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希,最近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会尽所能帮助你。”
“谢谢,以后有需要的话,我会第一时间找您的。”10月31日,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吕翠瑜对一起探望权执行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进行回访。
秀英法院执行局在该起探望权执行案件中,率先在全省法院范围内在探望权执行案件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又充分保障了案件的程序正义。
夫妻离婚后
父亲探望孩子成难题
2023年,张某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法院判决,准予双方离婚,婚生子希希由张某抚养,王某享有探望权。
但由于张某、王某在探望儿子希希的问题上一直没谈拢,王某便于2023年末起诉张某,要求其协助行使探望权。秀英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协助配合王某行使对希希的探望权,每月两次,具体时间及地点自行协商。
然而,判决生效后,张某、王某仍未能就探望问题达成一致,王某便向秀英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探望希希。
吕翠瑜介绍,该执行案件立案后,自己根据程序,向张某发出了执行通知等法律文书,并电话联系张某,希望其配合履行探望义务。
“经过沟通,我们发现张某非常反对王某对希希进行探视,因为她认为当时两人在离婚时,王某态度粗暴,给希希造成了伤害。”吕翠瑜说,除此之外,在征求希希的意见时,其面对父亲提出的探望请求也表现出了强烈抗拒,并在电话里大喊:我不愿见他!
见此情况,吕翠瑜便将张某跟希希的意思转达给王某,但王某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找自身原因,而是将责任归结于法院,认为吕翠瑜非但没有调和矛盾,反而从中作梗,阻挠其探望孩子,因而情绪变得十分激动,不停投诉、信访,试图让法院强制执行。
法官与当事人沟通
寻求解决方法
吕翠瑜深知,这个探望权案件的背后,直接关乎着希希的个人成长。如果采用传统的执行措施,一味地向张某施加压力,不但极易激化双方矛盾,而且必然会损害希希的身心健康。
吕翠瑜告诉记者:“这类执行案件,既要保障程序正义,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确保其在法律庇护下健康成长,因此这起探望权案件首要考虑的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意愿。”
于是,吕翠瑜便和张某联系,希望其能将希希带来法院。
双方同意后,第一次到法院时,希希显得较为局促,不肯说话。
张某告诉吕翠瑜,自从自己与王某离婚后,希希变得不爱说话,郁郁寡欢,也不愿与人沟通。
看到希希低头不语的样子,吕翠瑜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说:“我想要走进希希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是不是真的不愿意见父亲,还是迫于母亲的压力而说违心的话。”
第一次见面后,吕翠瑜了解了大概的情况,想到法院内有对未成年人进行疏导的心理咨询室,可以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希希进行疏导。
吕翠瑜跟张某建议,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样不仅能了解希希的真实想法,还可能缓解他的焦虑情绪。随后,在征得张某和希希的同意后,吕翠瑜将心理咨询引到该起执行案件中,对希希开展心理调适和评估工作。
引入心理疏导机制
了解孩子内心想法
在心理咨询室,吕翠瑜发现,希希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不肯回答心理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此时,正巧吕翠瑜的儿子正在等待其下班,于是吕翠瑜便找儿子帮忙,希望他能让希希放松下来。
果不其然,两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逐渐熟悉了起来,希希也卸下了防备,开始慢慢配合心理咨询。
在疏导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耐心引导希希,让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理清了他排斥父亲王某探望的原因,并就这一情况和希希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及心理疏导。
吕翠瑜也在一旁陪着,并见缝插针,用孩子认可的聊天方式跟希希交流。
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沟通,希希不愿让父亲王某探望的原因终于水落石出。看着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咨询报告,吕翠瑜明白,希希对探望的抵触乃至恐惧并非毫无道理,是曾经不愉快的家庭经历让希希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而父亲王某的形象在他心中也发生了扭曲。
“希希是个很优秀的孩子,我们在和希希相处的过程中,能感觉得到,他的心智比较早熟,表达意愿很强烈,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吕翠瑜告诉记者,其实将心理测试引入案件中,是希望能够开导希希,让其见见父亲。虽然做完心理测试后,这个愿望落空了,但是也警醒了自己。
“尤其是希希离开法院时,他说的话也让我醍醐灌顶,面对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希希,我们要尊重他的想法。”吕翠瑜说,王某行使探望权可以,但必须尊重希希的真实意愿。
随后,为了尊重希希的意志自由,保障其身心健康,吕翠瑜决定终结该案的执行。而这个想法最终也得到了合议庭的采纳。
吕翠瑜把咨询报告、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案件的最终处理意见告诉王某。令人意外的是,王某显得十分平静。他跟吕翠瑜说,这段时间他也在不停反省自己,确实可能是因为当初赌气而忽略了希希的感受,他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并且也会想办法改善跟儿子的关系。
至此,这起历时6个月的执行案件画上了句号。
来源:法治时报
作者:黄君 黄赟
审校:曹飏
编辑:王北
审核:丁汀 廖忠芳
操作仅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