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传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从东汉到现代,故事流传千年,不断被重新诠释,体现出其可贵的文学生命价值。进入21世纪,人们从新的维度对传说进行阐述,使干将莫邪被赋予新的时代形象。结合典籍记载与地方风物传说,考察这一故事的经典流传性以及本土化色彩,可见中国人文精神传承。
先秦时期的《战国策》引录苏秦对齐闵王言:“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荀子》中说:“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韩非子》中说:“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可见,当时干将莫邪已名扬天下,世人皆知。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这两部吴越本地人写的本地事中,干将莫邪铸剑还是有较大的真实性。《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对干将莫邪故事记叙略详:“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铸剑……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之后的叙事颇近魔幻,于日月同出时开始铸剑,百神临观以助威,忽然气温骤降,冶金久不熔化。“莫邪者,干将之妻也……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师知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刀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把阳剑藏了,将阴剑献于吴王。《越绝书》载:“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精诚上通天,下为烈士。”但干将和欧冶子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人称将为匠,干将可能是指干国的工匠,欧冶子可能是指瓯地的冶匠,这一说法也有道理。
虽然传说不能当作史实,但传说往往能艺术地反映历史的某些真相,至少可说明春秋晚期吴越一带的冶炼业已相当发达。干国,故城在江苏扬州,干国人体格健硕,善铸造兵器,后与邻国吴国有过一场大战,干国少年纷纷组织起敢死队,但最终未能阻止被灭国的悲剧。幸存下来的一部分干国人与吴国人结合,称“干吴”或“吴干”,甚至直接称“吴”为“干”。干国人失国,以业为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干将是一个无名英雄。莫邪之莫,即妹喜之妹、妇好之妇,为女性通称。莫邪,则很可能来自干国的胞族,同样擅长铸造,二人的结合乃有“周吴善冶工,姓氏存干莫”。
这些素材到了西汉大学者刘向笔下,“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写成了一个故事梗概。见《列士传》:“干将、莫邪为晋君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留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晋君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到晋干宝著《搜神记》中,干将莫邪故事首次以一个有意思的传奇出现。干将莫邪的遗腹子名眉间尺,眉间是其姓氏,为这一铸剑家族的姓氏,可读作“莫干”。眉间尺复仇故事,何其壮烈,极具艺术审美性与道德教化意义。
若说干将莫邪故事成型于《搜神记》,那么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创作的《铸剑》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对经典故事的再创作。1927年,鲁迅创作了《眉间尺》,1932年结集《故事新编》时改名《铸剑》。后来鲁迅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鲁迅非常重视这个故事,并对这个复仇故事赋予了现代意义。从外在的对抗、厮杀,“转向内在的灵魂的撕裂,从而在自己体内将这一场残酷的战争在纯艺术层次上进行下去……将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据残雪著《艺术复仇——读鲁迅的<铸剑>》)
从干宝的《干将莫邪》到鲁迅的《铸剑》,在历史长河之中,干将莫邪的故事周而复始,并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蓝本,历代以各种文学形式改编流传,影响至今。在干将莫邪故事里,经典意味着模式化,无论干将莫邪以何种面目出现,其中的基本要素不变。这些要素包括干将莫邪的形象特点、行为模式,干将莫邪与眉间尺以及与吴王或越王的基本关系,故事主要情节和文本中所渗透的思想观念等。
莫干山由干将莫邪传说开端,它的形成、发展可说是干将莫邪传说最好的一个本土化表达。莫干山中与干将莫邪有关的地名不胜枚举,故事俯拾即是,堪称干将莫邪传说的永久落脚地。宋嘉泰《吴兴志》引宋《余英志》云:“(莫干山)上有铸剑池,水常清澈,水旱祷焉。侧有磨剑石,世传吴王铸剑所也……今铁工造刀剑,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则铦利倍常。”这是莫干山铸剑故事有明确记载之始。宋咸淳武康县令董嗣杲《英溪集》有句“莫干矗空参北辰”,是迄今最早已知的描写莫干山的诗句。明初,“莫干剑池”已列为“武康八景”之一。清雍正《浙江通志》载:“世说吴王铸剑于此,取莫邪、干将之义以名。”首次将莫干山与干将莫邪故事合二为一。清道光《武康县志》卷首《莫干山图》上,犹能看到前人摩崖题刻“莫干剑池”。
今莫干山有剑池、磨剑石等与干将莫邪传说直接有关的古迹;芦花荡,相传有吴王宝剑坑;银铃池,相传为吴王之墓所在,有宝藏焉;莫干山麓仙人坑村,又名宝剑坑,相传为吴王埋剑处;莫干坞村,又名莫家坞,相传为莫邪的出生之地;碧坞,相传为莫邪母子避难谷,龙潭则为剑魂变化的潭;铜官山顶石塘峰,还保留着干将莫邪铸剑台遗迹;黄回山上,还有一柄宝剑似的石头半插在大岩石;武康城山划楫顶石船,一说是干将莫邪往来于城山和莫干山之间的交通工具。试剑石、试剑亭、说剑亭、干将莫邪铸剑雕塑等景观以及说剑、剑气冲天、剑魂等摩崖石刻,这些皆是莫干山的标志,充分体现了对传说故事中承载的精神内核的理解。
周庆云题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干将莫邪传说,不仅解释了莫干山的由来,也提及了山上剑池、磨剑石等古迹的由来,让传说的要素与莫干山有机地融合,蕴含了莫干山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譬如,莫干山本土故事里,干将是武康山里人;眉间尺直接就取名莫干;莫元,又名芦花老爹,为干将莫邪经典故事中所无,却为本土故事中莫邪的父亲、莫干山开山老祖;之光,是干将的师兄,之光、干将的师傅则是剑祖真人。故事从老辈传下来,传播者不断增衍润色,使其情节逐渐丰赡,语言更为生动,人物形象也愈加鲜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本土作家莫石(汪森炎)、卢前、钟伟今等人采写整理,收录于《山海经》(1982年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1997年版)与《湖州民间文学选》(1999年版)中的故事,较早地彰显了“剑以人名,山以人名,传颂万世”的观点。卢前是诗家、篆刻家,曾言“名家劣石不施,我则专刻劣石,我有莫邪干将秘传无敌神刀,怕甚”,值得玩味。而原德清县文化馆馆长郭涌于1988年创作的电视剧本《莫干剑》,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多次强调“但铸农具,不炼兵器”的和平愿望,表达了炎黄手足之间对非正义战争的厌恶。该片1989年由湖州电视台拍摄,由影视演员周笑莉饰莫邪,郗雷饰干将,并请国务委员王芳题写片名,同年在莫干山举行首映礼,后在国内各电视台播映。此为湖州第一部本地题材、本地剧本并在本地拍摄的电视剧。
莫干山人热衷于用现代语言续改写干将莫邪故事。《莫干山报》副刊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就发表过丁炘、周江林、钱昭进等人的作品。周江林在《天下第一剑》末云:“剑却如一条飞龙,直破墙壁而去。谁都知道这把剑,是永远追不到的。”点出莫干山是一个飞神剑的地方。这一时期,莫干剑不再是工具剑,已然是观念之剑。又如近年寓沪作家赵建中在《上海纪实》发表文章称,“莫干山是干将莫邪的磨剑之地,曾掠过刀光剑影,留下爱恨情仇……因此,有一些游侠专门选择在严冬中上莫干山。他们也许是莫干山真正的知音”。
山石本无情,传说为之注入了声情,赋予其多彩的生命情调。由于风物传说的渲染及传颂,使得原本平凡的山石变得不凡,充满人文精神,增加了传奇性,使游人对这些风物产生特殊的感情,山石不再是纯粹的自然风物,而是有生命的,是“人化的自然”。
干将莫邪传说的经典性、莫干山文化的独特性都是田野调查的最好素材。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不断收获到新的资料,发现新的问题。近悉“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1929年上莫干山,还采录了一则莫干山南谷“人形石”的神话,因感颇带特别的形态,而录于游记中,“这在有志于研讨故事的人,是很值得注意的罢”。而莫干山的文化生态系统尚孕育在民间,相关联的民俗、经济文化现象还在民间生生不息,更是本土文化的极佳样本。还要特别了解前辈学者发表过什么、当代年轻人关注些什么。如《列异传》等典籍中记载,干将莫邪作为一人之姓名,而不是分为夫妇二人。李剑国《列异传》注就提出“干将,姓;莫邪,名”这一观点,即干将可能是众多技艺高强而遭遇悲惨的剑工的共名。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后来分化出来的干将莫邪夫妇的认知,但大大衍展了传说内涵的丰富性。
干将莫邪的形象在千百年间,在莫干山区域完成了至少四次转变:即剑师、山神、赘婿、大国工匠。相应地,莫干山的定位也经历了四次转型:即铸宝剑之地、飞神剑之地、藏利剑之地、论智剑之地,这些都反映了时代的呼声。特别是身处当代,干将莫邪是为国铸剑,铸造的是大国利器,与国之安危有关,他们以身殉国,终不负大国工匠之名、民族之魂。
1984年莫干山会议使莫干山再度名声大噪,莫干山管理局为此在剑池之上塑了一尊干将莫邪铸剑雕像,使游人至此增智放怀。而今天的莫干山论剑谷,更承载科技与智慧的碰撞,人文与思想的激荡,欲打造的“科研赋剑”“高峰论剑”“文创舞剑”“智慧铸剑”“旅游品剑”等几大特色优势已逐步显现。
作为民间文学代表性作品,干将莫邪传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来源于民众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贴近民众的审美文化和心理情感,同时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养料。
身为莫干山麓成长起来的一代,得益于地缘环境等优势,应有志于做好新时代干将莫邪精神的传承,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活着。”
编辑:马羚、沈晓燕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