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浓浓的三农情怀让生于不同年代的“三农人”传承着“厚德力行 耕海图强”的如东精神,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寻找持续释放规模红利的“密码”,让农业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在“六次产业”探索中行稳致远。
掘港街道野营角村有一位三农人,他叫吴文学。吴文学是家里的第五代农民,长辈吃尽了没文化的苦,便给他取了名字叫“吴文学”。
初中毕业后,吴文学先后在两个生产队当队长兼农技员,一个生产队夺得粮食全乡第一,另一个夺得棉花全乡第一。能吃苦、上过学的吴文学很快被调到乡农技站任农技员,还入了党,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更加勤奋地啃书本、跑田头,努力提高种植知识和田间管理技术。机缘巧合下,吴文学接触到了方叶,这是个完全陌生的新品种,也是如东首次涉足出口蔬菜行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吴文学牵头建立了4亩科学试验基地和75亩生产示范基地。但几次试种都达不到市场需求的规格后,跟着他一起干的部分农户渐渐也有了退缩的想法。吴文学顶着巨大的压力,前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他发现日本进口的原种不适合如东种植,于是从育种着手破题,通过杂合体、提纯复壮,终于培育出了方叶新品种,其特大型大叶和单株叶片既大又多,被日本客户广泛接受,也填补了国内该项种植的技术空白。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带着46名推销员,专门来如东调研取经,还两次邀请吴文学赴日本开展现场指导。如今,在吴文学的带动下,方叶规模种植已经发展到3000余亩,亩产叶片10万余枚,每亩收益达1.5万元。并联合菜丰堂与南通天成食品有限公司出口蔬菜,带动周边近千名农户增收致富。
在新店镇月池村的种植示范区,48岁的王海青正在田间忙碌。他是一名退役军人,通过人才回流政策回归乡村,成为一名“新农人”。1999年退伍后,王海青凭借在部队服役期间学会的农机知识,以农机合作社为起点,购买收割机,承包了周边的稻麦收割工作。同时流转托管土地3000余亩,成立了如东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年生产销售粮食达2000多吨,吸纳劳动力500多人。
在王海青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他走上了专业化种植的路子。目前农场已逐步实现从种植、收割到销售“一条龙”,自有品牌“南荡河”还获得了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特等奖,助力如东大米走向高端市场。王海青不仅坚持良种良育,还对水稻的科学管理与存储十分注重。前后共投资20多万元新建粮食保鲜库,使大米储存后口感如新米一般。农场还积极与专业院校对接,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水稻机插侧深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如东县植保站合作试验中国农科院颗粒除草剂结合飞防一次性除草技术,农场全域实施安全绿色稻米种植栽培,不断做优稻米品质。
来自丰利镇的“90后”刘源源,2009年毕业后考入常州某事业单位。逢年过节回家,他总听父亲说起,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谁来种地是个棘手的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2015年,刘源源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流转土地433.8亩,注册了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专注发展粮食种植。
刘源源深知,传统稻麦种植获得好收益并不容易,他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农业科技、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探索科技种田。他选用优良品种,全面运用水稻机械精量播种育秧技术、机插秧高效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机条播等先进技术。去年,富源家庭农场生产小麦230吨、水稻266吨,总产值127.1万元,获得33.1万余元的净收益。不仅粮食生产效益比普通种粮大户高出9个百分点,富源家庭农场还累计用工建档立卡户250多人次,发放薪酬2.5万余元。刘源源总说:“我对水稻有着天然的兴趣,只要双脚踩在稻田里,心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在我县,一代代“三农人”亲近自然、热爱乡村,用一个个单产提升成果、一年年丰产丰收来诠释“厚德力行 耕海图强”的如东精神。接下来,如东还将持续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趋势和生产需要的“新农人”,建成一支有文化、高技术、大格局的产业发展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