮培训班(2022年7月)


办好培训,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新路

为了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云南体职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路径,在2021年举办了云南省第二届校园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先后培训云南省校园舞龙舞狮初级教练员200人,中级教练员28人。举办教练员培训班,有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知识,有助于防止文化遗产流失。此外,培训还有助于教练员深入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提高教学方法,经过专业培训的教练员能够更好地在学校和社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

射弩教学(2024年4月)


服务社会,加强国内外交流,扩大辐射影响

2022年,云南体职院申报的魅力云南——“中文+体育文化”主题交流营项目成功获批“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此次获批魅力云南——“中文+体育文化”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融入了具有云南特色且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粹的非遗项目,提高了云南体职院国际交流办学质量。同年,云南体职院又承办了“汉语桥”线上团组《魅力云南——“中文+体育文化”》主题交流营,项目为期10天,内容包括中文直播课,以及《中华民族体育精髓的保护与传承》《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民族武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等多门精心设计的录播课程,借助线上教学模式,160多名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中文直播课了解了武术、龙狮等传统体育内容,进一步提升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辐射和影响力。同时,云南体职院还建设了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博物馆及云南省非遗项目展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弓弩制作教学(2024年4月)


源于民间,传承在校园
自2019年以来,云南体职院培养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生近千人,向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未来,学校将带领青年学生们一起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力争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培养后备人才,让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融合历史、文化和体育元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而且在新时代能够展现出新的活力。
项目申报单位: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组人员:代红兵、盛冀萍、李晋龙、刘亮亮(撰写人)、孙婕、刘姣、李晓黎、王井明、田晓琳、徐嘉鸿(撰写人)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李亚

审核 董艳玲 念华昆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往期推荐:





文旅正能量 | 云南导游李学银以专业素养贴心服务,俘获台湾游客的心



点赞 | 云南省2024年入选“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二)——“传拓技艺”进校园实践案例


点赞 | 云南省2024年入选“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一)——非遗赋能旅游专业技能提升实践案例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云南省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滇剧院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文化和旅游培训中心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

京剧院


云南省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