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天安门645公里 | 张叔平:用热血谱写共产党人的不朽壮歌

文化   2024-10-24 17:01   北京  

一座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的古民宅,一位舍生忘死的革命先驱。这座古民宅,是山西省方山县大武镇大武村的张家大院,这位革命先驱,是中共山西第一个支部书记、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张叔平。


张叔平(1897年—1928年),原名秉铨,化名张石州、张农,永宁州大武镇大武村(今属方山县)人。8岁入本镇私塾,14岁因贫困辍学。1914年考入离石县立高小读书。1917年考入原省立第一中学,受到进步青年王振翼、高君宇、贺昌等人影响,投身于救国之路。五四运动时期,参加了学生联合会讲演团,投身革命洪流。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共太原支部成立,被选为支部书记。次年冬,调往上海从事党的工作。1927年4月调往杭州,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施以各种酷刑,张叔平尽管遍体鳞伤,双腿被压断,但宁死不屈。于1928年1月20日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张叔平故居,位于方山县大武镇大武村,据《张氏家谱》记载,张家大院分为1、2、3、4号民宅,俗称大、二、三、四个门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先祖张天元为锡瑷、锡璨、锡琮、锡瑞四个儿子分门列系时,在大武村兴建了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的四院民宅。张叔平故居位于四号院古民宅。远远望去,张家大院俨然一座山中城堡,依山建设,鳞次栉比,保存较好。而张氏家族,世守祖训,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

走进张叔平故居,或驻足张家四大门旧貌图片前,观赏规模宏大、形制规整、古韵悠悠的古建民宅,感悟当年人丁兴旺、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或漫步故居展馆内,仔细端详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本本详实的史料、一件件先烈的遗物,了解张叔平艰辛而短暂的革命人生;或目睹一处处残垣断壁、芳草萋萋的古院墙壁。这座院子里的革命故事,记录着属于张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传奇,成为当下吕梁人传承革命先驱张叔平记忆的好地方,也成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成为专家学者考察古建筑的活化石。




张叔平故居展览室,分为“成长经历”“革命历程”两大部分,通过张叔平生平简介、张氏家族、家庭介绍、太原历程、上海历程、浙江历程六个单元展陈。张叔平的成长与革命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01—1919年)求学并接受民主进步思想,参加五四运动;(1919—1925年)深信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共产党,在山西进行创建党的活动和革命斗争;(1925—1927年)在上海领导工人斗争,被捕后顽强不屈、英勇就义。

张叔平革命事迹和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参加太原、上海和杭州三地的革命活动中。他用崇高的革命气节和青春的热血,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不朽壮歌,践行了“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2005年,中央推出《永远的丰碑》中,专门介绍了张叔平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张叔平是许多革命先驱中的杰出代表,他舍生忘死求大义,一腔热血写人生。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张叔平,追忆他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的英雄事迹,就是要学习他精忠报国、赤诚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他视死如归、勇敢斗争的牺牲精神;学习他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来源:吕梁新闻网

天安门印象
弘扬天安门文化,为天安门地区旅游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