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古城新证”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考古发掘新发现发布,绍兴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稽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李龙彬介绍了最新考古发现,首次发现“山阴丞印”封泥和“会稽郡壁”铭文砖,由此可推断该地是汉六朝会稽郡山阴县治所在。此外,还有诸多新发现让人遐想,其中,发掘出了大量铁甲甲片,据鉴定为东汉时期所有。
记者看到,这些铁甲片上有的还有文字,最为清晰的一片写有“大□师傅”四字,第二字已磨损。
李龙彬表示,“大□师傅”应该是制作这件铠甲的工匠的名字,看来在近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专属“私人订制”的铠甲。在他看来,铠甲的主人一定不简单,应该有着尊贵的身份。不仅如此,在当时制作这么一件铠甲,需要相当成熟的技艺,有能力制作出这件铠甲并在甲片上留下“大□师傅”之名的工匠,无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专业地位。很可能以“大□师傅”为主,多人协作完成,才能制作完成这样一件铠甲。发掘现场还出土了非常多的工具,如铁钳、铁锉、铁钩、人首漆木炳铁锥等十几种,很明显是制作铠甲要用到的专用工具。根据这些工具数量和种类都极多来分析,不可能全是由一个人使用,可以推断应该是多人协作制作铠甲。
同时,发掘出的甲片数量和种类都很多,有盔甲片,也有粘连成组甲胄的半成品。甲片上肉眼可见各种有规则的孔,这些孔是为了把甲衣“缝制”起来专门设计的“穿针引线孔”。“要把这么多的铁片,组成一件合身的铠甲,制作过程肯定是相当繁杂的,不可能短时间完成、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需要有一个专业成熟的工匠担当‘总设计’或‘总执行’,由他把各项制作环节进行分工,最终制成‘王的铠甲’。”李龙彬说。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甲片的数量目前还远不足拼凑出一件完整铠甲的原貌。这件铠甲是否能复原?在汉代是不是有专业的铠甲作坊及从业者,汉代时居住在这一带的都有什么样的王公将相?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挖掘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手工制作铠甲的技艺已极为高超,诸多制作工具,以及“大□师傅”的留名,都说明了这一点。
“从已有发掘发现,可以明确它应该是越国的王都,也是汉代的会稽郡、山阴县所在,宋以后为府学。”李龙彬表示,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考古专家论证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稽中遗址是目前绍兴古城内发现的地层堆积最深厚、建筑基址最密集、出土遗物最丰富的高等级遗址,是古代绍兴长期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重要实证,无论是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均采用了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杆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