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4年,常山开发区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守牢实体经济发展主阵地,有效挖掘工业企业新潜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10%以上,创新主体新增数量创新高,涌现一批创新卓越的“领跑者”企业,引领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常山开发区南片工业园 范哲昇 摄
为确保政策有效落地,构建产业政策矩阵,常山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和精准解读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政策布局“打头阵”。常山结合研究国家和产业政策,根据辖区企业发展实际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支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八条措施》《常山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涉及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
入企直达“零距离”。常山发放惠企政策申报指南,开展送政策入企活动,让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举办涉及科技创新、人才吸引、营商环境、金融服务等多个主题的“企业家接待日”活动10次,开展专家政策解读会4场次,帮助企业理解政策要点,实现政策入企“全覆盖”,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得到充分宣传和推广。
用好线上“快车道”。常山借助“政企直通车”“万才聚漳”等数字化平台高效推送科技创新、梯度培育、市场拓展、人才引进、金融税费等各领域的惠企政策,让企业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享受政策红利。2024年,全区已有73家次企业累计获得科技创新、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各领域惠企资金共1036.842万元,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常山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 范哲昇 摄
常山持续开展“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活动,立足企业发展“痛点”,以优质高效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强筋壮骨、向新提质,打造为企服务“新名片”。
因企制宜,优化服务机制。常山围绕“千名干部挂千企”服务机制做深文章,常态化推进“企业服务队”“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挂钩干部化身政策专家、企业管家,针对企业发展阶段精准指导。通过对辖区企业开展调查摸排,建立规模企业培育库等企业档案,实时跟踪企业动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对有扩厂需求或生产线升级改造的企业,详细解读技改政策,并指导升源机械等9家企业申报技改项目,指导万佳华盛等3家企业申报国家超中长期国债项目。动员企业参加厦门工业博览会等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政企搭桥,畅通融资渠道。常山成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做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对接服务,打通金融惠企“最后一公里”,为双雁新材料等创新企业解决融资金额2413万元。
盘土成金,做活用地保障。常山聚焦用地难点,成立企业发展服务队,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辖区128家企业共159宗工业用地开展全面调查,制定“一企一策”低效用地企业处置盘活方案,采取产业更新、联合招商、政府收储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低效用地573.78亩,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支撑,企业发展活力与日俱增,低效用地“含金量”持续提升。
常山开发区水产品深加工业园 范哲昇 摄
常山以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单点突破,梯次培育、逐步有序带动重点产业链创新,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争先计划”,推动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区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以点带面增动力。常山发挥行业标杆企业引领作用,组织企业拉练互学推广,引导万佳华盛等一批传统企业智改数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鼓励欣亿达电子等一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数占比40.82%,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0万元,是2022年的1.85倍,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十四五”期间常山开发区已累计新增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30余件,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漳州美肯科技有限公司注塑自动化生产线
梯度培育强活力。常山建立覆盖“选种、育苗、培优”优质创新企业成长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指导美肯科技等企业完成省创新型、省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确保每家企业都能获得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政策支持。2024年新增创新主体共9家,其中:新增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家市企业技术中心,比2023年新增创新主体数量增长3倍,创新主体新增数量创历年新高。
福建省长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包装外观检
校企联动聚合力。常山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校企产学研融合,着力促进校企在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围绕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主动对接漳州市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谋划与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助力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链转型升级。2024年11月,常山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推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2家食品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设立“博士创新站”,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