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NSA插手,意欲何为?

文摘   2024-07-14 08:07   巴林  


这两天,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360数字安全集团发布报告,揭露了美国对华发起的一场名为“伏特台风”的虚假信息行动。


这场行动,由美国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国家网络安全主管部门共同参与。


这些机构编造了一个具有中国政府支持背景的“伏特台风”黑客组织,宣称该组织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凭借这样的虚假叙事,美国政府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



以往的这种计划,和“伏特台风”也都类似——美国情报部门策划、美国政府部门参与、美国公司配合。这三个主体,炮制了一个个抹黑中国的虚假叙事。


但这一次,谭主在了解到“伏特台风”虚假信息行动的来龙去脉后发现,相较于之前,“公司”这个环节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这个变化,要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叫中曾根,他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局长兼网络司令部司令,也是这场“伏特台风”虚假信息行动的主要负责人。



今年6月,刚刚退休没多久的中曾根入职OpenAI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尽管在美国政坛“旋转门”的背景下,退休的美国高官去知名企业任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中曾根不一样。


除了他特殊的职业属性之外,中曾根的职业生涯还和一项法案——“无证监视法案”息息相关。这部《外国情报监视法案》(FISA)中的702条款明确提到:


允许司法部长和国家情报局局长联合授权对位于美国境外的外国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监视,以获取外国情报信息


在此条款下,包括谷歌、微软、苹果、脸书等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必须交出公司运营中采集到的全部非美国公民个人数据。2013年,斯诺登披露的臭名昭著的互联网监控项目“棱镜计划”,就是在该法律条款授权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中曾根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美国公司配合,并从这些公司获取数据。


那么,中曾根入职OpenAI公司,是否是美国情报部门,想要OpenAI公司的数据呢?


常年研究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专家以OpenAI公司的产品ChatGPT为例,给谭主介绍了OpenAI公司可能会有哪些数据:


用户在注册账号,尤其是付费账号时,就会产生信用卡信息、通讯信息等个人数据。


接着,在使用阶段,用户可能会要求ChatGPT对上传的文档进行数据分析,或者解答提出的问题。那么,上传的文档和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可供ChatGPT后台人员收集的数据。


美媒也曾提到,不少人在用ChatGPT整理一些“枯燥的旧预算表或人员记录”,或是测试一些尚未公布的软件代码。这些数据,都有情报价值。


此外,根据提问关键词,又可以推算用户的职位、工作时段、关注重点,由此可以得到用户的人物画像,这一点对从事特定职业的用户来说,风险尤甚。


国家工信部安全中心专家刘永东告诉谭主,进入AI时代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也变得不一样了。


从前,图像、文字、影音等数据都是分开分析的。现在,一个AI大模型可以同时分析这些数据。在这样的分析下,AI大模型可以从数据中挖掘出更高价值的部分——原本一些单点的、没有价值的信息,在组合中,也会变得有价值起来。


顺着这些网络安全专家的分析,谭主对美国情报部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进行了进一步挖掘,这才发现,美国的计划,远在中曾根入职OpenAI之前。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披露,早在2012年,美国情报部门就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当时,CIA利用人工智能做一些翻译、转录的工作。


2019年时,人工智能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中开始“派上用场”。那一年,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发起一场名为“紫貂之矛” (SABLE SPEAR)的计划。该计划旨在利用AI来应对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问题。


随后,一家美国公司加入该计划。这家公司称自己利用人工智能,挖掘了大量互联网和暗网的数据,分析出“中国贩运芬太尼”的“证据链”。而后,美国政府拿着这些证据向中国政府“施压”,敦促中国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情报人员十分自豪于这样的发现。


这件事直到今年才被披露出来,美国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也颇为自得,称这家公司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刑事案件的证据,这比OpenAI公司的开创性产品——ChatGPT的发布还早了三年。


但实际上,美国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精神类药品监管不严等国内因素。


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在这件事上,美国希望同中国合作,帮助美方创造解决相关问题的外部条件。但解决这件事的根源,还在美国自己。


但美国情报部门在这件事上尝到了甜头。


2021年,美国前众议员威尔·赫德加入OpenAI董事会,他曾经担任CIA特工。在总结自己的特工生涯时,威尔·赫德曾表示,自己的工作是为了“阻止中国间谍窃取我们的机密”。离开CIA后,威尔·赫德入职了一家网络安全公司,称自己关注到“中国是如何利用网络‘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


去年,威尔·赫德还曾参与美国总统竞选,他标榜自己是唯一一个如此关注中国在网络上的威胁并有能力应对这种威胁的参选人。


将这样有美国情报机构工作背景的人安插进人工智能公司,只是美国情报机构布局的第一步。


随后,美国情报机构又通过间接的方式,将自己与这些人工智能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2022年,OpenAI公司与In-Q-Tel公司共同投资了另一家公司。而这家名为In-Q-Tel的公司,原本是CIA的投资部门。后来,它单独成立了一家公司。



In-Q-Tel受CIA约束,使用CIA的资金,负责物色和投资那些开发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尖端技术的公司。它的客户,也多是美国的情报部门。


这项投资由OpenAI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牵头,In-Q-Tel藏在身后。


在完成这种利益捆绑后,美国政府开始从官方层面,同人工智能公司进行接触。


不久前,美媒报道称,微软基于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GPT-4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专门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等情报机构服务。


报道称,该机器人用于在断网的情况下分析绝密信息。普通用户无法使用这一定制版机器人。


此前,CIA官员表示,CIA自己也在研究人工智能模型,这一模型会给美国18个情报机构共同使用。他表示,CIA还没有确定用哪家公司的模型作为基础。


CIA自己开发的模型,学习的数据从哪来?


一方面,根据《外国情报监视法案》(FISA)的702条款,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海量数据,包括手机位置信息,都可以被视为“开源信息”


另一方面,美国这些人工智能公司,可能也要向美国情报机构提供数据。


2023年,美国总统、副总统先后会见OpenAI、微软等人工智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要求其确保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安全可靠。会见后,这些人工智能公司同意了八项建议措施,其中有一项是:


与其他公司和政府共享信任和安全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哪些内容,我们不得而知。


最终的结果就是,中曾根,这位美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网络司令部司令和中央安全局(CSS)局长,入职了OpenAI。


美国政府如此费尽心机,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在美国人工智能公司安插人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伏特台风”中扮演的角色来推断,人工智能公司将在美国情报部门的下一步安排中,起到什么作用。


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披露,“伏特台风”虚假信息行动,是为了给“702条款”续命。


“702条款”别说在国外,在美国的风评就不好。包括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在内的70余家民间机构曾联名致信,请求参议院否决该法案。


“702条款”原本要在2023年年底到期,尽管像中曾根这样的情报人员都在为“702条款”而奔走,但这远远不够。


中曾根一早就曾提议,要借业界的声音,让“702条款”续命师出有名。


为此,什么时候该由什么公司出场做戏,美国情报机构也做了相应安排。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美国炮制“伏特台风”虚假信息行动的起始时间不晚于2023年初,从那时起,美国公司们早就各就各位。


在这些公司的配合下,“702条款”得以成功延期。


现在,尽管中曾根退休了,但美国科技公司扮演受害者,美国政府出面“主持公道”的苦情戏,美国上下都已经学会了。


无论是要争取预算,还是争取更大执法权,只要故伎重施,再渲染中国威胁,就能得偿所愿。


可以预想,未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也会加入这些科技公司,成为扮演受害者的一员。


事实上,当前,已经有了这样的迹象。今年4月,微软等公司发布报告,称中国正在加大力度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来挑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分裂。


只是,美国的这些虚假计划,被披露的内容越来越多,这场自导自演的苦情戏,又能演多久呢?

邦德club
在下邦德老师 bilibili UP主 官方课堂 —— 欢迎同学们,一起学习 和 交流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