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 III 的火炮升级之谜

百科   2024-11-05 16:24   江苏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01篇原创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4301字,配图5幅,阅读需要10分钟,2024年10月28日首发。

图1.  早期型长身管3号J型坦克
3号坦克是德国陆军于30年代中期规划的一种新式中型坦克。在尝试了轻型的1号和2号坦克之后,3号坦克预定将作为德军未来装甲兵的中坚力量。为此,原始设计中,为这种坦克安装了一门5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然而此举遭到了不少反对意见。理由是此时德军已经开始装备37毫米反坦克炮。从弹药通用性的角度考虑,应该为3号坦克安装一门同样的火炮。此举可以避免额外开设一条弹药生产线。
就这样,早期的A、B、C、D、E、F型,以及最初的50辆G型,全都安装了一门45倍径的37毫米火炮。但是炮塔座圈直径仍维持原设计中的1.5米。所以将来如果把火炮换回来,也不会太难。而这样的时刻很快就来了。
1940年5月,381辆3号坦克参加了进攻西欧的战役。短短月余,总共损失了135辆3号。火力薄弱问题由此凸现出来。火炮升级因此势在必行。备选方案主要有两种。兵工署的技术专家们支持在3号坦克上安装一门42倍径的50毫米火炮。但是一向中意加大威力的希特勒,则希望直接安装一门60倍径的50毫米火炮。
双方的意见至迟在1940年5月已经摆到桌面上。因为现存的资料显示,在6月1日的一份文件中,兵工署认为安装长倍径火炮的测试并不成功,但同意做进一步的试验。然而一周后,兵工署正式拍板,按照原计划安装42倍径火炮。当前正在生产线上的3号G型坦克立即着手改装。然后从1940年10月开始,最新的H型进入量产。这是第一种正式安装50毫米口径火炮的3号坦克。之前生产的老式坦克也将陆续返厂升级火炮。
但是截至H型投产时,希特勒依然蒙在鼓里。因为兵工署并没有将这个决定通知希特勒。后者直至1941年初在参观一个兵器展览会时,才发现了新式的3号H型坦克。望着那根短炮管,希特勒的脸色和心情都可想而知。
2月18日,在伯格霍夫别墅,希特勒与众多技术专家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希特勒首先宣布:由于德国缺乏钨矿资源,正在进行中的锥膛炮项目必须放弃。这就意味着,今后德国火炮提升威力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加大口径;要么加长炮管。随后,希特勒再次强调,须在3号坦克上安装60倍径的50毫米火炮。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包括保时捷博士在内的所有与会专家,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该方案缺乏可行性。就在一片尴尬的氛围中,来自柏林阿尔凯特公司的工厂经理潘藤,表示可以试一试,并在两个月之内拿出样品。

图2.  1941年4月4日向希特勒展示的长身管3号原型车。直接将Pak38反坦克炮塞进炮塔内,炮口制退器在量产时被移除

大喜过望的希特勒在第二天亲自签发命令,要求阿尔凯特立即着手此事,并且一旦完成须立即向其本人报告并展示。阿尔凯特的动作也相当快。样车在3月底就宣告完成。但是随后须送交军方测试。在通过测试之后才能着手准备量产。整个过程耗费了1941年剩下来的时间。在此期间,3号坦克的量产型已经从H型转向J型。第一批40辆装备长身管火炮的J型车最终于1941年12月下线。此时,“巴巴罗萨”已经宣告破产。
希特勒显然认为,至少东线失败的部分原因,应归咎于兵工署在1940年的抗命之举。如果当初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那么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3号坦克无疑将具有更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在面对T34/76型坦克时,此举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毕竟,即便是迟到的长身管3号,也只能在最多500米距离击穿T34/76的正面装甲。那么之前的42倍径50毫米炮的效能,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站在希特勒的角度,德军未能在1941年拿下莫斯科,42倍径炮的3号,是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
很明显,即便是长身管3号,其战斗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毕竟,这种在30年代中期设计的坦克,其性能潜力已经挖掘殆尽。但是通过换装火炮的争论,在希特勒和手下技术家之间,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双方看待对方的眼神,越来越像是哈克与汉弗莱之间的嫌隙。只不过在和平时期,这样的挖坑与调侃只是平添笑料。而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下,就会产生致命的后果。因为随着战局日渐颓败,这种不信任也就日益放大,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进程。

图3.  两种身管的50毫米火炮性能参数对照表

有趣的是,战后幸存下来的原始资料和人们撰写的各种回忆录,都没有提及1940年技术专家们坚持安装42倍径火炮的详细理由。至少笔者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
一般认为,在一辆较小的车体上安装更大的火炮,将会导致车辆的性能不够均衡。这一点在战争中后期英国人的“萤火虫”坦克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为了寻求克制“虎”式的手段,英军将其17磅反坦克炮安装了到了“谢尔曼”的车体上,从而诞生了“萤火虫”。但是更强的火力,带来了更大的后坐力,从而挤占了炮塔空间。以至于根本容纳不下装填手。不得已,只能由无线电操作员兼职装填手的工作。而他自己原本使用的无线电设备也被挪到了炮塔外面,从而更容易遭受损坏。显然,在战斗环境下,这种安排实在是勉为其难,远远谈不上完善。所以“萤火虫”只能作为部队中的狙击手,与普通“谢尔曼”混编使用。
但是从现有的资料分析,长身管的3号坦克并没有遭遇“萤火虫”的困境。其火炮主要移植自Pak38型反坦克炮。只不过取消了炮口制退器。为了强化威力,配发的炮弹拥有一个更长的药筒,以装填更多的火药。所以长身管3号的弹药供应,与42倍径的3号并不通用。更长的炮弹使得车内弹药携带量有所降低。早期的37毫米炮3号可以携带120发炮弹。42倍径炮的3号降至99发。而长身管3号进一步减至84发,包括34发穿甲弹和50发高爆弹。
德军坦克在开火之后须将弹壳抛掷到炮塔外。如今,更长的弹壳当然需要一个更大的弹壳收集器。这自然会减少炮塔内部的人员活动空间。但补偿措施也只是将原本为装填手配置的一个可折叠座椅取消了而已。
此外,更强的火炮也会到来更大的后坐力,从而压缩炮塔内部空间。这也是技术专家们反对长身管3号的主要理由。但是潘藤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办法就是更换火炮的驻退装置。早期42倍径火炮采用一个螺旋弹簧驻退器。而潘藤为长身管的火炮安装了一个扭杆式驻退器。该装置被置于炮塔前端,被固定在炮塔顶部装甲下方,紧靠着火炮的耳轴,且与其平行,通过位于中心位置的左右两个摆臂,与火炮后膛炮架上方的两个滚轮衔接起来。由此抑制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

图4.  英国人在北非缴获了部分长身管3号坦克,并手绘了其火炮装置的结构草图。这是笔者收集到的最清晰的一张

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是成功的,至少不像“萤火虫”那样,付出了巨大的炮塔空间代价。毕竟,长身管3号只是减少了一点载弹量和一个折叠座椅而已。以至于包括后期长身管的3号J型,以及接下来的L型和M型,总产量至少达到1987辆。直至1943年2月3号坦克彻底停产为止。另一方面,潘藤的解决方案肯定也算不上是什么惊天之举。否则必定会留下大量的记录和讨论。
既然长身管火炮可以塞进3号坦克的炮塔,且勿需在技术或者资金方面做出特别的牺牲,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1940年的专家们,冒着顶撞元首的风险,去阳奉阴违呢?以历史的后见之明,这显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一方面,希特勒固然在这件事上显示出自己的英明。但这是否也只是误打误撞呢?毕竟,在“巴巴罗萨”前夕的另一次关于坦克发展的会议上,希特勒坚持为新式的VI型坦克安装一门88毫米火炮。更大的火炮带来更大的后坐力,因此需要更大的炮塔空间。更大的炮塔需要更大车体,因此带来更大的重量。于是,“虎”式在火力和机动性两方面的鲜明对比,已经勿需赘述。
火炮之争更深远的影响显然还在于在相关人员之间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而这一切的源头似乎又在于那个关于火炮后坐力的争论。即便是与希特勒关系亲密的保时捷博士,都不愿支持元首的意见。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至少对于笔者而言,这仍然是一个二战未解之谜。

图5. 3号坦克彩绘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装甲参谋部
主要交流一战、二战和现代的军事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