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的屋面上布满绿植和白沙,与远处的海平面交相辉映,建筑物外立面上的景观效果随光线变化而闪烁变化,高耸的烟囱如同一座山顶屹立在一角……这里是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座花园式垃圾处理厂。
2019年底,由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参与,联合投资成立上海上实宝金刚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建设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很多“响当当”的名号——上海实施垃圾干湿分类后的协调处理标杆项目、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后的首个生活垃圾干湿垃圾一体化末端处理市级重点工程。以“技术领先、工艺先进、近零排放、邻利运营”为宗旨,项目致力于成为国内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标杆,对上海市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丁瑶瑶/摄
在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垃圾“浴火重生”,高效变身绿色电能。
在厂区参观通道上,透过明亮的观察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卸料大厅、焚烧炉、烟气净化等垃圾处理场所及装置,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尽收眼底。在厂内操控室的电子屏幕上,还实时呈现各环节的流程图和监控指标。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发电效率远高于常规的垃圾焚烧厂,通过干、湿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设计和运营,实现区域内垃圾集中处理协同处置。”采访中,上海实业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上实宝金刚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峰告诉《环境经济》,干、湿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是项目的亮点之一,湿垃圾在垃圾焚烧的主厂房内经机械压榨分离后再行分类分质处置,解决了湿垃圾独立处理污染物的问题。
项目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一组数字直观了解:干垃圾日焚烧处理规模约3000吨,湿垃圾日处理规模约800吨,每年利用垃圾焚烧及沼气发电约8亿度,相当于上海常住人口4个月的用电量,也相当于节约28万吨标煤发电,减少3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参观过程中可以发现,与海量垃圾仅一面玻璃之隔,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异味。据介绍,通过采用先进的臭气处理技术,分区域、分浓度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项目已实现了预期的臭气处理目标。高架引道、卸料大厅、垃圾池等易产生臭气的区域均采用负压排风,臭气按高低浓度分开收集处理。
项目从设计之初,就以打造“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示范为长期使命(即关注人的需求、突出城市特色、注重环境保护、支撑产业发展)。
尤其在低碳减排方面,项目能量利用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项目采用4台中温高压蒸汽参数余热锅炉及2台60MW汽轮发电机组,全厂热效率达到29%以上。
此外,山顶尖峰造型的烟囱完全看不到一点烟气。据介绍,项目烟囱烟气采取脱白措施,在上海市垃圾焚烧厂中尚属首例。
据介绍,烟气冷却至45℃以后再升温排放,脱白效果明显,烟气湿度可以由17%降低至7%左右,收集到的减湿废水处理后可反复用于生产。冷却塔的消雾节水系统回收技术,消雾效果达到95%以上,节水率在18%以上。
项目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也十分优异。据了解,项目8kW以上电机80%以上采用变频器控制调节;全厂泛光照明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所有工序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后回用至冷却塔补水、石灰制浆、入炉回喷等方式,充分利用现场水资源;生活及办公场所空调冷源采用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利用垃圾发电机组生产过程中多余蒸汽驱动,节省高品质电能的使用。
为何要建设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伴随着上海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全市掀起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并资源化利用的浪潮。
过去宝山区的干垃圾主要用船运往上海老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焚烧处置,湿垃圾在区内简易处置。随着老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理能力的逐渐饱和,宝山区的生活垃圾将不能跨区处置。按照统一部署,宝山区将自行处理区内生活垃圾,新建一个垃圾末端处置项目迫在眉睫。
项目选址位于已停产的原罗泾钢铁厂地块内,占地面积约203亩。该地块地处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也是今后将大力发展的宝山区环保科技产业园。
随着宝山区踏上“勇担新使命,奋进‘北转型’”的新征程,项目所处的产业园区也正朝着智慧智能、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协同协力目标大步迈进。宝山区将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思维谋划罗泾厚板厂地块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产运作模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产城人景融合发展。
因此,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也是实现宝山区域经济转型的需要。“项目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必将为产业园区向绿色产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宝山区突破传统经济模式、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体系。”秦峰说。
厂内操控室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呈现各环节的流程图和监控指标。丁瑶瑶/摄
作为上海首个将垃圾处置、环保发电与开放式公园全面结合的绿色科技示范项目,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在保证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功能基础上,追求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深度融合,以“去工业化”的亲民设计让公众更容易接受垃圾焚烧发电厂。
据了解,项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科普教育及惠民的功能,在建筑物顶部设置景观公园,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内部设置参观体验、展示培训等设施,实现环境友好、亲邻善邻。
从传统垃圾厂的“万人嫌”变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好邻居”,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为寸土寸金的上海探索土地高效利用之路提供了经验。
项目已在主题教育、科普展示、红色之旅、文化宣传等多领域开展了公益实践。未来还将设置体育运动、花草园区、环境保护博物馆等设施,也将着手绿色生态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资源生产利用率。
“打造成高标准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带着这样的远景目标,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未来将逐步对公众开放,成为为上海市民提供集科教、生态、文体、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不断为地区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杨怡宁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