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至此,中国已经有44个项目列入了这个名录(名册),总数世界第一。
2025年蛇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江北的非遗传承人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节日添彩,同时也有积极参与非遗活动的学生、青年工作者,他们已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让非遗文化一路生花。
金陵布艺高瑞雷 巳巳如意
憨态可掬的蛇宝宝,栩栩如生的蛇精灵……每年春节都是高瑞雷最忙碌的日子。为了迎接2025农历蛇年的到来,他和团队从2024年的八月份便开始设计,十月份动手制作,终于在2025年元月初完成了《繁华巳锦》《巳巳送福》《蝶恋巳花》等带着无限祝福的精美作品。
“今年是乙巳蛇年,我们取‘巳’的谐音进行了创作。”高瑞雷解释作品创意时开心表示。作为江苏省“三带”名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市市级非遗民间布艺传承人、江北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北新区新联会副会长,高瑞雷不仅亲力亲为进行创作,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非遗传承与创新。回顾过去的2024年,他用“不平凡”和“突破”来归纳总结。
高瑞雷细数了过去一年所做的努力。“传承方面,我们在社区、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了传承基地的突破,如在鼎泰小学、泰山小学、扬子石化小学以及南师附小、南京一中和非遗学院(莫愁中专)都设立了专门的非遗课程。传承人数量也有增加,从一个人的手工技艺的传承到现在已经有七八位,形成了手工技艺的核心力量。”
公益教学方面,从2023年到2024年,高瑞雷连续两年免费开展公益非遗刺绣手工培训,让待业青年、在家赋闲人员集中学习手工技艺,然后在购物平台、视频平台以及民俗文化节日等渠道进行销售,增加他们的收入。残疾人的扶贫工作中也有高瑞雷的身影,2024年“残疾人日”和“99公益日”活动中,他免费教残疾人做手工刺绣,通过传授技能,提升他们生存能力。
此外,2024年,高瑞雷还和电视剧《永夜星河》合作,为这部电视剧里的头饰、发簪、璎珞、押金、胸针、挂件一系列配饰进行定制化创作,是民间布艺(刺绣类)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传承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需要一步一步走,还需要抱团成长。在刚刚结束的浦口两会上,高瑞雷作为区政协委员进行提案——“非遗传承该怎样与高科技跨界合作的一些思路”。这个思考始于2024年他与医疗企业的联手——尝试以传统手工技艺赋能心脏瓣膜的制造,将非遗技艺引入了高科技领域。“是否可以将更多带有优秀文化基因的绒花、扎染等传统元素技艺也镶嵌到我们这个高科技中?毕竟非遗是百花齐放,不是一枝独秀。”
提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高瑞雷表示,“2025年是江北新区成立10周年,我们会开展一系列相关题材的创作来与大家同庆。”
对于未来,他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去了解、关注我国的民族文化、手工技艺,正如他所言,非遗传承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支持、参与,“我想更多地把这种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欢迎大家咨询、报名,参加我们的手工技艺传承工作。”
非遗糖画樊林菠 一块糖融化出的“甜蜜事业”
在热闹非凡的市集一隅,一缕缕甜蜜的糖香弥漫在空气中,吸引着来往行人的目光。一个摊位、一锅糖浆、一块石板,构成了非遗糖画传承人樊林菠的“甜蜜小站”,他用一双巧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为这个非遗中国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樊林菠的糖画摊位总是围满了人。他手持一勺滚烫的糖浆,手腕轻轻一转,糖浆便如丝般流淌在特制的石板上,时而细如发丝,时而粗如扁带。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蛇年糖画便呈现在众人眼前,引得围观者连连赞叹。“这是我为蛇年特别设计的糖画图案,有蜿蜒灵动的蛇形,还有结合蛇年元素的创意造型。”樊林菠一边向围观者展示着手中的糖画作品,一边热情地介绍着。作为江北新区的非遗传承人,自2019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糖画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仅2024年以来,他就参与了四十余场公益活动,致力于将甜蜜的糖画送给每位活动参与者,让这份传统技艺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在传承糖画技艺的道路上,樊林菠并不孤单。在樊林菠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开始了糖葫芦的制作。“她觉得糖葫芦和糖画很搭,都是‘甜蜜的事业’。”樊林菠笑着说,“现在,我每次参加活动,她都会在旁边做糖葫芦,我们俩一起为市民带来甜蜜和欢乐。”糖葫芦的摊位上,一串串红彤彤的山楂裹着晶莹剔透的糖浆,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市民们品尝着这酸甜可口的糖葫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次活动,糖葫芦和糖画都是‘明星产品’,大家不仅喜欢它们的味道,更喜欢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手艺人的匠心。”
2024年,樊林菠还收了两名徒弟,“他们是对糖画特别有兴趣的市民,在社区活动里看到我的糖画后,就表达了想学的意愿。”樊林菠欣慰地说,“我教他们怎么熬糖、怎么控制糖浆的温度、怎么画出流畅的线条,他们学得很认真,进步也很快。我把我这些年学到的经验和教训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我们还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
谈及新的一年,樊林菠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糖画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樊林菠说,“我也希望我的徒弟们能够继续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让糖画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在这个非遗中国年里,樊林菠用他的糖画和爱心,为市民们带来了一份份甜蜜的惊喜,而他的传承之路,也如同这糖画一般,细腻而坚韧。
金陵竹刻龙双衡 以竹为纸刀刻“祥蛇”灵动之美
一片竹材,一组刻刀,经过金陵竹刻省级非遗传承人龙双衡的双手,一幅幅灵动而精致的蛇主题竹刻作品栩栩如生。它们或乖巧端坐或昂扬四爪、憨态可掬,或盘踞一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满吉利喜庆、“金蟒招财”好运来的美好祝愿。
走进位于顶山街道龙虎巷社区的定山馆,乙巳蛇年进入倒计时,龙双衡正在埋头忙着创作,用指尖上的传统技艺迎接蛇年的到来。刀刃与青竹的摩擦碰撞中,顷刻间,竹屑落地,纹案渐显,一条活灵活现的“金蟒招财”竹刻作品跃然眼前。“现在剪的这幅半成品是‘金蟒招财’,外轮廓是一条卡通化四爪金蟒,象征吉祥、热情,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成功,中间的金币元素寓意财富。我在创作过程中赋予蛇可爱、灵动的特质,所以作品既有传统文化底蕴,也符合现代审美,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与期盼。”龙双衡介绍道。
“今年是的乙巳蛇年,‘巳’代表蛇,象征热情、动力和好运。比如说‘蛇来运转’‘龙飞蛇舞’等,这段时间我剪了不少以蛇为主题的作品。”对于龙双衡来说,每一幅作品都要提前构思、画图,再历经选材、处理、整形、打磨、绘画、雕刻、着色……每一小幅作品都要三个月左右才能完成。1月21日,记者走进定山馆,就看到室内工作桌上和柜子上都摆满了各种竹刻作品,龙双衡也为记者讲起了作品背后的年俗故事。龙双衡说,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把“蛇”的可爱、灵动表现出来,因此在设计画图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结构和造型,“不仅要变换各种动作和神态,还不能千篇一律。”
如何让非遗技艺金陵竹刻走进百姓生活,融入烟火人间,是龙双衡多年钻研的主题,在他的竹刻创作中,不仅能感受到融合在竹刻艺术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人间烟火气与浓浓年味。龙双衡告诉记者:“艺术作品要日臻完美,就要不断学习、创新。平时除了学习传统的技法,我们也会与时俱进琢磨一些新的竹刻技法,通过创新将图纸设计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今年,龙双衡把蛇元素和陷地浮雕结合起来,让金陵竹刻重新焕发魅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金陵竹刻艺术,从2016年至今,龙双衡招纳门徒,培养弟子,进学校,进课堂,给学生们传授竹刻文化、技法,从最基本的绘画、雕刻、着色技巧教起,将自己五十年来总结的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这些年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加上顶山街道、南京艺术学院和浦厂中学等单位的众多竹刻爱好者,龙双衡辅导学员已有近三百人次。
“竹刻于我而言是一个很治愈、享受的过程,竹刻中的图案都包涵着吉祥美好的深刻寓意,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传递美好。只要我还能拿动刻刀,就会一直刻下去,一直钻研,为非遗艺术传承作点贡献。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也热爱竹刻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龙双衡说道。
浦外高新小学 “童”遇非遗 “京”彩无限
“奉使命来淮南逞说辩舌。我三人来到了这鬼门关前……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胡言乱语怎瞒咱,在长安是你夸大话,为什么事到如今耍奸猾……”
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非遗中的一项,2021年10月走进了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学校成立兰山京韵社团并对外招募社团学员时,当时还是二年级的学生杨墨劼被京剧的独特性深深吸引,踊跃报名。学校规定,成为京剧社团学员声音条件必须好,学习成绩等综合素质也要过硬。这些条件,杨墨劼全部具备,成功成为社团一员。自此他开始跟着学校聘请的专业老师学习,转眼已是三年多。在2025年学校的京剧专场演出中,他和其他4位同学沉稳细腻地表演了他们今年新学的选段——《淮河营》。
提起当时的选择,他说其他社团都能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上学到,唯独京剧不同。为了熟练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每天放学后,他会首先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作业,然后便开始在家练习,身形、动作、台步、唱腔……自己唱,给爸爸妈妈唱。
虽然学习京剧要占用休息时间,他依然乐在其中,并且想着上了中学后还要学。“因为京剧非常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他已经学会6个选段,台风自信从容,颇有“老生”气概。
在浦外高新小学的京剧社团,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有101个孩子。女生是花旦、青衣,学习《凤还巢》《西厢记·红娘》等选段;男生是老生,学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年级的孙奕东也是一位“老生”,扮起杨子荣时正气浩然,精神抖擞。
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已成为浦外高新小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在校戏剧节上给家长和全校师生表演,优秀学员还会和社团同学一起走进幼儿园、敬老院表演。学校不仅有社团,还开发了京剧的周边文创,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陈婷婷 在夜校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脚步临近,泰山街道江月府青年驿站内迎春节“氛围组”早已“上线”。在非遗手作班上,非遗老师陈婷婷开始为学员讲解金箔锻制的历史渊源,从文化内涵再到时代价值,带领学员感受非遗背后的历史底蕴。
出身于幼教专业的陈婷婷,平时喜欢汉服,还喜欢逛各类博物馆、体验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作为泰山街道青年夜校的“90后非遗老师,陈婷婷面对的同样也是一群年轻的“90后”“00后”学生,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年轻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有机融合,让“旧”范式加载“新”形式,以“新”观念带动“老”手艺,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社会价值……这个年轻姑娘将扎染、螺钿、掐丝珐琅等非遗手工艺技艺用于各类配饰,带领学员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发簪、书签等实用物品,让非遗因时而变、向新而行,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新的连接。
传承非遗不仅是在一次体验中。当下,文化自觉正成为新生代的普遍共识,非遗的意涵与表征经由年轻传承者开枝散叶,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青年夜校传承非遗,也是一种别具意义的方式。学员们不仅关注体验过程,更关注背后的非遗故事,这也使非遗能够更好融入青年生活场景中,契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从而让非遗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陈婷婷表示,接下来,她计划与更多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聚焦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播,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为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大年初一
祝大家“巳巳”平安顺心
多喜乐 长安宁
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