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收储环环相扣精准又高效】

民生   2024-11-05 16:30   吉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当下,长春的黑土地上处处呈现着“五谷丰登粮满仓”的丰收景象。收获仅仅是粮食生产全链条中的一环,要促进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粮食浪费、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农田、田间管理、加工、流通……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记录粮食大市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全链条节粮减损的生动实践。

一站式籽粒收割 秋粮全程不落地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开进农田,所到之处一垄垄植株连同玉米穗被卷入机器,很快金灿灿的玉米倾泻而出,通过管道输送进转运车里,被机器粉碎后的秸秆平铺在田间……日前,在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很快完成十几公顷的玉米收获,收割、摘穗、脱粒、装运、秸秆粉碎等环节一气呵成。

仔细观察,与大多数玉米收割机不同,这台收割机收获的不是玉米棒,而是脱了芯的玉米粒,再看看收获完成的玉米地,几乎没有遗落的玉米穗。“这机器真厉害,直接就把玉米打完了!”看着脱了芯的玉米粒被装上拖拉机,围观农民发出阵阵赞叹,“脱粒效果又快又好,地里收得干干净净。”

“这台农机叫籽粒联合收割机,玉米、高粱、大豆都能收,收割的同时还能完成脱粒作业。”在一旁指挥作业的合作社负责人李忠余向记者介绍,籽粒联合收割机效率高、损耗低,1台能顶4台普通收割机,最高一天可收获27公顷地。今年秋收比往年晚了10多天,多亏了这台大家伙,加快了合作社的秋收进度。

以往农作物收获后,还要进行晾晒、收储、脱粒、烘干等工序。今年,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面展开,农缘农业合作社秋收时的作业面积达到了500公顷,效率成为李忠余最为关心的问题,“一旦秋收时间被拉得过长、作业环节过多,容易造成‘鼠嗑鸟啄’的粮食损失。籽粒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不仅简化了秋收工序,还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粗略计算,籽粒联合收割机至少可降低1%的粮食损耗。”

“这些玉米收完直接送进烘干塔,烘干后就能出售了。”李忠余告诉记者,过去合作社的业务主要围绕玉米开展,有了籽粒联合收割机,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更大了,只需更换收割机前的“割台”,便可自由切换收获的农作物种类。今年秋收,除玉米外,他们还收获了200多公顷大豆。

当前,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烘干塔数量的不断增多,籽粒收割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籽粒收割为代表的机收模式,实现了田间机械化收获籽粒损耗低、效率高、节约用工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全程机械化中的又一瓶颈问题。

科学种植保墒减损 地力增强亩产提高

秋收开始后,公主岭市大岭镇大岭村种粮大户李桂侠一直很忙碌。在他家的玉米田里,整齐挺拔的玉米植株上挂满了颗粒饱满的玉米棒,随着大型收割机缓缓驶过,一排排玉米植株被“吞”入收割机中,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一根根金黄的玉米棒倾泻而下,运输车满载而归,机械化收割的高效作业,让原本繁重的秋收工作变得轻松快捷。李桂侠喜悦的笑脸与金黄的玉米相互映衬:“你看今年这玉米收成,15公顷玉米采用免耕种植模式,预计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2万公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

说起种植经验,李桂侠娓娓道来:“春耕期间,我们旱田就应用了免耕播种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多种措施推进农业生产节约用种。在农业生产的第一步就把好了节粮减损的第一关。” “种地我采用免耕技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地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减少浇水、犁地、整地等环节。玉米免耕播种不用地膜,还能避免薄膜污染,减少土地翻耕带来的墒情损失,提高产量。”

公主岭市十屋镇许春利家庭农场负责人许春利去年参加了培训会,今年就换了玉米田的种植模式——采用了宽窄行模式加“品”字形种法。“以前每公顷能种植6万株玉米左右,采用新模式后,每公顷可种植8.5万株,而且这个行距提高了通风度,所以粮食也打得多。”许春利说。

农田环节是粮食生产的起点,也是节粮减损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市积极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合理施肥、用药,减少作物损失。据了解,今年,公主岭市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470万亩,其中,普通玉米433.4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75万亩,较去年增加15万亩。

智能农机精准收割 机艺结合不留死角

近日,在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总站,一场关于推动高效收获机械应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机收减损培训会拉开帷幕。来自全市28个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农机的推广及如何提升收割精准度和减损率。这类培训已逐步成为我市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智能化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生产方式飞速发展,从最初的基础机械化,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再到智能化辅助操作和数字化无人操作。现代化智能设备不再只是农业生产的辅助工具,更成为实现精确作业、提高收割效率的核心力量。

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村民段俊辉对采用辅助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十分满意。记者看到,收割机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沿田垄匀速行进,精准无误。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行进速度与作业状态,一旦发现偏差和粮食遗漏,系统立刻提示,确保收割作业的“零失误”。

不局限于辅助驾驶,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隆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还尝试使用了无人驾驶农机。他向记者介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2023年他就首次在自己的3000亩玉米田地使用了无人驾驶设备。“导航系统控制的农机不需人力操作,只需设定作业宽度、行间距等参数,设备即可平稳自动行进,完成播种、起垄等工作,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李振军表示,相较人工操作,采用无人驾驶系统的农机精准度更高,既节省时间,又减少粮食损失。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表示:“无人驾驶农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模式多样、行驶路径直、轨迹偏差小,工作效率是传统有人驾驶农机的近10倍,其直线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设备配备的秸秆还田机在作业时会将秸秆粉碎覆盖在地表,充当肥料并防止表土流失。”

为普及智能农机操作技术,我市在2023年设立了217个农机监测点,并开展多场培训,以便更广泛地推广智能农机的使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市的机收减损率成功降至3%以下。智能化农机的普及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也为农民节省了人力成本,进一步推动了耕作、播种与收割的精准化。

随着技术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接纳并使用智能农机设备,显著减少了粮食收割中的损耗,真正实现了颗粒归仓。

田间管理科学高效 防灾减灾助力丰收

今年大暑节气刚过时,榆树市迎来了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关键窗口。7月25日,榆树市在水稻主产区开展了71万亩的飞机航化作业。通过使用绿色农业生产资料,农民实现了集中连片的统一防治,避免了稻瘟病的发生,减少了农药使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作业效率显著提升,日作业面积从6万亩增至10万亩以上。榆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投入了3架1000升载药量的直升机,作业效率较以往翻倍。”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杨洪涛表示,通过精细的航化作业,水稻种植区的病虫害防治变得更加高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夏季农田管理关键期,我市推广了多项绿色防控技术,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水稻稻瘟病防治、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等。这些生物防控措施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低,为秋收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霜降已过,榆树市保寿镇的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里,金色稻浪随风摇曳,5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介绍,今年引入的鸭稻、蟹稻共生技术在稻田中“以鸭除草,以蟹除虫”,不仅节省了农药化肥的投入,还大大提高了水稻品质。田间忙碌的收割场景既展现了合作社的丰收成果,也体现了绿色农业的成效。

在秋收过程中,榆树市高度重视田间管理,通过“促防”结合的方式,适时晚收提升作物质量和产量。农户们采用扒皮晾晒等方式,帮助稻谷快速成熟和脱水,确保粮食在最佳时期归仓,减少损失。

为应对霜冻威胁,榆树市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发布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并为农户提供应对措施指导。对于可能发生霜冻的区域,技术人员指导农民采取人工造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抗寒剂的方法,调节局部温度,预防霜冻可能带来的危害。水田则采取灌深水等保温手段,并在霜冻过后迅速排水晒田,促进地温回升,尽可能减少粮食损失,增加产量。

玉米离地“住楼” 农民减损又增收

当下正是储粮的季节,村屯里的一栋栋“玉米楼子”格外惹眼,笼内黄澄澄的玉米棒,无不彰显出“谷满仓”的喜悦。近日,记者来到九台区沐石河街道前央村,种粮户史硕磊正开动传送机,将一穗穗玉米棒输送进高高的储粮仓内,几十万斤玉米将储粮仓塞得满满当当。

“今年收获了约80万斤玉米,除年底前卖一部分,其余全部装进‘玉米楼子’里,宽2米、高2.5米,距离地面20厘米。这些尺寸都是经过粮食部门测算的,通风效果好,利于玉米储存,等价格高再出手。”史硕磊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储存玉米、减少损耗,他用钢制框架和防鼠铁网制成“玉米楼子”,可以储粮110多万斤,能有效应对不良天气,降低粮食受潮、发霉的风险。

史硕磊口中的“玉米楼子”,学名叫科学储粮仓,是我市农村正在普及的一种储粮设施。交谈间隙,史硕磊从“玉米楼子”里拽出一穗玉米棒掰开,向记者展示籽粒的干湿度。他告诉记者,用“玉米楼子”储存玉米,不但防潮防霉,还可以加速玉米脱水,能让玉米卖个好价钱。

“过去我们不会科学的储粮方法,收完玉米后就在院子里堆放,俗称‘地趴粮’。简陋的储粮条件导致不少玉米发生霉变,影响了售价。现在,一座座‘玉米楼子’已成为农民、农场的储粮‘神器’。”看着自己家的粮仓,史硕磊心里美滋滋的。

搭建“玉米楼子”是九台区引导农民变“地趴粮”为“立体仓”,实现节粮减损、促农增收的生动实践。连日来,九台区粮储部门为农户“量身定制”科学储粮方案,科学指导农民搭建“玉米楼子”,粮食上“楼”、进仓至少能减损2%的损耗。

“玉米上‘楼’,卖粮不愁;科学储粮,减损增收。”在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就是这16个字把科学储粮的好处说到了点子上。如今一改以往“地趴”的储粮方式,粮食安全了,售价也相应提高了,农户的腰包更鼓了。

粮食加工精细化 品牌好米进万家

“长春大米香喷喷,吃完饭也能造半斤。”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立志说,长春大米口感“润、软、弹、滑、香”,吃完唇齿留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据悉,松江佰顺米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百佳粮油企业、吉林大米十大领军企业,长春大米协会会长单位,旗下“米管家”“松江佰顺”“金色松花”等品牌被评为“中国好粮油产品”,“米管家”被评为中国粮油食品影响力品牌、中国十佳粮油(食品)品牌。

张立志介绍说,目前,松江佰顺米业拥有两条国内一流全流程、分段可控稻米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大米年产能20万吨,真空精品包装年产能10万吨。“松江佰顺米业一直坚持做有标准的好大米,我们推出的5G高标米,就是高标准、高品质、高鲜度、高营养、高口感的大米典范。”张立志介绍,该公司新品覆盖KA、流通、电商、特渠多维度市场,产品涵盖稻花香、小町米、小町香米等多个品类,包装也满足真空、充氮多种需求。

从智能扦样机为粮食收购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到各种绿色仓储新科技推进节粮减损,再到柔性碾米设备、靶向酶解等生物技术应用于加工环节,各类优质粮油和功能性产品推向市场。“产购储加销”,我市的粮食全产业链正向节粮绿色方向高速发展。



来源:长春日报

幸福农安
传播新闻信息,提供民生资讯,打造服务政府、服务百姓的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