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 通海人民踊跃交售爱国棉

时事   2024-11-04 10:49   江苏  

棉花曾是通海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产棉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到了清末由于大生纱厂的创办,进一步扩大了通海地区棉花的种植面积。直至20世纪末,棉花仍然是通海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镇企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乡镇工业和建筑业,同时由于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当地生产的棉花棉绒长、品质好、产量高,于是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业逐渐兴起,通海地区的棉花种植业逐渐萎缩。但当年通海地区农民积极交售爱国棉的情景,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



1979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了海门县德胜供销社,在那里工作了三年。那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海门是重点植棉地区,棉花收购则为供销社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据统计资料,1979—1982年是海门全县棉花的高产期,其中最高的一年是1979年,当年全县棉花总产量29115吨,其中供销社收购28079吨,占总产量的96.45%。德胜供销社是全县30个供销社之一,当年棉花收购量达到1000多吨,平均每天收购量都在10吨(棉花收购时间前后约2个月),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0吨以上,长长的售棉队伍有数里之遥。1978年以前,农民交售棉花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一般是派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用拖车、拖拉机运到供销社的棉花收购部,经取样、检验和计价后就算成交了,那时由于售棉的单位数少,供销社的工作量还不算太大。但1979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交售棉花都是以户为单位,从生产队为单位变成以户为单位交售后,单位数大增。取样时需以户取样,往往一户有好几种不同的棉花(如光白花、杂质花、黄脚花),所以都要取样,这一项就增加了几十甚至上百倍工作量,取样后的每个样品检验时还需一段时间。供销社每天迎接着长长的售棉队伍,收购后的棉花还要按级打包过磅,然后装上船,由船户运往轧花厂,所以那段时间供销社每天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动员起来,除了必要的人员看守门面,其余基本都去参与棉花收购,协助专业的棉花收购人员进行取样、司磅、打包、指挥装卸工作以及进行秩序维持。每天最后一个售棉户离场后,大家还要结账核算、整理仓库、清洁场地等等,往往要忙到晚上12点钟。大家虽然非常疲劳,但一想到为农民群众解决了抢收的燃眉之急,都十分开心。


当时交售棉花除了供销社渠道外,还有私人收购的渠道(俗称“黑市收购”),价格要高于供销社收购的价格,并且是上门收购,但人民群众卖给他们的很少。1979年海门全县私人收购的棉花仅占总产量的3.55%(其中还包括部分社队企业收购)。那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打击黑市棉的执法队伍,全凭政府“积极销售爱国棉”“棉花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等的宣传,人民群众满怀对党对国家的一腔热情,都很自觉地把棉花送到供销社,以支援国家建设。





文:李元冲

江海晚报
最权威的南通地方新闻发布,最值得信赖的良心媒体。我们怀揣着梦想、激情和担当,从濠河之滨的西寺路10号一次又一次出发,奔走于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