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人逝去,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名校名人的文化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闪闪发光。那些曾经住在燕东园的左邻右舍,变成了如今的珍贵回忆。这本书,将走远的时光记忆又拉了回来,读来仍觉岁月无影,旧迹可循。
书籍简介
《燕东园左邻右舍》
作者:徐泓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1月
索书号:I251/2832
作者简介
徐泓,女,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其他作品:《大人物 小人物》《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等。
内容简介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本书的封面充满着历史感,书中的故事有家的温度和历史的香气。作者徐泓自出生一百天就随父母搬迁进了燕东园40号,她与家人在此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如今这个园子里像她这样的老住户只有一家了,因此她决定留下曾经在此居住的学者们的故事。这是一份珍贵的建筑、故人与往事的回忆录,本书共有十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燕东园和燕南园的来历、用途规划等。日常一点的如这里的人们去哪里买菜,平时吃喝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玩什么等。绯闻如金岳霖在林徽因逝世后不久就搬走了,这并非是出于他守候责任的终结,而是因为他有新的工作调动,与金岳霖一起搬走的还有好几个学者及其家人。
一般人都能想到那个特殊年代收集住户信息的困难,但她尽了最大努力的努力去联系童年玩伴,最终她能追索和记录的是燕京时期(1927-1952)和北大时期(1952-1966)的住户信息。她以老燕东园子弟们1968年春天在天安门前的合照开始讲这段回忆录。
第二部分到第十部分,作者以不同的主题一一讲述燕东园不同楼住过的不同学者及家人的故事。从她家(燕东园40号)开始,大致描述了近百年里家人们的生活,从她一百天随父母入住燕东园40号到作者的父母陆续去世。她家与燕东园的其他家庭类似,在时代的洪流中度过了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岁月,现在进入了寂寥的岁月静好时期。过去那样热闹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了。于是我们只能从书中去感受,那个年代最高学府家属大院的人文气息。
丰富的历史细节
书中详细描述了燕东园的历史建筑,并通过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为读者展现了诸多被人们忽视的人物与细节。例如,31号小楼的蔡仪先生、浦江清先生等后世声名不显的老住户的重新发现,以及对燕东园内各式各样的女主人进行了细节叙述。
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
作者以特稿的笔法,书写了燕东园中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以及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如洪谦先生与冯定先生送杏的故事,周先庚先生的夫人郑芳卖文换米解决生计……
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珍贵的史料。它记录了那一代学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与家庭生活,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记录,无疑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缅怀与致敬。
书名:《韩家往事》
作者:徐泓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4年1月
索书号:K820.9/2832
内容简介:《韩家往事》记述了天津“八大家”之首的“天成号”韩家所经历的百年风云。韩家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际遇与选择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族在这一变局中的沉浮与命运。本书以韩氏家族为中心,旁及李连普、梅贻琦、傅铜、邝寿堃、卫立煌家族,以此吸纳更厚重的历史容量,也折射更丰富的时代底色。
借由信件、日记、老照片和访谈,作者用先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与彷徨求索的精神世界来对接大历史叙述,力图以个体来展现时代的宏阔与复杂,为每一个生命寻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从而勾画出多层次、立体的历史图景。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敬意的书。徐泓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住户们的访谈,让读者了解了燕东园的历史和住户们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关于人性、人情和历史的书。它让我们缅怀和致敬那一代学人,也让我们对人性和人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欢迎大家前来借阅,祝大家阅读愉快!
“
”
扫码关注
图文编辑丨陆佳艳、蔡雯钰
后台编辑丨陈菲
初审丨赵晓华
复审丨孙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