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非遗”已就位!诚邀李子柒打卡

文摘   2024-11-23 16:19   海南  




近期,沉寂了千余日的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回归后,李子柒目前一共更新了3条视频漆器、竹艺、蜀锦、绒花……这些非遗文化借由李子柒的视频,来到了大众视野里拥有了出圈的机会。



李子柒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停更的三年里,她去过20多个省,拜访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找到了以后的方向。



随着李子柒的回归,各地文旅部门纷纷亮出自家的珍稀“非遗”瑰宝,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的网友们,也都在为家乡的非遗宣传喊话,欢迎李子柒来家乡感受非遗的魅力。





苗族

盘皇舞


2010年6月,海南苗族盘皇舞凭借其独特魅力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南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那会村,一个隐匿于育才生态区幽静山间、远离尘嚣的村落,不仅是三亚唯一一个成建制苗村,还是海南苗族盘皇舞的重要传承地。



这里的苗族人民世代将盘皇尊为超自然、超人间、灵魂不灭的神祇,对其怀有深深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基于虔诚信仰,苗族先民会对其进行拜祭,祈求丰登和庇佑,在拜祭过程中一种古朴粗犷、节奏鲜明的祭祀性舞蹈——「海南苗族盘皇舞」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



盘皇舞由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组成,所以又称三元舞。这支舞蹈民族特色鲜明,伴奏乐器是以铜锣、长鼓等击打出节奏,营造出古朴神秘、气氛肃穆庄重的舞蹈氛围。它反映了苗族先人迁徙崖州的历史传奇,是海南苗族世代流传最古老的舞蹈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深受苗族人民的挚爱与珍视。




苗族

招龙舞


招龙舞是海南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着苗鼓鼓点,跳起舞蹈,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在那青山如黛、碧水环绕的那会村,还流传着另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海南苗族舞蹈--「苗族招龙舞」。海南苗族迁琼,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迁居海南岛后,为了纪念先祖,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祈愿丰衣足食,四季平安,育才苗族同胞们跳起了招龙舞。



苗族招龙舞是海南苗族的祭祀性舞蹈,苗语叫“抖公”,在苗族舞蹈中具有独特地位。招龙舞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多人舞进行,同样没有音乐伴奏,依据苗鼓和铜锣的敲击节奏起舞。表演时,舞者身着苗族盛装,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早期的招龙舞通常由一名道公和一名鼓手组成,分为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以及招龙剑舞等部分。其中,招龙剑舞寓意五海招龙,分别代表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和中央黄龙。舞蹈在高潮时结束,象征着神龙已向人间撒布平安吉祥,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苗族

刺绣技艺


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2021年,三亚苗族刺绣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人民用古朴粗犷、洋溢着原始山野风情的歌舞,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对美好生活无尽的向往和追求。又用一针一线,绣制出一幅「苗绣」,将四季之美定格,描绘出一卷关于后靠村的吖啦咪苗寨风情的绚丽画作。



漫步在吖啦咪苗寨里,不时可见苗族绣娘们在阳光下或屋檐下,以灵巧的双手和斑斓的丝线,在布面上编织着关于这个村庄的故事。



苗绣之美,在于它的大胆配色和独特的针法。绣娘们凭借对色彩的独到见解,采用不同的针法,将七彩丝线巧妙融合,绣出各式各样的纹路,创造出既富有生机又和谐统一的图案,山川的壮丽、河流的柔美、飞鸟的灵动、花卉的娇艳都得以凝聚于这方寸之间,栩栩如生。



在苗寨里,苗绣不仅是服饰点缀,更是苗族女性展示才华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从头饰到衣裙,每件作品都大胆配色,针法独特,是艺术品般的存在,使得苗族服饰在农闲时节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苗族人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几色丝线一双巧手,把育才苗族同胞与生俱来的创意与智慧,赫然呈现在布匹之上,虽然质朴,却蕴藏着她们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豁然的生活态度。




苗族三色饭

制作技艺


《苗族三色饭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寓意着平安吉祥、幸福如意的「三色饭」,是苗族人在节假日里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一碗米饭里由黄姜、枫树叶、红蓝藤叶三种材料经过捣碎、浸泡染色、蒸煮而成,分别有红、黄、黑三种颜色,如苗族少女服饰上的颜色一般,形态美观,煮熟后还有开胃去火的功效哦!不过更多的却是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传,在遥远的过去,苗族祖先居住于深山之中,面对自然的严酷挑战,不同姓氏与家族的苗族人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困难。因此,每到农历“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人便相聚一起,欢歌载舞,一起吃「三色饭」来表达氏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之情,每一种颜色的米饭就代表着一个姓氏或家族。长久以来,苗族人一直把「三色饭」作为祭祀祖先和接待贵宾的传统食物,既体现出苗族人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表达了苗族人的好客与友好。



蒸熟后的「三色饭」,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粒粒米饭都散发着植物特有的清香,口感香润,松软甜糯,让人回味无穷。品尝之后,口中余香缭绕,甘甜持久,在味蕾上瞬间找回浓浓的乡愁滋味。



这样一顿用传统方法制作而成的「三色饭」,满足了味蕾,融入了乡愁,浸透了人间烟火气,也饱含了民族深情!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12年被列入海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隐匿于育才山间的南塔村和马亮村淳朴自然、远离尘嚣,这里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因此许多民族习俗和技艺得以完好保存并世代相传,其中,便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


针线穿梭,经纬跃动,在纺、染、织、绣中变幻出神奇的图案……传达世代故事与美好祝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该技艺以絣染、双面绣、麻纺织、单面织、双面织等腰机提花织锦最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黎锦」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祖先跨越江河,征服田野,在农闲之余用染色与编织的方式记录着天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世代相传,女孩们自幼随母亲或祖母学习,使用踞腰织机,腰间挂腰力棍,脚踏拉力棍,随着经纬交织,生动图案跃然布上。在黎族,婚礼等重要时刻,人们皆身着黎锦,而母亲亲手制作的黎锦筒裙作为嫁衣,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需耗时数年编织,承载着深厚的母爱与祝福。




「黎锦」不仅是衣物,更是黎族人民以布为板、以梭代笔的神奇画作,是他们对祖辈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女子内心的执着,穿越历史长河,依旧熠熠生辉。




黎族原始

制陶技艺


2006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居于大山之中的育才黎族人民,素来擅长向大自然取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丰饶的土壤中汲取力量。在这片厚重和粗犷的泥土之下,他们以灵巧的双手,塑造出属于部落的民族烙印。在薪火中,泥土得到重生,幻化成传承千年的「黎族陶器」。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黎族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就能以土为釜瓠为器。黎陶器形匀称,厚度适中,古朴敦厚,结构细密,斑斑点点是黎陶专属的独特印记。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土陶器皿上自然形成的各种花纹和图案,极具观赏性。



一捧黄泥、一把烈火、一双巧手,在泥与火焙烧中,形成带着烟火气的黎陶,淬就世间瑰宝。为传承这一古老技艺,育才的手工匠人们不断改良创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元素,制作出摆件、装饰品等,让黎陶焕发新生,让更多人能欣赏到黎陶。




黎族藤(竹)

编制作技艺


三亚黎族藤(竹)编制作技艺包括竹编技艺和藤编技艺。该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巧手能编天下物,山间草木变奇珍。”


「黎族藤竹编制作技艺」是黎族人民以藤、竹为材料,经手工变成各种用品的技艺。育才黎族藤、竹编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从刨劈、编织到打磨、涂油等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这些藤、竹编制品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们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展现了育才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每一件竹藤编制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匠人的匠心独运和巧夺天工。



育才「黎族藤竹编制作技艺」经过时光的打磨,是育才黎族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展现着育才黎族人民朴实生活,呈现了育才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情调,他们用最原始、天然的植物材料编织出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生活力量。




三亚糯米酒

酿造技艺


该技艺于2017年入选第五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佳酿飘香醉黎乡。育才的山兰糯米酒是一种甜糟酒,是用育才地区旱稻或者是糯米,配合本地特有的植物制成的酒饼,运用自然发酵等方法酿制而成的,其酿造方法独特,浓度低,口感香甜,被称为“山兰糯米酒”,黎族人称之为“并”(biang)酒。



「山兰糯米酒酿造技艺」流传久远,酿造方法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是育才黎族酿酒文化与历史技艺的传承,是黎族人民原始生产生活的侧影。育才糯米酒酿造,因原材料绿色原生态,制作工序讲究,口感甘甜醇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首要饮品。



在育才,每一位黎族妇女都掌握「山兰糯米酒酿造技艺」,就像是祖先的遗传密码,在这里代代相传。酿造山兰糯米酒先用水将糯米(或大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加入特殊植物枝叶为原料所做的酒曲进行拌匀,装入用椰子叶等植物特制的容器内保存。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下静置发酵三天,静待完成,即可享用。酿好的山兰糯米酒,浅饮生津,后劲十足,故称“山兰玉液”、“琼浆玉液”。



山兰糯米酒,这一抹历史积淀的醇香,凝结了育才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山兰糯米酒酿造技艺」承载着育才黎族独特的文化记忆,飘香在黎乡,飘香在育才。



 -育才“非遗”推荐打卡点- 

吖啦咪苗寨

五朵金花合作社

南塔情手工工艺品农民合作社

腾腾文化工作室

三亚哈方黎家传统文化

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苗族文化传习馆

……


山水与文化共融

传统与现代呼应

展现出育才生态区

美丽动人的绚丽风情

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

看不完,真的看不完!

非遗里的育才是如此多彩

欢迎各位新媒体达人

来到育才打卡各类非遗项目!

联系人:育才生态区宣统部刘先生 

联系电话:19840770096






来源:育才生态区宣传统战部

编辑:刘丞道

审核:闵强林

监制:杨大宏

生态育才
讲述育才故事,传递育才声音,服务育才群众,发展育才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