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鄂西山村的70、80后,脑海中一定刻着这样一段影像:深夜繁星满空,父亲坐在灶台前一边往灶台添着柴火,一边跟母亲拉着家常;母亲站在灶前,用锅铲不断搅动快熬好的糖汁,几个孩子迷迷瞪瞪地围坐在桌前,等着母亲的一声吆喝:“起糖叻,快去拿碗......”孩子们顿时睡意全无,一窝蜂的围过来,等着那碗甘甜的糖汁。
这道让人魂牵梦绕的美味
就是巴东的非遗美食——巴东饴糖
也是乡村少有的怀旧小吃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糖类产品层出不穷,加上饴糖制作工艺繁琐,耗时费力,手工饴糖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母亲的那声吆喝,也随着时光流逝渐行渐远,消逝在岁月深处。
但在巴东县信陵镇黄土坡社区,仍有一家坚持柴火熬煮、手工制作饴糖的工厂。老板名叫杨丽宾,今年刚满50岁,是巴东饴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杨丽宾正在查看麦芽
“饴糖,也叫麦芽糖,又叫苞谷糖。在选料上,小麦要选颗粒饱满、优良无杂质、无泥沙的。”10月21日一大早,杨丽宾便开始挑选小麦,好的麦芽直接影响饴糖的口感和出糖量,小麦从泡发到发芽可用,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天气渐寒,她要早点把年末客户预定的饴糖制作出来。
杨丽宾自小跟着奶奶生活。每到年关,奶奶便会烧起柴火,用铁锅熬制麦芽糖,细煮慢熬的麦芽糖色泽红润,咬一口唇齿香甜,与红薯、芝麻、花生搅拌后压成块,是待客的好零食。
奶奶熬的饴糖,是小时候的杨丽宾最深的最甜的记忆。怀着对奶奶无限的思念,长大后的杨丽宾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饴糖,从农村自家熬制到发展企业生产,至今已达32年。
“每天要不间断地浇水,让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生出可以熬糖的麦芽。”杨丽宾说。
在麦芽存放间,一箱箱麦芽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杨丽宾一边查看麦芽长势一边给麦芽浇水。
走进熬煮间,三口大锅装满了麦粥,熬煮间里烟雾缭绕,灶台柴火正旺,浓浓的麦香弥漫整个厨房,沁人心脾,让人不舍得离去。
通过几个小时的小火熬煮,麦粥逐渐沸腾起来,熬制饴糖的关键是在麦粥煮至合适的温度后加入适量的麦芽,杨丽宾一边观察,一边小心翼翼地往锅里下着切碎的麦芽。
将饴糖制作的产品切片
“只有把这道工序掌握好,熬出糖的口感才更好,甜度也刚好适中。”为了防止粘锅,杨丽宾需要一直持续不断均匀地搅拌锅里的麦粥。
下入麦芽的麦粥通过纱布滤渣,便成了饴糖的雏形——糖汁水,将糖汁水再次复火熬煮。熬汁水需要小火慢熬,火大了,糖色偏黑,且有糊味。这是一个漫长又需要有无限耐心和体力的过程,熬糖的人和等糖的人都充满无限期待,到能取糖的时候,往往已是深夜了。
通过十多个小时的熬煮,随着水份的不断蒸发,锅中糖汁越来越粘稠,等到汁水慢慢变得浓稠、金黄,开始呈现出琥珀色时,这时便可以开始取糖了。取糖的时间直接决定了麦芽糖的硬度、粘度和甜度。
“饴糖是我们小时候比较稀奇的零食,那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才有,能吃上饴糖,可以说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是熬制饴糖工艺非常复杂,我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把这个手艺发扬光大。”杨丽宾表示。
杨丽宾摆放饴糖加工产品
为将饴糖制作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2017年,杨丽宾组建了饴糖制作团队,与邓卫英、田华等6名员工一起钻研饴糖制作技艺,通过深加工生产各类饴糖系列产品,每年盈利达数十万元。
“她是用农村老式的熬糖法,我们住这儿附近,经常过来买,吃起来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顾客王早梅乐呵呵地说道。
-END-
来源:长江巴东网
往
期
总 编:谭志宝
顾 问:甘为人桥
编 辑:胡邦杰
海山传媒有限公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