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昂山的回响 | 一个村庄,一群人,无数个感动

政务   2025-01-17 21:06   西藏  

徐超、尼玛、旦增、普布扎西、尼玛普尺、次仁桑姆、边巴仓决……

这群人里,既有70、80后,也有90、00后,有的刚当上母亲,有的刚送孩子就医,有的还在休假……

在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受灾严重的古荣村,处处可见他们拼命抢险救灾的身影。




创    伤


脸晒掉了一层皮。前5天没有洗过脸,没有刷过牙,也没有换过衣服,袜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几天一天最多接过600多个电话,最少也有200多个。”徐超在定日县工作已有10年,一半时间都在乡镇,现兼任古荣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说起地震当天的情况,徐超几度哽咽。

徐超

古荣村原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位于长所乡北部,海拔4200米,前有丁木错湖,背靠拉昂山。古荣意为“九个山谷”,相传附近山涧泉水有助于睡眠,延年益寿而得名。

然而7日早晨的一场灾难,让一切美好戛然而止。

地震发生后,定日县在极短时间内,集结全县干部职工,下派到各乡镇抢险救灾。

“手机铃声从脚下的废墟里传来。”刨土、移动砖块、抽离木棍……徐超和党员先锋队的其他队员胆战心惊,憋着一股劲,却不敢出一口大气。

“二楼的房子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垮塌。”徐超说,“只能祈求奇迹的发生,所有的撕心裂肺,都要压在心里,每个人都在崩溃的边缘。”

尼玛,定日县珠峰管理分局局长。在赶往古荣村的路上,途经吉雄自然村,带领队员救出一位90多岁的嫫拉(意为奶奶),在曲洛乡救出一名小女孩,在森嘎村救出7个人。

尼玛(左)次旺仁增(右)

“能快一分一秒,就能多救一个人。”尼玛是个急性子,救人时,他吼得最多,情绪极度失控。

尼玛普尺、边巴仓决和次仁桑姆是定日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历大灾难,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种场景。”尼玛普尺赶来的路上,目之所及,皆是惨象,整个人恍恍惚惚,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游离。

尼玛普(左)

边巴仓决(中)次仁桑姆(右)

大灾面前有大勇。在救灾现场,三个柔弱的女子,和平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我是女的,为什么我的力气不能再大一点。”次仁桑姆当时像发疯了一样,搬起大砖块往远处抛,一个接着一个。

初为人母的次仁桑姆,看到刚被救出的一岁多的小女孩,内心受到剧烈震颤,“她当时还有呼吸,这么幼小的生命,如此的脆弱,我的心都碎了。”

当政府办司机琼次仁,开车将小女孩送往县城又折回时,次仁桑姆急切地喊道:“普姆(意为女孩)怎么样了?怎么样了?”

“阿佳,我拼命开车,我开最快的速度,真的开最快的速度。”琼次仁不停地埋怨着自己,痛苦的表情整个脸都变形了。

“手磨破了,衣服扯烂了,满身灰尘,汗水浸透了后背。”

徐超说:“当时,干部职工、公安民警、消防战士、部队官兵,还有现场的群众,所有人都在救援,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

“鲜活的生命,从此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悲痛来得太突然,群众站在家门口的废墟前,久久不愿离开。”

“余震不断,危险无时无刻不在。”

“让群众远离危险,不能让群众受到第二次伤害。”先锋队的党员干部,感同身受,既理解又揪心,还担心,只能以最柔的话语慢慢劝导,默默守护。

回想地震当天的情景,队员们有的抑制不住失声痛哭;有的捂着胸口,喘不来气;有的默默无声,满脸遗憾……

一间间房子垮塌了,但一个个党员坚定地站在了群众身边。

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愈合创伤,从伤痛中获取力量。或许,更多的陪伴、抚慰、关心、理解,能让人们暂时忘记伤痛。

依    靠


最早的一批物资,两辆车30顶帐篷,在地震三个小时后运抵古荣村。

先锋队队员分工有序,安抚、转移、安置、防疫、后勤保障,所有工作同时铺开。“要保证当天晚上,群众都有地方住,有热水喝,有热饭吃。

清点全村人员后,普布扎西,定日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罗布达杰,县人大办副主任;休假还没结束就赶回来的县统计局副局长次旺仁增……一名名先锋队员和部队官兵,迅速将一顶顶帐篷架起,固牢。

普布扎西

罗布达杰

地震后水质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尼玛普尺等几位女同志烧矿泉水,一壶一壶送到群众帐篷里。

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陪伴,当天,队员们都没有休息。
“没有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地方。”
“要统计各项数据,物资运输车辆随时都会来。”
“群众虽然在帐篷里,但他们也无心睡眠。”
怕群众冻着,怕发生火灾,怕有人过度悲伤……先锋队的同志们轮流巡逻、检查、安抚。

第二天天刚破晓。“阿旦增回来了,阿旦增回来了。”用了十多个小时的物资准备及赶路时间,已提交辞职申请的古荣村乡村振兴专干旦增火急火燎地赶来了。

旦增(右)
旦增顾不上悲伤,赶忙跑进了村民次仁扎西的帐篷。望着一家六口人,看到次仁扎西沧桑的脸,在对视的一瞬间,旦增压抑已久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嚎啕大哭了起来。
“伤得严不严重?有没有药?普姆怎么样了?还缺什么?”强压着悲痛的心情,旦增一一了解他家的情况。
吉巴一家10口人,在地震中孩子遇难,夫妻俩的腿部也不同程度受伤。看到旦增进来,他颤颤巍巍地想起身迎接。
没有更多的话语,旦增紧紧握着夫妻俩的手,一同悲伤、融化悲伤。
每顶帐篷查看一遍后,旦增又去协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安置和分发救援物资。
“帐篷里有妇女和孩子,她们是否在生理期,内衣是否要更换?给老人的被子要最柔软的。”作为女性,边巴仓决和尼玛普尺考虑问题比较细。
次仁桑姆刚休完产假返岗,对照顾婴幼儿方面很是细心:“尿不湿要确定码数,奶粉也要看是几段的,奶瓶也要消毒。”
三个人一顶帐篷一顶帐篷询问,统计完再上报,物资过来后再精准发放。
灾难面前的事无巨细,能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依靠。
边巴仓决虽然大大咧咧,但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丝歉疚:地震时,她把仅四岁的儿子托付给在县城的同事临时照看,并让同事买票,把儿子送到县城车站,托付司机将儿子送到日喀则,同时让在康马县的父亲乘车到日喀则接儿子。
“你胆子太大了!”父亲的责怪与心疼,让边巴仓决一下子释然了,“父亲其实没怪我,他一定是支持我的。”
边巴仓决刚参加工作就在长所乡,古荣村还是脱贫攻坚时她的联系村。因此,刚到古荣村,群众的一句“阿佳边巴仓决”,让她一股酸楚涌上来,眼泪直流。
8日,古荣村基本恢复了秩序,部分先锋队队员被调到其他乡镇支援,留下22人。
根据当地习俗,要举行出殡仪式,送别离世的人。
“庞大的出殡队伍可想而知。”县政协副主席、古荣村抗震救灾党员先锋队领队之一的平措央金说,“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安抚工作。”

平措央金
“看着他们哭肿的双眼,我能感觉到,群众压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极力说服自己。”尼玛普尺说,“看到这么多人来帮忙,群众有了依靠,从始至终都很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
得到理解和支持。村民同意减少车辆和人员,采用集体出殡的方式,送别亲人,把可能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了最低。
这天晚上,先锋队的20多人挤在三四十平米的物资储备库里,休息了三个多小时。

“很困很累,想睡,就是睡不着。”尼玛这个时候才想起给家里报平安,让妻子给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转达平安。

尼玛普尺的丈夫是定日县一名交警,也在距离古荣村外两公里的卡点执勤。“这几天,老公送物资时来过一次,碰见时只说了一句‘多吃东西,不要着凉’。”尼玛普尺说,“政府发放的物资和爱心人士、企业捐赠的物资数量太多、种类太丰富。事情一件压一件,根本没有时间嘘寒问暖。”

“人员到位快,救援速度快,物资到位快,各项工作都在加速。”普布扎西说。

活动板房陆续建成,却把先锋队队员“难住”了。从临时帐篷搬到板房,大家连夜加班统计,但分配时遇到了“难题”。

“先给有家人遇难的家庭分,先给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分。”

“可以少给我家一张床,我和孩子睡在一起就行。”

扎西普尺和旺加带头,把自家分配的顺序往后排。

旺加爷爷(右)

政府给每个村民配备一张床,每间板房配备一张桌子。怕物资不够,群众不但不多拿,还主动少要。

安置房都分给了群众,看到前来给群众做饭的爱心餐馆的工作人员没来得及搭帐篷,晚上没地方住。群众卓玛次仁说:“我家分三间,可以先挤到两间住,腾出一间,让工作人员先住进去。”

“一个房间的被窝里探出两个小脑袋,对着我说‘谢谢队长啦,谢谢队长啦’你不知我有多欣慰。”徐超晚上在巡查时,一句温暖的话,让他身上的疲惫瞬间卸下了许多。

一名名党员干部,一个个勤劳朴实的古荣群众,用给予对方的一个个感动,汇成一股股坚不可摧的力量,迎着曙光,在困境中紧紧相依,坚定前行。

希    望

“阿旦增,去哪里?吃饭了没有,来我家吃饭吧。你这孩子,一个人又不想生火,到我家烤烤火,暖和了再回去睡觉。”

古荣村的夜晚异常寒冷,温度低至零下18度,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干道上,往日的种种又浮现在旦增的脑海,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旦增大学毕业后,在古荣村待了6年。因家在拉萨,和父母妻子聚少离多,纠结中,选择离职。地震前一天,一百多名村民为他送行,脖子上百余条厚厚的哈达,让旦增带着不舍与纠结,含泪告别。

当看到地震的消息和震后的村庄,想起和群众如亲人般的过往,旦增没有犹豫,凑集了价值20多万元的6车物资,星夜兼程,奔赴群众身边。

“旦增长大了,肩上能扛起责任了。”旦增说,父母妻子没有阻拦,还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村民次仁扎西说,在村里,群众都很喜欢他,他与大家处得像一家人。他对村里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家有几口人,收入多少,叫啥名字,他都清清楚楚。他离开村子时好多人都哭了,看到旦增回来,村民安心了很多。

“有党和政府作为依靠,有这么多的救援人员,这么多的物资,我们不怕。”村民旺加说。

地震前一周,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就读的尼玛次仁曾找徐超帮忙打印学习资料。这个场景让徐超记忆深刻,“见到爱学习的学生,我都很喜欢。”

“再次见到尼玛次仁时,他的腿部被砸伤了,刚救出来。”徐超既心疼又欣慰。

“古荣村,有个好传统,群众不喜欢攀比,唯独在教育上舍得花钱。古荣村虽不大,但在校大学生就有5名。”与群众朝夕相处的徐超尤为清楚,“村‘两委’班子能力强,做事公道,村民懂得感恩,言传身教,走出来的学生有志气、有担当。”

在江苏就读大学的大四学生达娃次仁看到家乡地震,因临近年关,抢不到票,只好短程拼接,辗转多地。一路心急如焚,用了两天时间,才回到古荣。

达瓦次仁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听到噩耗,我一分钟都待不住,一路上都是煎熬。”达娃次仁进村就投入了抢险救灾工作中。

震后第三天,在清理废墟时,扎西顿珠的儿子边巴次仁轻轻地问救援官兵:“能不能把我的寒假作业找出来。”先锋队工作人员得知情况,迅速统计古荣村在校生数据,并报送给当地教育部门,补齐被压在废墟中的课本和作业。

“我不走了。这里有我的‘家人’,地震后,他们更需要我。乡亲们教会我很多,人生在哪里都可以绚烂多彩,如今乡亲们受难了,我要守护着他们。”旦增下定决心。

灾难面前见真情。先锋队队员暂时忘记了家庭,忘记了危险,甚至忘记了自己,坚定地与群众站在一起,让群众看到了主心骨,看到了希望。

这是什么,这就是信仰!

干部群众一同共克时艰,这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情义、付出,感恩、支持,在最危难时,双方的共同给予,产生的数不清的感动,共同铸就了古荣村的希望之光。

“党员先锋队只是抗震救灾大家庭中的一员,接下来,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定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平措央金眼神充满信心。




如今,古荣村秩序井然,群众都住进了板房,屋内有暖气、有电视,还通了网,灾后仅一周时间,群众生活已恢复了平静。

待到春暖花开时,如火如荼的重建场面,将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相信新的古荣村将会更美好!



主编:李萍

编审:雷海坤

编辑:普尺

来源:云端珠峰


投稿邮箱:

xtmwxb@126.com

这里有谢通门县最权威的新闻



谢通门县发布
政务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