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同心地标 | 昙石山遗址:远古时代闽台文化交流的见证

政务   2024-10-20 09:30   福建  

 



1954年1月,闽侯县在修建闽江堤坝时,在昙石村一座长条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许多坛坛罐罐,这个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由此重见天日。这便是福建省考古史上第一个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大规模史前文化遗址——昙石山遗址。


70年来,昙石山遗址共经历了10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以及石器、陶器等文物,还清理了墓葬、灰坑、壕沟、陶窑等许多重要文化遗迹。


昙石山人食用的贝类遗存


据研究考证,昙石山遗址至少包含四种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分别是距今不晚于5000年的昙石山下层文化(以红陶系为主),距今5000-4000年的昙石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的黄瓜山文化和距今3500-3000年的黄土仑文化。


地层叠压清楚、年代序列清晰、遗迹遗物丰富,让昙石山遗址成为福建史前文化的标尺,为东南沿海地区、海峡两岸和南岛语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对比研究资料。昙石山遗址的四大期史前文化从少到多,由近及远向外扩展,逐步形成以昙石山遗址为核心的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圈。从这个意义上说,昙石山遗址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所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中华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昙石山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昙石山文化,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流域,延及东部沿海地区,并连接海峡两岸,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它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的、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遗址群包括闽侯昙石山遗址、庄边山遗址、溪头遗址、福清东张遗址、闽清南木墩遗址、洋里大坪顶遗址和连江黄岐屿遗址等共计19处。


昙石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多为贝丘堆积,地层和墓葬中散布着大量的贝壳,揭示出当时的先民们“靠海吃海”的生业形态。其中出土的用长牡蛎壳制作的贝器和陶器中的贝印纹,最具海洋文化特色。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理环境接近,自然环境相似,两地密切的人文交流源远流长。


据研究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末次冰期,台湾海峡附近的海水大约下降120到150米,平均水深100米的台湾海峡露出水面形成陆地,成为连接台湾与大陆的生物走廊,即所谓的“东山陆桥”,大陆上的动物和人类当时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台湾。在台南县澎湖海附近发现了中国犀、中国剑齿象、梅氏四不象鹿、老虎等中国大陆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淮河象、蒙古马、德氏水牛等动物遗骸在台湾和大陆都有发现,表明台湾与大陆的生物之间有血缘关系。




进入新石器时代,闽台两岸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根据考古资料发现,两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诸多共性:遗址大多位于背山面海的低缓的山丘或山岗上,以贝丘、沙丘堆积为主,遗址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两岸的先民们都以狩猎和捕捞经济为主,稻作农业不发达;石器中多见小型石锛,陶器中多见平底器和圈足器,流行印纹陶;石制品的岩性有高度的相似性……


已故的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原馆长林恭务先生曾说过:到台湾的博物馆参观,第一印象就是扑面而来的熟悉和亲切。距今6000-4000年的大坌坑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坌坑遗址而得名,当时的人们居住在海边台地或山坡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故也称绳纹文化),不管是遗址的堆积特点、先民的生业形态,还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器的特点,都与壳丘头文化和昙石山下层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壳丘头文化向东跨过台湾海峡,抵达西北部的台北盆地后催生出来的。近年来在台湾西南部的大坌坑文化晚期遗存,和台北盆地距今4500-3700年的讯塘埔文化中,都发现了与昙石山文化彩陶十分相似的装饰风格,器身施红色陶衣,绘红色卵点纹。大坌坑文化之后,西海岸北部地区的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中也能找到黄瓜山文化的影子,说明两岸的交流源远流长,从未间断。




场景厅


海峡两岸的先民不仅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往来交流,形成了类似的生产形态和生活习俗,谱写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篇章,还成为后来生活于太平洋群岛的南岛语系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其分布地域东到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南到新西兰。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包括120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为胶着语,一字多音,与一字一音的汉藏语系有很大区别。当今的闽方言中,仍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南岛语系的词汇,比如福州话和闽南语中,脚叫“ka”,而在南岛语系的1000多种语言里,大部分有关腿或脚的词,都叫“ka”。



南岛语族的起源是20世纪跨界民族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包括福建和台湾在内的中国东南海岸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家园。


2010年11月,6名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后裔就曾跨越1.6万海里来到昙石山寻根,他们的这次壮举也再次印证了远古先民们完全具备用独木舟跨越海洋,迁徙至太平洋诸岛屿的实力。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2001年,昙石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占地112亩,包括展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公园等,是一座依托考古而建立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外景


2021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开展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中,昙石山遗址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


昙石山遗址的发现,为福建新石器时代区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照。同时,它也为两岸先民密切交往、共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明。如今,这里逐渐成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平台,连起两岸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续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新篇。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




来源:福州市委统战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同心福建
传递统一战线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