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往往难以施展抱负。但历史总有些女子能够突破重围,在仁智上超越同时代的男子,成为千古佳话。明初的王氏女观音奴,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代表。
观音奴是元末名将王保保之女,继承父亲的刚正品格。她虽生于乱世,却不事武事,而是通过学习经史百家之书,积累人生阅历。洪武年间,王氏一族遭劫难,观音奴也沦为明廷阶下囚。明太祖欲以恩信笼络王氏旧部,却被观音奴秉持义理婉拒。太祖追问天下最大者为何,观音奴的回答令他大感惊讶。
观音奴以超人的胸襟和气度,在困境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忠君爱国之心,孝顺父母之举,令后人钦佩。
她虽一生坎坷,却用仁智感化了君王和世人,其精神永放异彩,值得后人学习。......................................................................................................
定国忠孝观音奴忠孠大遂为妃
当朝廷政教均严,男女有别之时,女子之言往往不受重视。唯有少数女子,能超脱此限,言传身教,惊艳当世。明太祖建文年间,王氏女观音奴,正是其中杰出代表。
观音奴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父亲王保保,乃当世第一猛将。自幼习武,十余岁便随父征战四方,声名远播。观音奴虽为将门虎女,却不事武勇,而是温柔婉约,有才气既成。
洪武三年,明军大破王保保,擒其家小。观音奴沦为阶下囚,被解至应天府,其父亦在数月后战死沙场。明太祖闻其美名,亲至应天问话。太祖欲以恩信招降王氏余孽,命观音奴劝说其族人归降。观音奴婉言劝谏,拒不从命。太祖大怒,追问天下最大者为何。观音奴答曰:“忠孝为大。”太祖叹服其智勇,遂将之赐予秦王朱樉为妃。
此事可谓奇哉!当时明太祖方定鼎于中原,四方仍多敌视,王保保乃其心腹之患。太祖意欲慰服王氏,招抚遗族,以绝后患。女流之辈,对朝局国事,理应毫无知觉,奈何观音奴竟能妙对,令太祖叹服!可见其过人之智慧,乃当世罕见。
观音奴定国心忠孝
观音奴生于元末动荡之世,父王保保追随元廷南征北战,力抗明军。观音奴从小便随军生活,历尽艰辛。幼时家人为乱军所杀,观音奴只得依附父亲。王保保宠爱唯一骨肉,故观音奴受到良好教育。王氏一族世代习武,观音奴却没有习武天分,而是对典籍文史颇有心得。王保保亦不强求,让她发挥特长。
观音奴性情温顺,善解人意,深得士卒爱戴。她常对族人言:“父亲忠心于国,我亦当孝顺父母。国难当头,我等宜振作精神,共渡难关。”观音奴以恭顺态度辅佐父亲,极受王保保赏识。
洪武三年,明军大举北伐,王保保率军据守河南。明将徐达智袭河南,王大败而走。其时观音奴已十七八岁,正值妙龄。王保保不忍置家小于险境,遂令观音奴与母亲南归,暂避明军。无奈半路为明军搜出,全家被擒。
明军将士见观音奴国色天香,纷纷垂涎。观音奴怀着侥幸的心情,对众人谆谆善诱,以礼相待,终得免遭凌辱。明军解送应天府,太祖得闻观音奴之名,亲自召见。
太祖欲挟王氏威望,招抚其族人。亲书诏书,恳请王保保归顺。太祖想以礼相待,但王保保坚决抗明。于是太祖命观音奴劝说王保保,观音奴却坚决拒绝。
太祖追问天下最大者为何,意在敦促观音奴就范。观音奴沉吟良久,斟酌用词,终以“忠孝为大”四字回应。言简意赅,既表自己坚定立场,又显示谦逊态度。
太祖初时大怒,想要惩处,后因这四字忠孝的关系,心念一转,反而开始佩服观音奴的见识。如此聪慧端庄的女子,想来不是武人出身,太祖遂询问其生平经历。了解其从小习文史,通晓大义后,太祖更加欣赏这样将忠孝挂在嘴边的才女。
当时太祖诸子皆已有婚配,只剩幼子秦王朱樉为空闺。太祖便有了个妙计,欲将观音奴赐给朱樉为妃,一则可慰藉王氏,二则可教育朱樉。于是太祖立即命人备妆,将观音奴封为王妃。
此举既表明明廷慰藉王氏遗族,又可通过观音奴感化朱樉。太祖心想,若观音奴肯以礼相待朱樉,日积月累必能感化此等年幼之君。而以彼时朝野观感,此举亦可牵制王保保。
嫁明妃难为忠孝
观音奴沦为阶下囚,本可以选择投降求荣富。奈何其坚持义理,无视明太祖威势,言辞犀利却不乏智慧,令太祖刮目相看。最后太祖反而欣赏其为人,将之封为妃。这在当时可谓匪夷所思,堪称一段佳话。
然而,这对观音奴而言,只是另一场苦难的开始。
观音奴不得不背井离乡,远嫁明朝皇室。一时间,观音奴只觉前途茫茫,难寻方向。她更担心父亲王保保。
王保保残部退守和林后,仍不肯就范。观音奴思念父亲的同时,也为其担忧。她明白父亲此举必遭明廷诛戮,自己这番痛苦结局,亦在所难免。
然而现实无奈,观音奴只得暂时迁就。为明太祖赞不绝口,并对秦王礼数周到。太祖见她如此乖巧,甚感欣慰。
嫁明后,观音奴过着无忧无虑的皇室生活,但她无法忘怀故土。她时常郁郁寡欢,思念北方故乡。明廷虽安排翰林给她讲学,她仍心不在焉。
秦王朱樉年仅十岁,性格随和。他对新晋王妃十分亲近,想方设法逗她欢喜。观音奴也极力适应新生活,试图打起精神来。
朱樉又纯朴无谄,不像太祖那般精明强横。观音奴以礼相待,渐渐获得真情回报。她也发现朱樉毕竟还是个孩子,对她十分依赖。观音奴不忍辜负他一片痴心,于是尽力扮演一个慈爱的母亲角色。
她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朱樉,同时以温言软语感化他。朱樉性情大为改善,太祖见状更加欣慰。明廷上下皆传观音奴贤慧温柔,感化秦王有方。
如此,观音奴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立足之道。她白天教导朱樉,晚上则郁郁寡欢。她时常端坐窗前,凝望北方星空,似在寻找什么。
她始终无法忘记父亲,更担心北方形势。她只得以书信求教于太祖,希冀早日平定北方。太祖虽不满其忧国忧民,亦难掩赏识之情。
这样,观音奴在紫禁城内外双重生活。她努力扮演一个贤内助的角色,来回应太祖的知遇之恩;又在暗地里忧心忡忡,思念故土。
忠心难改悲凉终
洪武十年,王保保率残部西迁瓜州,与朱元璋割据两端。观音奴得知父亲西去,幡然长叹。她料想父亲难逃一死,自己恐怕终身难返故土。
观音奴愈发郁郁寡欢,太医为她诊脉,说她思乡成疾。朱樉不忍她受罪,数次向太祖求情,希望送她返乡。太祖哪肯轻易放人,一再搪塞过去。
岁月流转,朱樉逐渐成人,深受观音奴感化。太祖见权臣多,生疑惧,开始重用朱樉以防权臣坐大。
朱樉迁都北平后,观音奴才得以离京,稍感解脱。然而北平与故乡相去甚远,对她毫无慰藉。
建文元年,王保保在瓜州病死。观音奴闻讯痛哭不已,哀毁顿成。太医诊为思乡成疾,无法医治。
建文四年冬,观音奴病危,太医束手无策。朱樉日夜守候,不离左右。观音奴语焉不详地嘱咐朱樉多事,才渐渐断气。
观音奴卒年仅三十,未曾再见故土。遗体远葬于异乡,未得归乡长眠。朱樉痛不欲生,为她建庙祭拜。
观音奴一生波澜壮阔,既是悲剧,亦是传奇。她出生名门但遭劫难,沦为阶下囚仍不失节;她反叛君命却得君王赏识,最终嫁为皇妃。
这本是出人头地的机遇,她却因故国思乡而郁郁至死。观音奴以仁孝感化君王,却终未能回心转意;她忠心报国,命运却无情弃之。
观音奴虽一生坎坷,却以女流之躯,体现出忠君爱国的大义。她勇于表达心声,又善解人意,堪称古代女性之典范。她立誉朝野,感化君王,其遗风镇百代,堪为我辈之鉴戒与学习之楷模。
观音奴一生坎坷,但在其中所体现的精神与气节,令后人景仰。她忠孝两全,虽终未得所愿,其品德与贤能,却永留人间。
结语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女子向来不被看重。然而少数女子能超越这种限制,以才智和气节惊艳当世。观音奴便是明朝的杰出代表。
她出生名门,却历经劫难。她对国家社稷忧虑在心,又对父亲念念不忘。在这样反复无常的生活中,观音奴始终坚持清高原则。
她不卑不亢地面对明太祖,以“忠孝为大”四字回应,令太祖刮目相看。她入宫后的种种作为,无不显示其过人之处。
观音奴忠君爱国,又孝顺父母;她功成不居,虽受离乡之苦,仍百折不挠。观音奴的一生,值得后人学习,其精神更当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