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府机关办公楼、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宿舍楼及学生宿舍楼,基本上都是苏联式的筒子楼格局:中间一条又长又宽的走廊像个长长的筒子,串起两旁众多的单间,每个房间也只有十来平方米的空间。每幢楼建有1—2道楼梯,楼梯大多在过道的北侧,靠近楼梯的房子是厕所,紧挨厕所的是盥洗室、热水供应炉。还有一种是几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厨房也在走廊的北侧。
当年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物业管理,每幢楼房安排一个清洁工打扫一下卫生间就差不多了。筒子楼的过道很长,白天不开灯,走进去都是黑沉沉的。筒子楼里的厕所靠近楼梯,一进楼梯间就能闻到一股令人很不舒服的臭味。
这样的筒子楼,大多为三至四层的砖混结构楼房,南通的国棉一厂、国棉二厂、航运公司都曾建过这样的工房。筒子楼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光线昏暗、杂乱无章,但在那个年代,一个职工能分到一个房间,外加四个人家合用的一个厨房,已经不错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提高城镇职工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各地进行住宅统一建设,成立住宅统建领导小组,摒弃了昏暗的筒子楼建筑,新设计了单元式的成套住宅。
1979年,南通市住宅统建办公室与市房管局合署办公,规定从当年起,新建住宅楼统一为单元式成套住宅,通过统建,把各方面的建房资金集中起来,组织好住宅建设。这个过程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资金材料,统一征地拆迁,统一施工,统一分配。在实际组织住宅建设时,采取市统建、系统统建、区域统建等多种形式,也允许有能力的单位自建。单位的自建房,坚持谁建房谁分配、谁管理,一律不搞平调,消除单位建房的顾虑。
在具体工作上,对建房单位给予帮助,主要是加强住宅统建工作,解决建房单位在征地、拆迁、“三通一平”、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的困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各单位筹资集料建设住宅的积极性,单位建房的投资和新建住宅竣工面积逐年增加。
此外,过去已交给房管部门管理的房屋,包括一些老式的筒子楼,单位要求收回自管的,房管部门也同意他们收回。
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地区各县基本上也都依据市区的做法,采取统建与单位自建的方式解决职工住房问题。限于当时条件,计划部门对住宅建设的套内面积有统一限制,一般每幢楼的成套住宅,平均每套面积每超过50平方米,每幢楼大、中、小套都要占有一定比例,小套的“一间一厨”住宅在30平方米左右,大套正常不超过80平方米。一般50多平方米的中套较多。笔者1984年参加工作,工作的第一天就分配了一套使用面积为23平方米的房子(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手上拎着钥匙,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那时的房子大家一般不装修,都是拎包入住。
从1980年至1984年,南通市采用统建方式建成了虹桥新村、新桥新村、易家桥新村、公园新村、节制闸新村、青年路新村、新胜新村、板桥新村等八个较大的住宅区,俗称“八大新村”,共计征用土地1562亩,兴建了20多种型号的单元住宅楼536幢,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参加统建的单位有476个(次),为近16000户职工提供了18675套住房。1980年至1984年,南通市新建各类单元式住宅136万平方米,住宅建设投入资金1.52亿元。
从1984年开始,住宅建设转向以综合开发建设商品房为主,原来的统建办公室随之撤销。1984年7月,南通市政府批准了《向个人出售公有住宅试行办法》后,南通市国棉二厂、长城金属制品厂等几个单位向职工出售住宅159套,面积约8600平方米。
1985年至1992年,南通市共开发建设商品房住宅106万平方米。1992年后,房地产开发大发展,南通市商品房建设也得以惊人速度增长。
文:嘉玺
编辑:黄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