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 | 万里茶道:亚欧文明互鉴的历史见证

文摘   2024-11-10 14:28   四川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重要国际商道,途经今天的闽、赣、皖、湘、鄂、豫、晋、冀、内蒙古等国内九省(自治区),在当时的中俄边境城市恰克图进入俄国,并从俄国西伯利亚延伸到圣彼得堡,是中国南方各产茶区与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水陆混合交通路线。

万里茶道的兴起与衰落

1656年,费·巴依科夫使团抵达北京,拉开了茶叶从中国直接销往俄国的序幕。最初俄国商人从北京等地购买茶叶,交易量十分有限。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万里茶道的开启。1728年,根据中俄《恰克图界约》规定,在恰克图开市贸易。之前经营北方边茶贸易的晋商抓住历史性机遇,开始从南方茶源地采购茶叶运到恰克图。恰克图迅速成为中俄茶叶贸易集散地,万里茶道的运销线路正式形成。
历史上万里茶道最长的线路是从武夷山出发的运输主线路,即从福建崇安下梅等地出发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然后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过九江,溯长江至汉口,转汉水至樊城,北上经河南赊旗(今社旗县城所在地)进入山西,再运至张家口,出关后驮运向北,经库伦运至恰克图,然后进入俄国,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直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其他茶源地的茶叶也通过水路汇聚汉口后进入万里茶道主线,共同构成今天中蒙俄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线路。
除了以上主线外,还有两条运输线路:一是茶源地—汉口—上海—天津—张家口—恰克图线,在1861年汉口开埠后形成,是在汉口直接经营茶叶的俄商贩运茶叶回国的主要路线,在汉口以南和张家口以北仍然走传统线路;二是茶源地—汉口—上海—海参崴线,再经(1904年初步通车的)西伯利亚铁路运销俄国各地。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此条主线逐渐失去作用,1911年停止运茶。20世纪20年代,存续200多年的万里茶道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万里茶道的五个特征

万里茶道作为贯通中国南北、跨越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通道,是当时欧亚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内陆商道,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线路穿越的复杂多样性。万里茶道从中国南部茶区出发,自南至北几乎贯通中国全境,进入今天的蒙古国和俄罗斯,最长穿越14000多公里。跨越了亚热带、北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带,从南方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南方山地,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戈壁沙漠、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等多个地理单元,跨越多种地形地貌。万里茶道将南方山地复合经济文化区、南方稻作经济文化区、北方旱作经济文化区、畜牧经济文化区和西方工业经济文化区等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串联起来。这一洲际贸易线路覆盖地域之广阔、线路之漫长、穿越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之复杂、连接经济文化类型之多样,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线路起点多源、中心突出。万里茶道的起点包括武夷山茶区、黄山祁红茶区、雪峰山黑茶区、武陵山东缘宜红茶区、幕阜山两侧的羊楼洞茶区和宁红茶区等众多茶源地。各茶源地的茶叶经由山间茶道及长江水系各支流,汇聚到万里茶道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汉口,然后汇入万里茶道主线。从汉口出发的茶叶通过多条运输线路再次汇聚到另一个集散中心——当时的中俄边境城市恰克图,然后分别运往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中亚和欧洲地区。
线路总体呈放射状分布。一是在初级市场以集散地为中心的运输线路向四周辐射。如宜红茶集散地渔洋关,接纳石门、鹤峰、长阳等地的茶叶。二是在中级市场以汉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茶叶从各茶源地的集散中心出发分别从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几个方向沿水陆交通汇聚汉口,然后又以汉口为起点分别向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东方运往各地。三是以主线节点市镇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延伸出多条运输线路。如茶叶运到樊城后,一路向东北经赊店、洛阳,过黄河,继续沿主线前进;另一路往西北经老河口、西峡走丝绸之路古道,抵达中国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和俄国。
多维一体的茶叶之路。万里茶道以茶为主体,同时衍生出多维社会功能。一方面,围绕环环相扣的茶叶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的产业链条展开,不仅衍生出与茶叶运销相关的各类服务产业,而且茶道上还运销内地的布匹、粮食、手工业品和来自北方的畜产品、皮毛、药材以及欧洲的工业产品。另一方面,万里茶道将南方和中原的生活习俗、信仰礼仪、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传播到北方及俄国,也将俄国及蒙古高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播到中国内地。
活态存在的文化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万里茶道部分功能仍然活态存在。一是生产经营的活态延续,从前的古茶园仍在种植、采摘茶叶;茶源地一些山间古茶道、桥梁、码头、商业街区等仍在正常使用;历史上一些知名老茶厂从未停止生产运营。二是品牌和生产工艺代代相传,武夷红茶、宜红茶等历史名茶至今畅销,历史时期形成的制茶工艺传承有序,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风味。三是万里茶道历史上形成的茶文化枝繁叶茂,如安化《十二月采茶歌》《鹞子尖茶引》还在传唱,鹤峰的四道茶礼俗仍旧在民间保留,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里茶道的历史作用

万里茶道在历史上将中国南北市场融为一体,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万里茶道茶叶运销促使南方山区茶源地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量农业人口投身到茶叶生产和加工中,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茶叶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成为商品生产者。茶叶生产吸收了大量妇女儿童就业,给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在茶叶生产、运输、贸易的线路上,促进了福建下梅、星村,江西河口、九江,湖南黄沙坪、唐家观、羊楼司、宜沙,湖北羊楼洞、渔洋关、陆城、襄阳,河南赊旗、洛阳,山西长治、祁县、太原、大同、杀虎口,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归化、多伦、二连浩特、包头等市镇的形成或繁荣。同时衍生出诸多与茶叶相关的产业,如手工作坊、客栈、饮食店、钱庄、当铺、药房、米店、镖局、戏班等,为百姓就业提供了多元选择。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联结南北各地、水陆并用的国内大通道,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实现南北各地区、各民族的生计互补和互通有无。茶源地种植、加工的茶叶通过万里茶道向北运送,满足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之需,也实现了南方各民族茶叶生产的经济价值。对于南方山地茶农来说,茶叶是换取粮食和日常生活物资的特产;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茶叶是必备的生活资料。唐代以后,南方茶叶逐步成为西北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饮品,如安化和羊楼洞黑茶压制的砖茶,曾是草原上可以充当货币使用的硬通货。此外,中原和南方各民族也需要把茶叶销售到北方,换回马匹、牛羊肉、皮毛、山货等,以满足中原和南方农耕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所需。茶叶是南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茶叶贸易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加强了各民族的认同和团结,因此,万里茶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万里茶道不仅是贸易往来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古老的中国茶文化与各国历史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茶文化。17世纪,茶叶传至俄国。到18世纪,饮茶之风遍及俄国社会各阶层,茶叶进入居民生活必需品之列。俄国人在茶水中加入糖、柠檬、牛奶、乳皮、香草等辅料,形成独特的俄国茶文化。1778年,利西岑开办了俄国第一家茶炊制造工厂。从此,精美的茶炊成为俄国茶文化和俄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标志。茶文化也逐渐融入俄国文学、艺术、礼仪和生活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浪漫的休闲情怀、精致典雅的生活态度,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品位。欧洲工业文明成果也经万里茶道传入中国,达到了中西方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效果。因此,茶叶扮演着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使者角色,万里茶道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作者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1月8日第8版



来源丨学习时报


往期回顾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研究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

• 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率队莅市开展联系指导市县政协工作

• 欧阳泽华率队到自贡调研

自贡发布
自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政务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