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环境经济》“无废上海”系列报道⑧:上海环境集团——智慧“无废”,“碳”无止境

旅行   2025-01-22 16:18   上海  

 提到垃圾焚烧厂,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就是臭气熏天、蚊蝇满天的地方。然而,在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干净别致的建筑,绿树成荫,鸟鸣啾啾,如果没有垃圾车辆过地磅时发出“识别成功,请上秤”“称重完毕”的声音,很难让人把它和垃圾处理厂联系在一起。

 上海环境副总裁李传华介绍,上海环境是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和环保业务上市公司,也是国内固废行业起步较早的专业环保企业之一。随着上海市“无废城市”创建的开展,上海环境不仅快速提升固废处置能力,而且在数字赋能、减废降碳领域开拓出宽广的新赛道。



总体筹划,拓宽无废产业布局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连着新发展格局构建,一头连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头连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引领示范,上海打造了3家无废集团,即上海城投集团、宝武集团、上海石化。这3家无废集团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方向,其中上海城投集团负责制定“无废集团”实施方案,进一步夯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生活垃圾和污水厂污泥焚烧灰渣等二次废物的近零填埋。

 “无废城市”建设给固废处理市场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固废处理也成为环保领域重要板块之一。上海环境副总裁邹庐泉表示,公司紧紧抓住政策及市场机遇,全面布局固废处理产业赛道,希望“无废城市”建设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应该探索哪些新赛道和新方向?如果不转型升级或者没有新发展,可能面临巨大危机。尽管各方对我们非常认可,但我们始终认为自己如履薄冰,应该如何规划未来发展?”

 谈起上海环境对“无废城市”的布局,邹庐泉介绍,到2025年,上海环境将夯实上海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实现日常生产工作方式绿色转型,进一步提高焚烧处理水平,完成二次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技术探索,构建板块间危险废物内循环机制,树立行业“无废”建设标杆地位。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二次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水平,实现固体废物近零填埋,新建园区应用天马园区运行管理模式,创建上海环境“无废企业”品牌,助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无废城投”品牌。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总结了6项保障指标、14项提升指标和16项场景指标,提升设施保障能力,增加城市韧性。”邹庐泉介绍,同时,实质上提升源头提质减量和收运过程的高效协同,末端的资源化利用及有序地开展数字化转型。

 在建设方案上,上海环境有一个特色是“1234X”,打造公司系统内“无废企业”示范品牌。“1”是打造1个园区品牌,即在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打造1个无废教育基地示范品牌。“2”是建设2个绿色工厂,即“十四五”期间,打造2家上海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是畅通3个城投内循环,即探索工地建筑垃圾内循环、探索污水处理废物内循环、探索自有危险废物内循环。“4”是寻求4个瓶颈突破,即完成江桥焚烧厂迭代升级方案、探索飞灰减量化方向、开展飞灰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和探索湿垃圾沼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X”是编制X个标准规范,即编制《废酸资源化利用作业标准》《上海市医疗废物分级分类收运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技术标准》等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据悉,随着布局项目陆续建成,上海环境协助上海新增湿垃圾处理能力1360吨/天,完成全市缺口的30%,新增危险废物焚烧能力2万吨/年、危废和一般工业固废填埋能力10万吨/年,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增至28.98万吨/年;医疗废物收运“最后一公里”全覆盖;完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清单;落实生活垃圾焚烧机构协同处置市政污泥、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残渣。


创新无止境,突破飞灰难题

 根据《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要将生活垃圾焚烧二次污染物填埋量控制在2%以下,但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对飞灰减量化的技术研究,实现垃圾焚烧飞灰源头减量,探索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与产灰量的关系。”邹庐泉介绍,他们对公司在上海地区的11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产生的飞灰进行源头分析,结合入厂垃圾成分,在满足烟气排放指标达标可控的前提下,从严管控辅料投加,通过现有项目工艺改进、升级改造等方式,从源头减少飞灰产生。 

 邹庐泉说:“我们尝试探索低温热分解工艺,打通‘热解+水洗’路径;研究中温烧结工艺,探索飞灰酸洗/水洗、原位减量;尝试高温熔融工艺,完成低成本、低能耗熔融工艺优化,研究3种工艺所形成的资源化产物,分析其出路,提出适合不同减量化、资源化要求的飞灰资源化技术路径。”

 低温热解技术上,针对飞灰集中资源化处置需求,开展飞灰低温热解工艺研究和分级水洗效率等研究,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从环保、法规、行业接受度等角度,探索上海市资源化路径。

 飞灰中温解毒技术上,和同济大学何品晶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研究,联合攻关。研究历时2年,已经形成一条年飞灰处理量5000吨的飞灰资源化科研中试线,可全量处置一条75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线的飞灰量,目前已连续稳定运行3个月。后续将加快中试线的工艺升级,提高系统稳定性,为上海无废城市建设做贡献。

 危废飞灰高温熔融工艺上,依托老港50吨/天灰渣熔融处置线,开展飞灰低能耗、长寿命熔融和高值利用研究。采用三相交流密闭式电阻熔融炉,耦合危废炉渣开展智能配伍,依据三元相图优化硅钙铝组分含量,控制熔融温度低于1400℃,同步提高熔融玻璃体活性,构建高值资源化途径。

 据介绍,上海环境松江和奉贤项目提高烟气处理湿法脱酸效率,在老港项目优化烟气处理干法脱酸工艺,在计划外垃圾(包括市政污泥、一般工业固废、陈腐垃圾等)进厂导致产灰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垃圾合理配伍,保证焚烧稳定,控制飞灰增长量,已初步实现飞灰产率的源头减量目标。



数字赋能,建立固废碳管家

 作为行业“双碳”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上海环境秉持以打造“韧性城市服务”“提升企业效益”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构建以数据中心为实施路径的数字化整体技术体系。

 上海环境科技信息部(采购管理部)副总经理王川介绍,为掌握固废处理行业的碳足迹评估、碳减排管理,上海环境院双碳小组倾力打造了“固废碳管家”数字化平台,其web版“固废碳管家”平台于2022年1月开始运行。平台专业版中汇集了焚烧、厌氧消化、填埋、渗沥液处理、就地生化、堆肥、热解碳化、中转运输等工艺的碳排放计算模块,web版主要用于焚烧厂、湿垃圾处理厂等设施碳排放盘查与减排潜力评估,并可作为静脉园区碳排放融合管控平台及固废处理全流程碳排放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web平台已在松江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区开展应用。以焚烧厂和湿垃圾厂为例,构建垃圾末端处理的能耗及污染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实时动态展示一小时分辨率的碳排放总量和各环节碳排放构成。

 “通过‘固废碳管家’我们可以对产业园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了如指掌’。”王川表示,碳管家智慧管控平台可核算展示固废园区的总体排放,支撑节能降耗减排,同时兼具碳资产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固废处理行业做到碳资产摸底,在碳评价领域有比较好的数据支撑。“通过碳管家的监测,碳数据的反馈,可以反过来对园区的生产进行指导。”

 为了便于使用,固废碳管家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专业版中汇集了焚烧、厌氧消化、填埋、渗沥液处理、就地生化、堆肥、热解碳化、中转运输等工艺的碳排放计算模块,使用者可按照设计文件或者实际运行数据输入,包括处理量、垃圾组分、物料消耗、能源回收、污染物排放等,以期为工艺设计和运营管理的节能降碳提供科学参考。

 “前不久,上海环境集团下属上海环境院正式与河南省某转运站项目有关方签署碳核算系统构建服务项目合同。”王川介绍,该项目是上海环境院自主研发的“碳管家数字化系统”首次运用于上海城投系统外的市场。

 同时,固废碳管家在微信小程序还设置了个人版,可以记录个人的低碳生活行为。

 王川点开小程序展示,个人版里汇集了垃圾分类、交通出行和学习办公的碳计算模块,方便使用者查询记录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贡献。同时也通过增设“双碳”知识挑战赛和垃圾分类宣传片,普及固废行业与“双碳”的相关知识。


CCER质押,积极拥抱碳金融

 垃圾焚烧企业如何从CCER中获益?上海环境总工程师邰俊介绍,CCER是环保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最重要的领域,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具有“控制甲烷排放+代替发电”的双重碳减排效果,减排量可观,是良好的CCER开发项目。

 早在2006年,上海环境就开展了国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在联合国注册了中国第二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中国碳减排规模第二大的沼气发电项目。2013年后,积极参与中国核证减排量项目的开发备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了国内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海环境持续推进碳减排量(CER和CCER)签发与碳交易项目开发,累计共有6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5个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备案。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上海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活动。

 “实际上,我们公司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一周年之际就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了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合作。”邰俊表示,这一合作是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指导和见证下达成的一项创新性碳金融合作,也是国内首单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业务。

 邰俊进一步介绍,本次合作以上海环境下属天马焚烧厂(一期)项目未来签发的CCER减排量为标的资产,由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其签署交易协议约定购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双方的交易协议向上海环境提供融资。

 “这项融资合作为国内同类首单,创新性地帮助已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使用预期签发的CCER减排量进行融资,解决我们公司的资金融通问题。”邰俊说。

 业界认为,此次碳金融产品创新是上海环境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及上海绿色低碳新赛道,有利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和实体经济间的联通作用,助力活跃上海碳金融市场,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以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我们公司还积极探索推进碳金融创新产品。2021年6月,首次发行2亿元绿色超短融产品;2021年9月,再次发行3亿元绿色中期票据;2022年发行3期绿色超短融产品,市场反响积极。”邰俊表示。

      2024年以来,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上线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对外公布,碳市场“双轮驱动”体系和顶层设计都已逐步明朗。今后,上海环境也将紧跟政策及市场行情,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部新体系下的CCER项目开发与交易


作者:王晨羽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编辑:张玉洁

上海环境
传递环境信息,共享绿色生活。
 最新文章