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农事·农具篇丨打梿枷

民生   2024-11-17 16:39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打梿枷

胡海林



这是一种原始的给稻谷脱粒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庄稼活都是由人工去完成,从插秧、薅草、施肥、收割、脱粒一直到入仓。全村只有一辆拖拉机,由几个生产队(村民组)组成,生产队都是手工农具,最值钱的就是一头耕牛,干活也是集体一同出工,每天干什么活由队长安排,记工分,年底结算,这也是家家户户唯一的经济收入。

那时,给稻穗或麦子、油菜脱粒用的最多的农具,就是“打枷”,“枷”是竹子制作的农具,分为“枷杆”和“枷扇”两部分,枷杆通常是用长约2.5米的竹竿或木条制成,杆端固定一个铁环;枷扇是由长1米左右,宽2厘米的10来根竹片(也有用硬木条),再用滕条或绳索捆扎而成一头重一头轻;一头宽一头窄的长扇形,窄端固定在带轴头的铁棒上,轴头套在枷杆的铁环里,在转动轴里加上黄油,起到润滑作用。

操作时,手握枷杆,高高扬起,用力拍下,枷扇拍在稻穗上,再高高扬起再用力拍下,连枷在空中转个圈,又拍下,反复不停,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噗通”“噗通”声。打枷光用蛮力不行,还要用巧劲,否则不仅臂力跟不上,扬的时候枷和杆还容易碰撞,反复练习几回就能熟练掌握了。

枷打稻场一般都是多人合作,根据稻场的大小来确定打枷的人数。稻场大的十几、几十人一排。可以一排人打,也可以两排人对打,一排渐进,一排渐退地拍打。面对面的两个人,枷扇要拍打在同一处,打七八下再进、退一步,此起彼落,不漏死角。为了统一动作和步子,打枷时必须喊号子,也叫“枷号子”,节奏感特强。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曲调多为2/4节拍,根据号子的节奏来拍打,动作和步子不仅要按节奏来,枷落地的声音也要落在节拍上,否则就使不上劲,一人出错,影响整体。

枷的场面非常壮观,远远的就能听到雷鸣般的枷“噗通”“噗通”声,高亢的号子,领:“一把扇子凉凉,”合:“红丝沿那么哎吆吆,”领:“上打珍珠纽纽,”合:“下九连那么哎吆吆,”......

伴随着身边牛拉石滚碾压稻穗的“呕哑”声,赶牛的吆喝声,树上“知了”的嘶鸣声,大人们挥汗如雨地拍打连枷,孩子们在稻场边捉迷藏、做游戏的欢声笑语,还有拉着板车负责送茶水的叫喊声,汇集成幸福欢乐的丰收“交响曲”。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