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挂上热搜的浙江“桂圆母女”,暴露了专坑父母的新型骗局

职场   2025-01-31 13:13   江苏  

作者丨小树妈妈

来源丨小树妈妈(ID:tree2050)

推荐丨今夜职场(ID:jinyezhichang)


前段时间大家有没有刷到全网很火的“桂圆母女”?


这个妈妈号称以一己之力,让她家闺女私揣桂圆的事,上了热搜。



起因是妈妈带女儿到超市购物,结账时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要求女孩当众掏兜。


原来,小姑娘在超市试吃,还偷偷将几颗桂圆揣了起来,超市认为这种行为是“盗窃”。


妈妈听完很愤怒,找来媒体,痛斥店员:


“孩子只是吃了几颗,我补你10块钱不就行了。”


“你们简单粗暴将孩子定义为‘偷’,以后让她怎么做人?”



看妈妈理直气壮,又哭得那么伤心,很多人都以为要么孩子很小,调皮不懂事;要么是将自家桂圆放兜里,被误解了。


结果,小姑娘已经十几岁了,是个能明白事的年龄了,她私自将超市东西揣兜,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妥当的。



本来妈妈教育一下,让孩子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再诚恳跟超市道歉,事情本来就能过去。


可这下好了,这么一闹,原本她担心被周围邻居看到,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在妈妈看来,自己找来媒体曝光这件事,是在为孩子撑腰。咱们也经常说要跟孩子站在一起。但是任何事都有规则和尺度。


但如果不分对错黑白,一味通过把事情闹大来维护孩子的面子。那“无条件的爱”就变成了一场骗局,误导父母和孩子走向更崎岖的路。



几颗桂圆而已,揣兜也没关系?


新闻里的妈妈,崩溃委屈的原因,大抵是觉得孩子不过偷拿几颗桂圆,十几块而已,不至于上升到人品问题。


怎么说呢,桂圆揣兜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是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试吃后,想着再揣几个带回家,更倾向于贪小便宜。


但往大了说,就是网友比较担心的点,小小年纪,没有形成规则和代价意识,不清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承担不可估量的后果,那长大后将会有很多弯路要走。


我是觉得问题的焦点,并不是孩子拿了几个桂圆,而是这位妈妈的教育和处理方式。

一方面,不理智又咄咄逼人,她不断质问超市工作人员,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引起了众怒,无形中把孩子推到了风口浪尖。



妈妈一直跟媒体强调,担心孩子会背上“小偷”骂名,但她的做法其实才是让这件事更扯不清、道不明,引起争议。



另一方面,从妈妈的做法,就清晰看到了孩子缺失规则和代价意识的源头。


她说“几颗桂圆而已”“超市的东西不就是免费试吃”“补偿十几块钱就行了”……


在这位妈妈的眼里,不觉得贪小便宜、东西揣兜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对孩子未来成长有什么影响。


正是因为她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和代价意识,才导致了孩子也习惯成自然,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当成了“小偷”。



代价教育

是让孩子学会为人生负责


心理学家沈奕斐讲过一个观点,我很赞同:


“最好的教育是代价的教育,孩子在做很多事情时,我们都要去跟他分析,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价。”


这种代价教育,更像是跟孩子做利弊权衡的分析,让他从小就看到问题所在,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有衡量、有判断。


比如,上面新闻中的妈妈,如果平时就告诉女儿,拿别人的东西会被当成小偷,社会不允许的规则不要做,那孩子做什么事之前,就会三思而后行。


除了坏事跟孩子讲清楚代价,沈奕斐还提到了,哪怕是做好事,代价太沉重,也一样要做取舍。


这样孩子心里有数,再做抉择,他就不会埋怨别人,不会后悔。


沈奕斐举了两个例子,她儿子期末遇到个难题,要参加一个数学竞赛,还要飞去别的城市。


可参加竞赛的时间,恰好跟学校考试时间撞车,这意味着,他回来还要参加学校补考。


她的做法是,提前告诉儿子,参加竞赛是好事,但同样也要付出代价,要学会判断其中的利弊,是否愿意接受。


还有在女儿染发问题上,沈奕斐也严格遵循“代价教育”。


作为妈妈,她没有直接给出意见,明确该不该染。


而是希望女儿想明白,学校是有规定的,你可以去染发,但你染发的这个代价,不能大到你自己无法承受。


我们父母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每种选择本身,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即使无关对错,也都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在写作业与玩之间,选择了玩,那回来晚了,肯定要辛苦恶补作业;


在学画画与学文化课之间,选了爱好,那主课可能就落后了,后期就要勤能补拙,不要有怨言。


当孩子做什么之前,有个基本的“代价”考量,那做与不做,该怎么做,自然也都会深思熟虑。


父母要有代价意识

言传身教很重要


沈奕斐还道出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就看不到代价,也没有评估过对这个代价的承受能力。


正如开头那位妈妈一样,她本身就没有这个意识,无法看到教育的“隐患”,那么想要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正确的三观,就更难上加难了。


1.鼓励孩子承担代价,让他成为更有责任心的人。

孩子犯错,被追究责任,我们本能想第一时间保护孩子,出面解决,但这种方式,无形中会扼杀他们成长的机会。


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后果,鼓励他们在每一次犯错中,成为更有责任心的人。


想起之前有个弹琴赚赔偿的小男孩,他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小男孩在学校破坏墙面,被罚款300元,妈妈没有立即掏钱,去支付这笔费用。


而是鼓励孩子动脑筋赚钱,自己承担责任,于是,小男孩抱起吉他在街上卖艺唱歌,2天就赚到了赔偿款。



妈妈认为,孩子必须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是自己干的,就要勇于承认,想办法解决。


2.主动创造“代价”,让孩子懂得畏和惧。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


“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爱,还要有一个敬和畏。如果孩子犯错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真的后悔,再也不敢了,这才是爱他、保护他。”


有个博主发帖说,她的孩子迷上高空抛物,教育也教育过了,鞋拔子也打过了,但他还是忍不住从23楼往下扔东西。


博主觉得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直接将“代价”摆在孩子面前,让他看到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于是,她带娃去了派出所,见到警察叔叔,孩子吓得直哭,并顺势对他做了科普教育,从那以后,孩子再没有过类似的行为。


说实在的,从法律层面,高空坠物确实违法,如果造成人员伤亡,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所以,这位博主属于“代价”教育的很及时,让孩子学会敬和畏、惧和怕,有对后果的忌惮,从而能规范言行,做对的事,走正确的路。



3.做孩子的一面镜子,以身作则。

我们常说要言传身教,作为与他们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厚。


之前人民网发过一件跟“桂圆事件”相似的事儿。有位爸爸带孩子去水果摊买东西,孩子偷拿了一个粽子。


爸爸发现后,让他立刻还回去,并跟店主道歉。


孩子当时默默还了粽子,却保持沉默。


摊主说了没关系,以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可没想到,爸爸深深鞠了一躬。


孩子看到爸爸如此诚恳和愧疚,也学着爸爸的样子,鞠躬道歉,表示错了。



正如董卿的一句话所言“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父母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世界,就会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对人生负责,他们也会潜移默化中,成为有责任感、懂担当的大人。


☉作者简介小树妈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


点个“在看”,助你一路开挂



今夜职场
每晚,我们在这里不见不散!软件相关问题,可以详询人工客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