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无法正常表达
“嗯”要说“嗯嗯”“嗯呢”
“好的”要说“好哒”“好滴”
就连“哈哈”也要打成一大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
那么下面的聊天记录你一定熟悉
⬇️⬇️⬇️
在与朋友分享完欢乐日常之时,总会期待互联网另外一端的友人也能因此开心愉悦,但是,随着“哈哈”这一短语的频繁使用,很多人便会质疑这是否为好友的敷衍,于是便衍生出频繁使用叠字“哈”来表示自己真正开心。
这,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一样,原本一个简单的词语或者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其含义被不断地扩充、夸大,以至于其所传达的情感强度和实际意义之间出现了一种失衡的状态。
例如“美女”这个词,曾经是对女性外貌出众的一种较为精准的描述,而现在,它几乎成为了一种泛泛的对女性的称呼,其独特性和精确性被稀释了。
语言“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词意磨损——原本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在网络交流中变得泛化,如“帅哥”“美女”等称呼的广泛使用导致词义减弱;二是情感强化——通过叠加字词、使用夸张表达等方式来弥补词义磨损,强化情感表达,如“买买买”、“好看到爆炸”等。
01
社会认同需求
现代社交文化强调即时性和互动性,而语言的低成本与高收益特征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在社交场合,一句“帅哥”“美女”便能轻松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一句“亲”“宝贝”则能迅速打破彼此间的心理隔阂。这些低成本的语言投资,往往能带来高收益的社交效果,让人觉得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
例如,当一群人都在说“这个东西超棒”时,这种共同的、夸张的表述会让群体内部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02
海量信息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无法抵挡的信息洪流,为了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更加夸张、吸引人的词汇。
一条微博、一个短视频,如果没有足够“抓眼球”的表达,很可能就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这也是一些更具冲击力的、被夸大的语言表述迅速爆火的原因。
03
“从众效应”影响
“从众效应”又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会受到众人言语、行为影响,从而无意识跟随大众的思想或行为。这在语言上体现为当一种新鲜的表达方式出现并流行起来后,就会有很多人跟风使用。
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语言“通货膨胀”。比如“栓Q”这个表达一旦成为流行语,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甚至在一些并不十分贴切的情况下也被使用。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享受语言创新和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语言的敬畏之心。
当代“快餐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拥有一时的语言兴趣不为坏事,但我们更应尝试重新挖掘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精准词汇,用更加细腻、准确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保持活力和深度。
毕竟,语言的边界决定思想的边界,语言才是历史的载体。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文字:赵瑜涵 胡启红 邹书瑶
排版:鲍梦潇
审校:黄 睿 杨振宇
责任编辑:王瑛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