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盘州发布”
【导语】
大中村位于羊场乡西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东临本乡瞿家寨村,南接旧营乡红花村,西临本乡高光村,北接本乡纳木村,距盘州市中心城区76公里。辖大屯、中屯、墙院、马屯、殷屯、白家场地6个自然寨,22个村民小组,9个网格,境内居住有汉、苗、白、彝等民族。截至2023年底,有户数1068户,人口3611人。
大中村位于清雍正年间改道“毛口新路”古驿道一侧,地势险要,是盘州市境内典型的屯堡村落。大中村最早为彝族村寨,被称作彝兴叠大寨。
据《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明永乐十三年,“为造恶事觉伏辜乃革去安抚改设普安州”“州领十四营……木誇在州北七十五里。”另据《贵州通史》考证,木誇营在今普古、羊场、淤泥一带,“管理落多、仆戛(仆嘎)、嘿白等处”,故此,大中村在明朝时期隶属普安州木誇营;
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1673年),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兵犯普安州,原土司治所善德营(现旧营)受波及,时任普安州同知的龙天佑将其居所从善德营迁往簸箕营,大中村改隶属普安州簸箕营;
1950年8月,大中村隶属盘县第六区九村乡;
至1952年10月,盘县调整行政区,改第六区为第十区,大中村仍隶属第十区九村乡;
至1953年1月,盘县实行民主建政,大中村隶属第十区白块乡;
至1958年10月,盘县将原十三个区改建为十三个区级人民公社,大中村改为大中大队,隶属羊场人民公社白块管理区;
至1961年12月,取消区一级人民公社,恢复区管建制,原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大中大队更名为红旗大队,属白块人民公社;
至1984年1月,撤公社恢复建乡,红旗大队恢复原名大中村,隶属白块乡;
至1992年4月,盘县撤区并乡建镇,将羊场、白块、九村三个乡合并新建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大中村隶属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
据大中村邓氏家谱记载,最早迁至大中的邓姓祖先为邓荣宗,明朝湖广保庆府人。明洪武年间,邓荣宗以十万御林军军长之身、平蛮大将军之职,与陈、张、黄、李等姓调北征南将士入黔而来,入籍普安州(今盘州),至今已有20余代。大中90%的人口为邓、陈、张、黄四姓,除黄姓祖先为南京籍外,其余为湖广籍。
作为贵州屯堡地其中之一的大中村,选址、布局以及建筑设计等,利用所处地理环境的同时,融入了易守难攻、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的建屯理念。其建筑随南北两侧山体顺山势布局,南北两侧高山合围,中部开阔,中间为河谷盆地,西有出水洞,东有断岩形成的天然瀑布滴水岩。其建屯格局,充分考虑了军事防御功能。
【大屯】是大中村最早建设的村寨,位于大中村南面石崖下、沿白块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小营山山坳处,随小营山顺势布局,山体自然收拢,仅有进出的狭窄通道。大屯的传统格局,主要以外部封闭、内部联通为主。村寨街巷布局,以三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一片,形成方格网络。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在支巷与主巷相连的位置设龙门,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建筑单体外墙采用石块堆砌,屯内设置碉楼,碉楼与建筑院落内部相连。建筑分片区布置,以三条主要街巷为分界线,各建筑群内部院落相互连通。在村寨不远处的山体上,还设有营盘。
【大中村屯堡民居】其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石头房、石头墙、石头街道。一户民宅如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犹如一座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单元,既可各自为战,友邻之间又可互相支援,既保障一宅一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又方便各户人家相互联系。靠巷子的墙体留有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可作掩体瞭望口还击来犯之敌。而每户低矮的石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
如今,这些屯堡民居历经600多年岁月的侵蚀,几经拆旧建新,石头街巷、碉楼、古庙等建筑大多被毁,但因村民建房位置大多沿用老宅地基,传统“街巷—建筑群—院落”格局依旧可辨。
【营盘遗址】大中村有两处营盘遗址,修建时间无法考证。大营盘位于大营山顶,现残余部分石围墙。小营山营盘位于小营山山顶,坐南朝北,城墙倚山头岩石而建,以石头砌成,蜿蜒盘旋。现存近三圈石砌围墙,平均高2.1米,厚1.5米。有一块基脚石长3.5米,高0.9米,宽1.7米。营盘设有东西两道门,营盘围墙上设有枪口。
【邓氏四合院】位于大屯主巷道一侧,是当年富人邓良宣家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四合院包括堂屋、左右厢房、偏厦以及1座碉楼。堂屋坐立于六级台阶之上,五开间穿斗式木结构,面宽约18米,径深约12米,悬山式坡屋顶,覆青瓦,正面北侧外墙为实质木板,木质窗棂。
主房高6.1米,柱子雕刻花纹,门窗上刻有龙凤鸟兽,另外三面外墙均为石块堆砌围合,院内五面以青石铺地,石面雕刻有“一炷香”花纹。
堂屋西侧建有1座8.2米高的碉楼,石木结构,外墙设有枪口,堂屋西南角设有一个通道通向碉楼。堂屋靠碉楼一侧山墙外刻有图腾,窗户呈漏斗形,外窄内阔,俗称猫儿窗。西厢房面宽约16米、径深约6米。东厢房面宽约10米、径深约7米,设有两层,一层为石质裙板和木质窗户结合的外墙结构。二层设有走廊,木质栏杆保存良好。西厢房西南处有一个石拱门,为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四合院周围以3米高石墙封闭,庭院60平方米,五面厚石镶成,正房两侧厢房以四方柱、花窗等构成。四合院外,修建有石板串户路1.5千米。四合院年久失修,现已趋于朽败。
【陈氏四合院】处于大屯村寨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南侧为清朝时期相继修建的两组3间堂屋,堂屋均位于五级台阶之上,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式坡屋顶,覆青瓦,院落外墙为石质裙板(约1米高)和木质窗户结合的外墙结构。设有两层,每组堂屋一侧均建有1间厢房,厢房面宽约12米,径深约4米。部分设有两层,东侧厢房设有1座龙门,与四合院北面的巷道相连。西侧厢房西北角有一个石洞,巷道较狭窄,不足1米宽,可通至其他民居后院。与邓氏四合院一样,陈氏四合院也已年久失修,趋于朽败。
【白块河】大中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流被称为白块河。有关“白块”之名的来源众多,其中最普遍的有两种。第一种源于每到春天,大中村明晃晃又白又亮的水田,有如无数的白色田块,村民称水田及其周边地域为白块;第二种则是,传说古时有仙人赶一群白猪经过此地时,耳畔传来鸡叫声,天将大亮。仙人弃猪于此,自顾返回天庭。猪变成无数块白石头山,此地得名白块。
白块河发源于鸡场坪镇椅柯村,流经落家坝,从白块张家屯水洞喷薄而出,流经高光村、大中村至羊场乡,流经里程约10千米,途经131道弯的白块河,蜿蜒如龙盘舞在两山之间。因此,白块河又被当地人称作白龙溪。白块河的河水含沙量少,水质良好,河内鱼虾较多,两岸是肥沃的良田,岩边河堤原生态样貌保持良好。
【白桥】在白家场地与邓家场地交界处有一座石桥坐落在白块河上,长50米,宽3米。此桥叫白桥,也叫龙家桥,据传修桥人为龙天佑。龙天佑(1644—1690年),盘州保基垤腊村天桥人,彝族,世袭土司,自幼聪敏过人,习武善战。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征吴三桂有功被朝廷赐以总兵爵位,人称龙总兵,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官衔。清顺治十七年(1660),龙天佑参与平定吴三桂叛乱,为促兵马畅行,在旧营至保基营、距大中村村委会500米的必经之路白块河上建石孔桥一座。至今,龙家桥保存完好。
【滴水岩瀑布】在距大中村正东方4千米左右的地方,白块河流经白块坝子至龙口形成了一个天然瀑布,就是滴水岩瀑布。瀑布高87.6米,宽8.1米,瀑布下方形成了一个约625平方米的龙潭。滴水岩瀑布于每年夏季雨量充沛时出现,最大流量达每秒70立方米。瀑布两岸是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两山似飞龙相交,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龙口瀑布。
在滴水岩瀑布上方有一处古墓。传说明朝时期,大中村邓氏祖先邓朝仕中年患病身亡后,其棺木被抬至白块河时掉落河中,顺流而下至滴水岩岩口时便停滞不前。家人认为这是天意,便将棺木就地安葬。至今,滴水岩古墓已有500余年的历史。2008年,邓氏后人对古墓进行了修整,并立碑纪念。
1965年至1967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中村在滴水岩瀑布北面悬崖半山腰凿开了一条乡村公路。该条公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人们到滴水岩瀑布进行观景。1985年,市、县两级政府下拨资金,从滴水岩南面悬崖半山腰凿渠引水,在滴水岩瀑布下游修建了一个400千瓦的水电站。1988年6月,滴水岩水电站竣工通电。
【文笔山】位于大屯东北方,与文昌阁相邻。居住在大屯的村民对文笔山有着特殊的崇拜,他们历代祖先有规定:文笔山上禁止放牧,要让文笔山上的草常青、树常绿,只有文笔山上的植被丰茂,大屯寨子才能人才辈出。
牛、羊、猪等传统养殖产业,是大中村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23年,大中村养牛专业户有4户,每户养牛10头以上。其余农户户均养牛1~2头;养猪专业户20户,每户养猪30头以上;养羊专业户2户,全村共养羊300余只。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要,大中村在发展传统养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石蛙、山羊、中蜂等特色养殖业,助力部分村民增收。
2015年以后,大中村通过组织村民参加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发布用工信息、安排村民进入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劳动力外出务工补助等形式,解决村民就业增收问题。2015至2023年,大中村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00多人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0人次,支付交通补助资金26万元。目前,全村共有1700多名村民在外就业。
2017年11月,大中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编辑 王亚润
┃ 责编 邹兴乐
┃ 编审 易俊
┃ 监制 邹勋
┃ 总监制 侯武
转载请注明来源
广告
《盘州发布》投稿邮箱:2032875561@qq.com
广告合作电话:18185814995(微信同号)
盘州市融媒体中心法律顾问:盘州市红果街道法律服务所
版权声明:欢迎大家关注并订阅《盘州发布》,本平台除部分有明确署名的作品外,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平台所拥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欲转载我平台发布的作品,必须原文转载。若出现改编、摘录、套用等情况,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