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文化传播学院“南波万”假期公益志愿实践团队来到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的兴隆社区进行社区志愿服务。“南波万”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循学院周密细致的寒假社会实践整体工作安排精心准备,扎实行动,确定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实践。
两年前,兴隆社区专门设置公益岗,为社区内的低收入人口和未就业单亲妈妈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这些公益岗人员凭借自身努力,在社区各个角落发光发热,成为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让社区帮扶更具精准性与温情。
兴隆社区日常工作内容关键且繁杂,从清晨的社区清扫保障社区干净美观,到日间忙碌于邻里矛盾琐事协调解决、社保医保咨询、困难家庭帮扶统计等各类民生事务办理,再到夜晚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等,可谓事无巨细。一直坚持在公益岗工作的“老人”李叔和实践团队成员边忙碌边讲述着他的经历,“有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咨询电话,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但看到居民问题解决后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旧物焕新,家园添彩
1月22日,社区公益实践启动,环境美化行动率先亮相。团队成员响应社区需求,积极进行卫生清理工作,团队成员负责社区边缘长约400米的道路及周边区域。因车流量大、冬天落叶多,卫生工作量大幅增加,道路两旁的土地,受车辆扬尘影响,尘土与落叶、杂物混合形成顽固“泥疙瘩”,且散落着生活垃圾,清理极为费力。面对困难,志愿者们迅速行动,合理分工,最终克服了难题。
知识传递,温暖相伴
在公益岗服务的日子里,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居民疑问的汇聚地。于“双向奔赴”中传递温暖,刘阿姨就是其中一员。她对账单上的费用增长感到困惑,因此前往社区服务中心寻求解惑。志愿者在迅速找到刘阿姨家的相关记录后,展开了耐心讲解,从电费的阶梯计费模式到各电器用电时长的估算,再到水费的构成,包括水管损耗和污水处理费,每一项费用都详细解释。刘阿姨的困惑得到了解决,也由此增强了对社区服务中心的认可与信任。
从 “被遗忘” 到 “重拾温暖”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听闻诸多故事,其中一位二胎妈妈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她产后为全心照顾家庭辞掉工作,当起全职主妇,却因久不与外界接触,深感生活无聊郁闷,无奈叹息自己似被世界遗忘,工作缺失致自我价值感降低。好在社区公益岗点亮了她的生活。岗位离家近,帮助她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结识众多朋友,志愿者与邻里的陪伴让她的日子充实起来。她感慨加入公益岗后重寻生活乐趣,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也一并回归。她珍视新友谊,每日盼着与朋友相聚,对未来满怀期待,深信在社区大家庭能收获更多幸福。
走进社区,贴近基层。此次社会实践使团队成员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乐于奉献化作一种本能,融入未来的人生轨迹,持续为构建美好家园添砖加瓦。
供稿:吴若桐
编辑:张晓涵
责编:孙赛博
主编:于文晴
审核:孙晓彦
文化传播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