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90后”丨“外来书记”成了“自家人”

民生   2024-11-04 10:41   天津  



张喆:外来书记”成了“自家人”



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深入基层干实事,在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作为。2021年6月,“95后”张喆作为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来到芦台街道南崔庄村,他凭借卓越的工作表现,在2023年7月,被推选为南崔庄村的“当家人”,成为村里首位“外来书记”。由于历史遗留的种种原因,南崔庄村曾是众所周知的“落后村”,其基础设施薄弱,集体收入微薄,村内积存的问题和矛盾尤为突出。因此,村民们在初次见到这位年轻的书记时说:“你这个家不好当。”

迎难而上 以理服人

新时代的“90后”




“停”你们这个道应该往对面偏;“停”你们得把我下水接到管道里;“停”你们这道占我家地了不让修。
以前的南崔庄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村内多半道路为土路,可以说是晴天尘土飞杨,雨天道路泥泞,村民出行极其不便。可是当村里开始修路时,施工中听到的最多的却是这个“停”字。  
2023年9月,在村内一条“断头路”的施工现场,一位村民阻止施工的进行,声称道路占用了他的土地,谁来也不让修。鉴于这位村民年事已高,大家都对他束手无策。张喆听到消息立刻赶到现场,村民对张喆说:“你就是新来的书记吧,你还年轻,对村里的事情不了解。这是我的土地,今天这道你们修不了。”


张喆轻声说道:“您老别着急,别急坏了身体,咱慢慢说,我保证不占您家一分一厘。”张喆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找人拿来了分地底册并进行打尺,“大家的地啊,那也是有面积的,不能手一指就全是您家的地,我理解您的担忧,咱们用数据说话。”张喆当着老人的面,把面积测量得清清楚楚,在数据的铁证下,这位老人无从辩驳,最终道路得以顺利修复。
别看张喆是个“95后”,但是做起村民的工作却有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张喆说:“做村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倾听,用情去沟通。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此次工程中,要在村内“九排沟”上修建一条宽8米的主路。由于多年来疏于管理,村民在沟上违规搭建了多处三间房的民宅,其中一些房屋甚至是村民的唯一住所,因此拆除这些违建成为工程中最为棘手的任务。
  

2023年11月,沟上的第一处违建正式拆除。随后,张喆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商议,并逐户进行沟通,推进工程进度。对于白天不在家的村民,他们选择在晚上七八点钟上门,即使今天未能达成一致,明天也会继续尝试。通过张喆和村两委持续不断的努力,拆违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而对于那些违建是村民唯一住房的情况,张喆积极协调,为他们寻找临时住所,并通过会议协商,将集体房屋以廉租房的形式出租给村民,从而解决了他们的居住问题。
截至目前,村内已建设完成混凝土路面4.5万平方米、便道路面3.7万平方米、建筑散水2万平方米,新装路灯700盏、路缘石1.5万米,粉刷外墙1.7万平米,拆除违建100余处。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村为家 以情系民

新时代的“90后”




“您吃饭来了啊,今天的菜感觉怎么样啊?”在南崔庄村老年食堂门前,张喆正在与前来就餐的崔从群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今年72岁的崔从群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由于他独自生活,以前他每天中午只能去弟弟家里吃饭。自从南崔庄村老年人日照中心的食堂开业以来,崔大爷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了,他高兴地说:“现在自己在家不用动火,也不用麻烦其他人了,而且价格还实惠,实在是太方便了。张书记确实为村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2022年,南崔庄村将原有的南崔小学进行了改造,建设了村级日间照料中心,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张喆充分利用日照中心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了“免费义诊”、“手机课堂”、“防电诈宣传”等多项服务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惠及村民,还推出了助餐服务。张喆在就餐费标准上,与日照中心运营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成功降低了村内老年人就餐费用。村内80岁以上老年人仅需支付5元便能享受助餐服务,而60岁至80岁之间老年人每餐仅需支付8元。这一举措不仅让村内老年人吃上了“暖心饭”,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之风日渐浓郁。“目前,每天来餐厅吃饭的有100多位老人,他们可以选择堂食或打包回家。餐后,老人们还可以前往活动室,参与象棋、阅读报纸等娱乐活动。”张喆介绍道。
“张书记真是我们村的贴心人啊!他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还经常上门了解我们的需求,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自从他来了以后,我们村变得越来越好了。”村民满怀感激地说。





要想做好当家人 先得当好一家人

新时代的“90后”




8月27日早晨,在南崔庄村委会的门前,一声“张喆,出来一下”打破了宁静。张书记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门口,只见本村的陶广珍老人站在那里。经过询问,得知72岁的陶广珍老人感到身体不适,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加上子女在外工作,家中无人照料。张书记耐心地询问老人哪里不舒服、是否有基础病后,尝试联系老人的子女,但电话未能接通。于是,他立刻驾车带老人前往宁河区医院。



到达医院后,张书记便为老人办理挂号、检查等手续,并垫付了各项费用。他陪伴老人初步检查后,医生表示老人可能有轻微脑出血的迹象,随后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检查。在等待检查结果过程中,张书记不断尝试联系老人的家属,并与老人谈心、唠家常,以缓解老人焦虑情绪,直到检查结果出来。经过多次拨打电话,终于联系上老人的家属,家属到达医院后,随行村干部将老人目前身体情况进行告知,并与医生沟通,确定排除各种病情可能性。


随后,张喆又亲自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途中,陶广珍老人感激地说:“幸好有你们在,否则我一个人在家可就危险了。”她向张书记及同行的村干部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张喆回应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们,群众的‘家里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
这位外来的“年轻人”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不仅关心着每一位家人,更算好村里每一笔账。南崔庄村是一个经济薄弱的村庄,2021年集体收入仅为1.6万元,缺乏主导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村庄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先发展产业。然而,如何发展产业,拿什么来发展产业,一直是张喆思考的问题。



张喆带着“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反复走访研究,深挖村内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他们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最终决定利用薄弱村帮扶资金,在三八河路旁的闲置土地上建设汽车养护中心项目。这个项目分别占地230平方米和535平方米,去年九月开始施工,于当年年底完成了主体建设。今年,他们已经完成了厂房招租工作,每年为集体增收13.6万元,有效地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为周边提供了就业岗位20余个。
张喆说:“今年我们还将利用将要修好的村内主路,合理规划摊位,建设早晚市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一个便捷的生活服务圈,预计市场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今年南崔庄村集体收入将突破20万元,有望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记者手记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张喆这位“外来书记”凭借他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南崔庄村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在张喆的引领下,不仅村庄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也随之增强。张喆经常强调:“只有把村民视如家人,才能真正为村民谋取福祉。”这一信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我们相信,未来张喆将继续带领南崔庄村的干部和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决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的新农村而持续奋斗。



-End-

采编丨小吉

融媒体编辑丨丹阳








宁河融媒
广泛的政策普及,全面的资讯通道。了解民生动向,现场传递活动热情。感知身边的你我他,全心全意为民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