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天安门470公里 | 荒漠变绿洲 右玉精神的发源地——中共右玉县委旧址

文化   2024-10-31 18:00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右玉故事,倡导右玉精神,称赞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强调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端,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右玉人民百折不挠,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右玉县委旧址介绍

中共右玉县委旧址曾经是一座天主教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右玉县委选择它作为县委办公地点,条件简陋,地方狭窄,虽经几次扩建,仍然显得狭小。这个院子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办公用房总共不到50间,每间仅15平米,供百余人办公。

院内的马厩饲养了两匹老马,是这里最早的交通工具,后来陆续增添了两辆自行车、一辆摩托车,但仅供县里重要的事务使用。

在这处院子里,有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一个内景拍摄地点。屋子左手边的是县委书记的办公桌,右手边的是县长的办公桌,夏天两张桌子中间用一块布帘子隔开,冬天两张桌子中间放一个小煤炉,用来取暖。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个破旧的院子里,当时所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时,都是靠小油灯照明,靠小火炉取暖,靠小木桌办公,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吃苦奋斗精神,磨练出顽强不屈的意志。


右玉精神的诞生与延续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右玉在植树造林前的状况。

1949年10月23日,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每人十棵树,走上幸福路。”第二年春天,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拉开了右玉人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

1953年,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面对的是一场罕见春荒,国家给右玉下拨了40万公斤玉米。王矩坤和班子成员商量:村民每种一亩树,发给8.5公斤玉米作为劳动报酬,让“救灾粮”变成“植树粮”。群众一呼百应,仅一个春天,右玉全县就造林3万余亩。

书记一任换了一任,不变的是,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1991年10月30日,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从右玉调任怀仁县委书记,临上车了,他又突然返回办公室,原来是忘记拿他那把已磨短了半寸的铁锹。他含着泪水对送行的干部群众说:“我啥也不要,这把锹要带走。”

经过70多年不懈努力,右玉已拥有160多万亩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带来了良好生态,2005年以来右玉再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张荣怀、王矩坤、姚焕斗这些县委书记们没有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任何财产,却给右玉、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绿色,留下了垂范百世的精神财富。


来源: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右玉县人民政府、右玉县融媒体中心

天安门印象
弘扬天安门文化,为天安门地区旅游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