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懂君子六德,便悟透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文化   2024-10-06 07:01   江苏  
你有没有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时期,赵普曾三拜宰相之职,然而因为出身的关系,他的学问经常被人诟病。
有人甚至觉得赵普仅读过一部《论语》,没有能力当宰相。
宋太宗心有疑惑,便去问赵普,赵普回答说:
“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助太祖平定天下;

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得天下太平。”
赵普并非空谈,在他的辅佐下,大宋王朝一片升平。
一部《论语》,百世精华。
古人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信念。
而《论语》,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人们的精神航标。
朱熹曾称其为:
“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若一个人一生只读一本国学经典的话,那必定会是《论语》。
因为它说透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也讲透了安身立命的本质。
明白了《论语》,就明白了“君子六德”,便能在这个浮躁和迷茫的世界里,秉持内心,无畏前行。

01


做人:以矩修身,以和而行,是为礼

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礼仪之邦。

“礼”被传承了千年,也未有遗忘。

生活的种种方面,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行为习惯,都离不开一个规矩,一个“礼”字。

人们常说:

“人不可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当一个人不守规矩时,往往会失了敬畏,从而失了分寸,让人生厌。

刘备入川时,得马超投靠。

刘备大喜,封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

马超获得如此殊荣,内心欢喜,一时竟忘了刘备的身份,与其讲话,常常直呼其名。

张飞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教导他。

一日,刘备召集众将商讨战事,张飞陪伴其身旁,手中紧握刀戟。

马超刚要入座,却见张飞身居高位,却毫无落坐之意,便明白了张飞想要告诉他,什么是君臣之礼。

自此之后,马超收敛许多,对刘备敬重有加。

《论语》有云:

“礼之用,和为贵。”

一个人越懂规矩,越懂得尊重别人,越能得到旁人的善意。

礼是生活的规范,君子以礼存心,才能以礼立世。

所行合乎礼,规矩有度,才能保持自身的风范;

所做合乎情,以和而行,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以矩修身,以和而行,正是做人的最佳准则。


02


为学:以勤为勉,以启开悟,是为智

孔子曾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自古以来,凡是集大成者,皆离不开长期的勤勉好学。
孔子一生勤奋为学,年轻时,他常和弟子们一起研讨古代文化。
到了晚年,孔子喜好《易经》。
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经》读了许多遍,还附注了很多内容。
因为他多次翻阅此书,以至于将捆绑书页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经过多年的勤奋用功,孔子终于对《易经》有所心得,他将自己的研究写成《十翼》,被后世流传。
《论语》有言:
“之智,智在独树一帜,启迪人心。”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成就自己,同时也通过知识,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与灵感。
正所谓:
“智从学问中,自然而生。”
知识的获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求学探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哲理和智慧。
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以勤为勉,以启开悟,我们便能学得智慧,攀登高处。
03


做事:以正为守,以德自持,是为廉

俗话说:

“宁可没钱,不可伤廉。”

从古至今,凡是追求正义的人,都始终秉持一颗廉洁之心。

以廉修身,便可扬正气;

以廉立世,便可留清白。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多以珠宝白银来讨好他。

但身为巡抚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同僚劝他说:

“你虽不攀求权贵,但也应带一些特产,送点人情。”

于谦举起两袖,风趣地说道:

“我带有清风。”

从此,于谦“两袖清风”的廉正风范在民间传扬开来。

后来于谦被杀害后,朝廷命锦衣卫去查抄他的家,结果竟搜不到任何多余的钱财。

看着眼前家徒四壁,锦衣卫想到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无不为之动容。

《论语》中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职位不高而担忧,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立身于世。

正所谓:

“廉者无惧,贪者常忧。”

廉者之所以无惧,是因为坚定内心的操守;

而贪者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繁杂世界,只有懂得自修其身,以廉洁之心行事,以公正之德自持,才能在诱惑之下守住本心和底线。

守廉持正,是做事的的根基,更是成事的根本。


04


人品:以义为本,持道而行,是为义

“义”之所以被孔子称为“质”,是在告诉人们:

义代表着一个人的人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道义”二字是人立世的准则,有道则人和,有义则人顺,能成事者,皆源于道,起于义。

《三国》中,关羽与刘备在下邳失散后,身陷曹营。

曹操想将关羽收为己用,主动示好,但关羽不愿违背道义,便拒绝了曹操的好意。

后来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离开曹操,单人匹马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与刘备重聚。

《论语》有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做事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合乎道义,而小人做事却只看是否得到好处。

合乎大道,持义而行,便能功德圆满;

见利忘义,只会招来祸患,自取灭亡。

同样是《三国》中的名将,吕布却因钱财权势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引军投降董卓,后又因美色将其杀死。

吕布一次次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致使他最后孤立无援,被曹操所杀。

人活一世,不能重利轻义,更不能舍义取利,学会自持守义,才能彰显品性之高尚。

世间之事皆有因果,守义才能得益,守道才能得福。

以义为本,持道而行,才能知晓世间人情之可贵,明悟生命意义之所在。


05


对人:以诚为先,期果言当,是为信

《论语》有云:

“民无信不立。”

在这个世界上,越是想成就大事的人,越要懂得以诚为先,言行如一。

一个人若只凭借伪善的面孔,巧言令色,往往只会落得背义负信的下场。

而懂得言而有信的人,从不口是心非,而是遵守自己的诺言,一诺千金。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孟获心悦诚服地说道:

“诸葛丞相真是神威,今后我们南人绝不再反叛。”

从此南中平定,孟获不仅守信长期镇守南中,还竭尽全力辅助诸葛亮中兴大汉。

后来得知丞相在北伐中病亡,孟获在哀伤之余,更加坚守自己的诺言。

他深知丞相最希望的就是边疆稳定,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一直坚守南人永不复反的诺言。

南中族人与蜀地汉人长期友好相处,蜀国后方多年稳定平安。

梁启超曾说: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心口如一,方显真诚之本色;

期果言当,方显厚德之品性。

诚信,源于自身的真诚,夸夸其谈和阳奉阴违,或许能蒙蔽一时,但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以诚为先,以信接人,往往是成功的开始。

06


修心:以宽待人,心存良善,是为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仁爱之道,就是要懂得宽厚与良善。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陷入困境,手足无措的时候。

而宽厚,便可以温暖人的心灵;

良善,便可以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之中。

孟子有一次在江南游历时,在街头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见乞丐面容憔悴,孟子心怀怜悯,他询问了解了乞丐的困境后,将其带到附近的一家商铺。

他悄悄向店家解释了乞丐的情况,并请求店家雇佣乞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店家被孟子的良善之心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乞丐有了新工作后,通过勤劳努力,生活逐渐好转,孟子的仁爱之举也在民间传扬开来。

《论语》曰:

“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

真正的仁爱便是宽厚爱人,惠及他人,尽量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做事。

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现实中,只有心存良善,以宽待人,才能在疏离之下感受到些许温情。

正所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今日你伸出友爱之手,传递温暖,来日定能收获他人的款款真情。

修一颗仁爱之心,与人友善,正是在给自己留下后报之福。

晚清名臣李元度曾说:

“《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

《论语》的广博智慧,哪怕跨越千年,依旧影响深远。

其中的深刻涵义能传承千年而不退减,就在于它对世人的修行和处世有着正确的指引。

悠悠智慧贯古今,薪薪之火传未来。

无论我们现在正处在何种境遇,在古人的智慧中,总能找到向上的路径。

学智持忠,守信遵义,养德为礼,仁爱为人。

不患于是非,不困于欲望,不囿于困厄,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学习大道只是开始,潜心践行,才是我们要遵循的使命。

所有的坚持,皆为传承;

所有的善念,皆有福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成长,我们才能真正悟透和掌握君子六德的要旨。

求分享
求收藏
求在看
求点赞

来源 :有书(ID:youshucc),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微信大号。作者:有书幸运星,有书原创作者。
图片 :千库网
责编 :阿兰若

致亲爱的弘化社善友们,很多人反馈看不到文章推送,因为公众号推送规则调整了。为了避免错过您日常关注的嘉言善语,请一定要“星标”《弘化社》公众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推送哦!看图指示,不要错过!

弘化社
印祖于1931年始创,为践行祖师圆满慈善精神,2013年5月成立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开展送书、护生、助学、赈灾、济贫、帮困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