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河夜读:年味与乡愁

政务   2025-01-31 19:01   江西  

年味与乡愁

刘劲楠


“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作田”。小时候总是踮起脚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到处拜年受到礼遇。如今,年近半百,既盼过年,又怕过年,但不管是盼还是怕,“年”都是如期而至。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只有在乡下过年,才有那浓浓的年味,才能化解浓浓的乡愁。

至今记得一段顺口溜:“(腊月)二十四掸扬尘,二十五撮灰尘,二十六打豆腐,二十七猪生日,二十八拉猪杀,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日油直滴(指吃得好),三十夜(家乡话念ya,故与后面押韵)噼噼叭;(正月)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这段顺口溜基本把家乡过年的日程安排得妥妥当当,包括打扫卫生、准备年货、拜年顺序等都讲得一清二楚。

那时候过年,可概括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家乡的年味,从准备各种美食开始日渐浓郁。打糍粑:几个青壮劳力,一人拿根木杵,对着装在桶内蒸熟的糯米,用力捣、搅、翻滚,笃笃有声。拉板糖:把熬好的麦芽糖,待冷却凝固后,用个支架,一般是固定在一架梯子的横档上,反复拉扯、扭动,越拉越白,最后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熬糖后的锅里有糖渍,用炒米结成糖粑,甜而脆、脆而香。切糖片:把板糖煎化,拌以炒米、花生、芝麻,置于一个木框内,用个木锤反复锤实,然后再切成糖片,梆梆作响。乡村的夜间,这“笃笃”“梆梆”的响声此起彼伏,便知年关已近,把板糖和糖片装入瓷坛中,再覆以泡米贮存,过年待客、平时零食、农忙充饥,实乃上等佳品,至今令人回味无穷。“高”(音)年猪:乡间杀年猪不叫杀,而叫“高”,不知用书面表达是哪个字,有何寓意?

大概是过年说“杀”不吉利,说“高”图个口彩吧。“高”年猪时,“二师兄”们此起彼伏的嚎叫声,是乡间过年前特有的“交响乐”。小孩子们等着屠夫赏给他一个猪尿泡,吹大了当气球耍。每家“高”了年猪后,必在鼎罐里炖一满罐“大杂烩”,请左邻右舍,哪怕是路过门口的人都来吃上一碗,叫作“喝汤”。吃不完的又往鼎罐里一倒,反复“喝”。现在想来,颇不卫生,但当时“乡风”如此,好在村人互不嫌弃,喝得有滋有味,也体现了乡亲之间的有情有义。还有打豆腐、炸豆腐子、炸蛋丸子、炸红薯丸子、烫粉皮、烫豆粑,这些美食都是令人难忘的“妈妈的味道”。主妇们做这些菜时,一些小屁孩们循着香味纷纷赶来,在旁“观摩”,他们从不会失望,喝碗豆腐脑、吃个豆腐子、尝个肉丸子、卷着块粉皮或豆粑乐颠颠地跑出去边吃边玩耍,还想吃的话,便去另一家再“观摩”一番。

除夕夜的“守岁”是件隆重的大事。年前,大人们必要挖来一棵大树苑,称之为“元宝”,放在火炉里烧,一个晚上不能熄火,那时是真正的围炉夜话。因为除了“夜话”也干不了别的:一是“搓麻”打牌之风未盛;二是尚未通电,更无“春晚”可看。“守岁”要时不时放挂小鞭炮,而过了零时,则全村鞭炮齐鸣,是谓“三十夜噼噼叭”,辞旧迎新、驱邪纳福之意不言而喻。

年三十中午之前,家家户户都贴上红通通的春联,之后,全村人都要端着“神户”(腊猪头)陆陆续续来到祠堂“还年福”,自然又是爆竹阵阵、烛火通明。初一是在本村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走村串户,每家必到,每到一家都能获得香烟一支,攒拢后回来交给父母,大有成就感,而主人发出去的香烟越多越开心,是谓“千烟万户”。初二去岳父、舅舅家,初三初四到姑姑家,之后的日子去“表亲”或其他亲朋好友家拜年。那时,大多是步行,穿着新衣服的人们,在乡村之间来往穿梭,人人春风满面,相逢互贺新喜。

家乡的年味,还体现在文娱活动中。那时,最好的文娱活动是玩灯,有车灯、船灯、凤凰灯、马灯、茶灯、狮子灯等,而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无疑是龙灯。

玩龙灯有个习俗叫“捉蛤蟆”,就是村里人的女儿嫁到某地,村人玩灯至此,她家必要全员接待,还要奉上不菲的“灯礼”,这是对娘家人的深情厚意。但为何如此有情有义之事竟被称为“捉蛤蟆”?至今费解。小孩子最怕狮子灯,因为“狮子大张口”总是要“咬人”,一旦小孩子受惊吓,大人们则从“狮子”身上剪下一小缕毛,放在小孩的口袋里“压惊”。

后来,村里通了高压电,大彩电也普及了,人们主要的文娱活动是在各自家里吹着空调或烤着电暖器看春晚。再后来,人们已不满足于“看春晚”,而要自己“演村晚”了,2018、2019连续两年,我们村都自编自导自演了“村晚”,因为当时我正在县文广新局工作,职责所在,为了起个示范带头作用,2017年,在我的倡导下,以村里自筹资金为主,建设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之后,我又积极倡导举办了“村晚”,圆了乡亲们的文化梦——“打造活动中心群策群力家家乐,丰富文化生活载歌载舞户户春”。去年,“村晚”被疫情叫停,但家乡的“村晚”已成为新风尚,也成为一种新的年味。人们期待着彻底战胜疫情后,重返乡村大舞台,热歌劲舞展风采。

今年,照例又回到乡下过年。年前,家乡的新农村建设顺利竣工,实现了村民们多年的夙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行走在新村,更觉年味足。

家乡的年味,是村庄里弥漫的烟花爆竹的烟火味,是舌尖上难忘的土法自制的美食味,是邻里间传递的乡里乡亲的人情味,是舞台上演出的“村晚”节目的新品味……正是这些浓浓的年味,凝结着浓浓的乡愁。

年味或许会淡化和演变,而乡愁却从不会淡忘和释怀。

一起去吧,下乡过年。

诵 / 刘芷含

九江职大学生。

出品 | 德安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彭淑婷

一审 | 钟志敏

二审 | 徐浩儒

终审 | 陈福东

监制 | 王生林

投稿邮箱 | daxcb2008@126.com

德安发布
宣传报道江西德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和成果,反映民生民情,弘扬正能量,引导正面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