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
秀
团
队
专题采访
寒假社会实践即将展开。同学们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凝练与聚焦项目主题,针对前期的实践经验明确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今后的双创项目高质量转化作充足准备。同学们,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有限,但是利用你们的专注与决心,仍然可以为科研创新项目的开展打下牢牢的基础。
01
优秀团队代表
临清运河振兴团队 张子英
戎光退伍大学生实践团队 邢圣豪
02
采访内容
Q1:你们的团队是如何构思出本团队的实践选题的?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临清运河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作为京杭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临清拥有保存完好的中洲古城,以及运河钞关、鳌头矶等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和11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因此,推动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对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临清运河振兴团队于临清市东宛园合影)
戎光退伍
在刘磊老师和杨婕老师的指导下,团队以2021年2月国家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导向,选择了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这一项实践选题。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团队作为退伍大学生的一员,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一些社会性问题,觉得社会对退伍军人这一群体知之甚少,只停留在比较片面的层次,对此我们经过与老师的交流,决定以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为导向,深入了解退伍大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困难和烦恼。
(戎光退伍大学生实践团队与实训基地教练合影)
Q2: 你们的项目中有哪些创新点或独特之处?是如何想到并实现的?
临清运河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显著提升,也为进一步进行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成果获山东省社科联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评比二等奖,位列全校最高位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深化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作品与创新项目,积极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传承弘扬运河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临清运河振兴团队于临清市博物馆合影)
戎光退伍
基于自身特点与职业技能培训公司的支持以及本次实践经验,团队将在2025年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进行成果转化,并且在2025年将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深化该选题,调研低空经济领域各细分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为退伍大学生定制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规划课程体系,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戎光退伍大学生实践团队与受训团队交涉采访事宜)
Q3:基于这次的实践经验,团队是否有继续开展关于本次选题的研究计划?如果有,将开展怎样的计划?
临清运河
1.活化利用理念的深入应用
团队将“活化利用”理念贯穿于临清运河历史文化保护的始终,强调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注重大运河在当代社会中的融入与永续发展,突破了传统静态保护的模式,实现了历史文化的动态传承。
2.历时与共时研究的结合
既纵向梳理运河文化的历代文化特征和发展轨迹,又横向描述运河文化与人类社会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全面、深入地挖掘运河景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临清运河振兴团队于临清市东宛园合影)
戎光退伍
在刘磊老师和杨婕老师的指导下,团队以根据团队的身份特点,在刘磊老师和杨婕老师的积极推动下,诞生了以退役军人项目为特色通道的红色专项实践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践道路,这一创新点不仅体现了我们对退役军人这一群体的关注,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团队成员的退役军人身份特点,通过团队9名成员深入职业技能培训内部与退伍大学生们一起生活,用这种深入基层、更贴近实际的调研方式,也让我们的项目对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戎光退伍大学生实践团队成员正在调试拍摄设备)
编辑:陈青
责编:孙欣悦
主编:于文晴
审核:杨婕
文化传播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