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驾崩后,51岁的李卫也随之撒手人寰,这位一生忠心耿耿的“雍正铁杆”居然就这样走了,像是随主而去的老仆。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雍正宠信他,乾隆却不买账,甚至怒斥他是“庸奴”,还对他托名立庙的行为大发雷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卫一生功勋无数,为什么到了乾隆这儿却落得如此评价?
花钱买来的官帽子
康熙六十年间,朝廷财政捉襟见肘,不得不开放捐官制度。这一政策让许多商贾子弟看到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李卫的父亲是江南著名的盐商,家中资产殷实。年轻的李卫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整日与狐朋狗友厮混。
他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生怕儿子就此沉沦。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卫的父亲听说朝廷开放捐官,立马拿出万两白银,给儿子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虚职。.........................................................................................................
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议论,不少老派官员对这种"有钱便能当官"的做法嗤之以鼻。李卫初入官场时也确实表现得格格不入,他没有读书人的那种清高,也不懂官场规矩。
不过李卫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他把在商场上学到的为人处世之道搬到了官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他经常设宴请客,和衙门里的师爷、小吏打成一片。这些在其他官员眼中的下三流,在李卫这里却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这些人脉,李卫不仅了解到朝廷的各项政策动向,还掌握了不少官场中的潜规则。他把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逐渐摸清了官场的运作方式。
从商人到清官
李卫在朝廷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凭借着在商场历练出来的敏锐嗅觉,他很快就在繁杂的公文中找到了重点。
当其他官员还在为如何理清账目发愁时,李卫已经把问题的关键找了出来。他处理公务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追求实效。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分类记账"的方法,把各项收支清清楚楚地列了出来。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让贪污舞弊无处遁形。
雍正继位后,朝廷百废待兴,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李卫抓住机会,短短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五品郎中到封疆大吏的跨越。
在任职期间,他大胆改革,革除积弊。在云南任职时,他改革了当地的盐政制度,打击了盘踞多年的盐枭,使朝廷的盐税收入大增。
在浙江任职时,他又主持疏浚了钱塘江,解决了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水患问题。
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李卫的清廉作风在当时的官场堪称一股清流。出身商贾之家反而让他对钱财没有过多的欲望。
他常说:"做生意时天天和银子打交道,早就看腻了。"这种洒脱的态度让他在为官时能够保持本心。
在浙江任职期间,有商人送来重金想要通过关节,李卫不仅当场拒绝,还把此人送官法办。
他家中虽有万贯家财,但在任上过得十分简朴。他的衙门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吃饭也是粗茶淡饭。这种作风感染了他的子孙,他的儿子、孙子在做官时也都能保持清廉。
当地百姓对李家三代的清廉称赞不已,还编了顺口溜流传:"清官李府三代传,为官不昧是非钱。"李卫不仅自己清廉,还严格要求下属。
任何贪污舞弊的行为,只要被他发现,必定严惩不贷。他多次查处了欺压百姓的恶吏,为民伸张正义。百姓们感激他的所作所为,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雍正最信任的能臣
雍正对李卫的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当时的官场中,李卫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不结党营私,不溜须拍马,做事只凭良心。这种性格正好符合雍正的心意。
雍正即位之初,朝中党争严重,他需要这样一个不偏不倚的能臣来帮他平衡局势。李卫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
在整顿盐政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他深知盐商的各种手段,能一眼看穿那些中饱私囊的伎俩。
在他的严查之下,不少贪官污吏落马。他还根据自己的商业经验,提出了改革盐政的建议。这些建议切中要害,为朝廷增加了大量收入。
雍正对他越发信任,多次在朝堂之上夸赞他的才能。李卫也始终不负君恩,勤勉尽责。
他走遍地方,体察民情,为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他还大胆进言,为民请命,使许多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乾隆的眼中钉
乾隆即位后,李卫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乾隆虽然表面上还重用他,但内心却对这个前朝重臣充满疑虑。
李卫敢言直谏的性格在乾隆看来是一种挑战。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指出政策中的不足。这种行为让乾隆感到不快。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朝廷虽然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慢慢地,乾隆对李卫的评价越发负面。
多年后,当他在西湖游览时,发现百姓为李卫修建了庙宇,顿时大怒:“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在他看来,臣子享受民间祭祀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他不仅下令拆除庙宇,还在谕旨中把李卫贬为"一介庸奴"。
这种突如其来的翻案令人唏嘘。它不仅暴露了乾隆的狭隘心胸,更显示出他对臣子威望过高的忌惮。他无法容忍一个臣子在民间有如此高的声望,即便这个臣子已经作古。
李卫从商人子弟到朝廷重臣,再到死后被贬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专制时代,即便再优秀的臣子也难逃君王的猜忌。
从雍正到乾隆两代君主对李卫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断和无常。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